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房演义之[ 初出茅庐 ] (下)

把装修做出文化来,把过程当成人生过,把技术揉为故事讲,把读者看作朋友待。如欲转载,请先联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 初出茅庐 ] (下)

上回书说到我初次买房买了 D 房。和所有新房主一样,对保养和维修房子一窍不通。但因为太差钱,再加上从小在紧缺经济下养成的节约习惯,所以房子若出了什么问题,只好自己想办法修。有两个例子记得比较清楚,都跟水有关系。

先是浴缸水龙头的开关失灵,不能上下分隔龙头和喷头的水了。我设法把开关拆开,拿着旧零件去买新零件。那时 Home Depot 还没有在加拿大开业,我查了半天黄页找到一家水管用品专门店,买到了原厂零件。自己把它装上,问题竟解决了。这大概是我修房之始。后来还是这个浴缸,每当洗澡时,楼下就滴滴答答漏水。还好地下室的这个部分没有装修,可以清楚看到漏水的位置。我想到用排除法来寻求水源,不用淋浴,只洗盆塘,楼下就不漏了,这说明漏在墙上,不在池下。再一查,墙上镶嵌着一个瓷肥皂盒,边缘处似有缝。卖来防水硅胶涂了一圈,问题又解决了。最初的成功鼓舞了我的信心,接着干了下去,乃至一发不可收拾。

还有一个问题是厨房水池的龙头晃动不牢,在买前验房时已发现,让卖主修,搬进来发现只是抹了一圈硅胶,这不是糊弄事吗,不解决问题。这时我知道了买一个新龙头并不贵,所以就决定自己换装。那是我第一次躺在地上,仰面钻进水池下面(以后干过多次)去接冷热进水管。不知怎么铜管比原来短了,我只好用力把管子往上提,总算勉强接上了,试试不漏水,我又得意了,放心地锁上门,全家出去买食品。等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回来时,还没开门就听见屋内水声大作,如瀑布一般。说时迟那时快,我循声飞奔到楼下,只见厨房水池的正下方飞流直下,地下室水深及寸,地毯成了海绵,我挂在墙上的国画镜框(见 [ 旧貌新颜 ] )也摔到地上。我立即关掉了总水闸,再查看原委,发现我刚刚提上去的铜管仅靠摩擦力规定,通水后的压力再加上地心吸引力,就掉下来了,所以水可以百分之百地毫无阻碍地淋漓尽致地尽情尽兴地喷涌。一个装修新手就连这基本的常识都想不到!幸亏我们只出去了一个小时,水只积了一寸,如果我们出去一天,将会是什么结果?暖炉进水?电被水淹?真不敢再设想下去了。此后吸水烤毯,重新固定水管,自是一番忙碌,不在话下。

除了被动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外,我也初试身手,主动地做了些美容式的工作。现在也不揣浅陋,结合图片说一说。
 


房子小,一进门就是这个客厅。现在看那电视机何其之小。沙发是过了好几个月才买的,十几年以后,儿子搬出去自己租公寓,就送他了。地毯没有动,其实下面是旧木地板。



厨房。你可以看出上下柜不是一个颜色,因为我那时技术不行,拆了上柜不敢拆下柜了,不敢动水呀,所以搞成了半新半旧,像是戊戌维新。在上方两个灯的位置,原来是吊下来的柜子,我拆掉柜子改成灯,在视觉上敞亮些。冰箱、炉子的颜色都很陈旧,颇后悔把它们留下来了。还有二者并排挨在一起,也是很不好的设计,一是之间没有工作台面,二是冷热相激。



减少了一个上柜,我增加了这一排墙柜。厨柜都来自IKEA,这是用四个上柜组成的,里面还加了灯。



换一个角度看。左边的门可出侧门或下地下室。灯是我换的,很便宜。我还重贴了墙纸和上花边,这是今天的我无论如何也不会做的事情。



这房子没有单独的餐厅,只有这个吃饭区,所以用个小餐桌。这桌子在搬了几次家以后,便宜卖掉了。这房子实在是乏善可陈,所以竟有四张照片拍这个缺点明显的厨房。



地下室。这是上世纪70年代流行的假木板墙,90年代的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它的过时。中间隐约可以看见French door,也是我早期的DIY实验。一位曾与我们合租一套公寓的贫贱之交的朋友见到后说:没想到你还是handyman啊!可惜后来与他们失去了联系,未能炫耀我后来的handy成果。墙上贴着一排的,就是我捡来的书法挂历,后来装了镜框出现在《旧貌新颜》中。这个厅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卧室,左边一间是我从贮藏室改成的。

