音乐天才李传韵及其他

(随笔)

  音乐天才李传韵先生已是大名鼎鼎。这位来自香港的小提琴音乐家三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很早就成为音乐神童。1991年他刚11岁,参加了波兰第五届维尼亚夫斯基国际青年小提琴比赛,荣获少年组冠军。1993年他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帕格尼尼”专场演出,连续演奏了被公认为小提琴演奏试金石的24首随想曲。1996年李传韵赴美国朱丽亚(Juilliard)音乐学院学习,获得最高奖学金,跟随小提琴教授多尔茜·迪蕾和伊扎克·帕尔曼深造。现在他已经是小提琴大师。

  五月六日他在Rutgers大学举办独奏音乐会,我们家离那个音乐中心非常近,于是订购了票,当日慕名而去。音乐会上,李传韵演奏了一些中外名曲,表现了极其高超的技艺。我最欣赏的是他拉的李斯特的“安魂曲”。太抒情了!

  巴齐尼的“精灵之舞”对演奏者的技法要求非常之高,李传韵拉得如醉如痴,看得让人几乎透不过气来。演奏结束之时,他也兴奋地手舞足蹈。想必那小提琴也累坏了,在演奏下个曲子的时候竟然断了弦! 

  李传韵还演奏了改编的中国古曲“十面埋伏”(通常用琵琶演奏)。这可是首典型的标题音乐,李传韵也掌握得非常好。 

  华人观众是热情的,每每报以热烈掌声。现在古典音乐在中国有市场。海外华人非常重视子女的音乐教育,国内也是“古典音乐热”持久不衰。我女儿来美国已经九岁,我和太太都没有强迫她学钢琴或小提琴。我们的态度是,如果她想学再去学点儿。我们可不想花钱买气受(意思是子女不想学,家长硬逼着练,谁也高兴不了)。可没想到她到13岁的时候忽然要学钢琴。我猜测是因为她的周围的华人同学都学钢琴或小提琴,她感到有些失落。 

  既然我们有话在先,那就买了架旧钢琴,找了老师,每个周末都去上课,平日练习一些。女儿练习的时间太少了。我估计每天也就半个多小时。我们父母说是“要靠孩子自觉”,可她实在不练,也忍不住督促。我有时烦了,就说“以后就别练了吧”。结果女儿说她想坚持下去。据说这是很多华人子女练琴的心态--不刻苦练,又不想放弃。 

  十三岁再练钢琴,技巧的训练就很难有什么长进。反正她也能熟练地弹出几首曲子。但要达到伴奏的水平恐怕还差得很远。终于,高中最后一年她放弃了学习钢琴。功课实在太忙了,或者其他活动更具有吸引力。其实她的华人同学们也大都放弃了钢琴或小提琴的训练。 

  是否可惜?谈不上。只能说:谁让我们华人是这个风气呢。记得那时,我们也带女儿参加地区的业余钢琴比赛,一看参赛的青少年,多数都是华人,或其他亚裔子女。你看,我们华人竟如此地重视子女音乐教育。其实也不单单是华人,亚洲人、印度人和犹太人都非常注重子女的音乐教育。您说这到底是图个什么?唉,在这儿还是不讨论这个话题吧。 

  既然海外华人都让子女学琴,学古典音乐,那华人的音乐素养怎么样?咱不懂音乐,喜欢听些古典音乐和家庭环境有点关系。我喜欢东欧的一些音乐家,尤其喜欢肖邦的夜曲。我觉得听得多了才能有所体会,“素养”潜移默化地就有了。比方说,肖邦的夜曲是那些音乐家弹奏的,听多了你能分辨出来。我反正不是特别喜欢傅聪先生弹的肖邦的夜曲,认为还应该更深沉些。这个例子的意思是想说,如果音乐素养是需要在大量地欣赏中建立起来,那华人的音乐素养不怎么样。我没见多少华人家长爱听古典音乐的。 

  可公认的音乐天才中华人可不少。是呀,这么多家长都逼着孩子学琴,有天赋的孩子不太会被埋没。当然,真正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太少了。一个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最终能成为音乐家,兴趣和后天的训练,特别是“从娃娃抓起”尤为重要。我们华人往往能做到这一点。说到这儿,想到一位朋友的儿子,那个男孩子极有音乐天赋,但在十一岁之前没被训练着学琴。被发现是个有天赋的孩子后,他迅速地成长,本人也刻苦,兴趣全在拉琴上。但后来上了音乐学院后他说,无论如何,过硬的技法是练不出来了。当然,他日后可以在音乐学院教书,可想到如果他四、五岁开始学琴,便能成为杰出的小提琴手,心中不免可惜。看来天赋,兴趣,从严训练和本人刻苦是成为音乐家的必要条件。是不是还要加上对音乐的理解呀?我想这是音乐家的事情,随着音乐家阅历的增长,他们会对音乐有不断深入的理解的。人家是音乐家嘛。您就别操心了。


  05/2007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