我们在这座小房子里,一住五年半。三年时,我们买了第二间店,又过了半年,把房子的贷款还清了。时间到了99年,我产生了换大房子的想法,可是妻子不同意,她说,收入不够,你要是想换,先想办法多挣钱。有什么办法?于是想到了吃瓦片收房租。99年春天,我们连续买了两座出租房,其中的酸甜苦辣,自有专回再表。秋天,我们买了2800尺的A房,也以后再表,现在只说怎样卖D房。

除了首次买房以外,以后只要换房,总会存在一个应该先买还是先卖的问题,这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纠结不清。如果先买,现住房就面临多长时间、什么价钱售出的不确定性,或者是同时拥有两座房的压力。如果先卖,卖时倒是没有压力了,可是一旦卖出,就马上面临能不能立刻找到满意的房子,能不能协调两次交易的时间,弄不好还要租房过渡,搬两次家。这里插一句,我后来往往都是先买后卖,这一是因为市场热,容易卖;二是便于我先装修,后入住;三是价不太高,两房重叠的时间还负担得起。要是在现在这种买方市场条件下,就要反过来,先卖后买才稳妥。加上后来我房子的价值越倒越高,同时养两个房利息和税金太贵,我也只好先卖后买,忍受边住边装修的不便,我的旧貌新颜房就是如此。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卖方市场先买,买方市场先卖。很庆幸居然让我找出了答案,看来这问题比鸡和蛋容易。

得知我们要卖房,邻居安很不理解。安当时60左右,是老姑娘,与80多岁的母亲相依为命,已在此居住了30多年。她问我:你们之前的房主养大了三个孩子,不嫌小,你们只有一个孩子,怎么会嫌小?你说让我怎么回答?

我们当然还是找帮我们买房的经纪E来卖房,那时候市场还远远没到热的时候,open house开了多次,按E的统计,在将近两个月里,有100多人看过房,可就是没有offer。眼看新房子在11月底就要closing,我们这个急呀。还好,在11月中旬,迎来了offer。是一对越南人,孩子多,看中了我的三加二睡房。其实我们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本钱了,成交价14万7,比我五年半以前的买价少了1000元。除去买卖过程的开销,我倒赔了1万多元。这就是我初出茅庐之初尝败绩。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没有血的教训也值得总结。以我现在过来人的眼光来回顾,这次赔钱的原因是可以分析出来的。

第一,买时没有经验,不摸市场,买价略高。

第二,买时是严冬,屋顶和车路都盖在雪下看不见,雪消才发现都很老旧。那时我舍不得花钱,卖时又老了五年,当然不招人待见。还有门窗、暖炉都已近40年没换。

第三,我虽做了些小规模装修,但不够好。特别是厨房上新下旧,让人看着奇怪,多数人不知道修这半截厨房还要花多少钱。

第四,我们不得不承认,种族之间还是有沟的,西人(主要是白种人)多数不愿意买中国人的房,至今如此,何况是10年前。所以买房的是越南人,以后我还3次卖给了印度人。我为什么宁肯多付佣金也要找白人经纪作代理?就是要尽量隐藏我的华人形象。华文读者别骂我自己看不起自己,华人经纪也别骂我不照顾你们生意,我先要顾我自己的钱包。

虽然赔了钱,我们还是很高兴,因为我们在新千年到来之前,告别了初始旧房,搬进了既大且新的新居。新生活在千年之交的那一边等着我呢!



有诗为证:

英雄也有旧时辰,
曾把地库变水盆。
教训记取即为宝,
何处敲开芝麻门?

(本章完,《倒房演义》待续)

房崇 发表评论于
回复OnStrike的评论:
这个经典不是跟人学来的,是我自己的完全原创,保留版权!
OnStrike 发表评论于
"卖方市场先买,买方市场先卖。", 经典!!!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