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个会意字,由“首”和“走”构成,它告诉我们道德首先要力行(走)。能够力行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
在唐朝的时候,白居易先生很喜欢学佛,有一次他就上山去请教一位高僧,叫鸟窠禅师。他上去之后对着禅师就说了,「禅师,怎么学佛?」禅师跟他讲了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八个字讲完之后,白居易就哈哈大笑,他说:「三岁小孩都知道」,禅师回他一句话:「八十老翁做不得」。这个三岁小孩都知道的道理,很多人活到八十岁都还做不到。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问真正最重要的是能够力行,能够落实,所以学得千万句,不如做一句。所以这个「深入」,确确实实还要有力行的功夫才能深入。而我们引导孩子求学问,这一点必须从一开始的时候就要确立好,假如一开始你不注重解行相应,那孩子背愈多经典会愈自以为是。所以凡事都要慎于开始,一开始对了,他整个学习就对了;一开始错了,要再扭转回来不容易。
所以曾经我到深圳去的时候,刚好跟一班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上了一堂课,我一进去,我就跟小朋友说:「小朋友,今天老师来上《弟子规》」。小朋友马上异口同声说:「老师,那个我们学过了,我们都会背了」,才六岁。我接着就跟小朋友说,我说:「我们读经典最重要的就是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学做一个有道德学问的人」。我接着就写了一个字,写了一个「道」。中国六书造字,把人生的智能哲学都含进去,这是用会意字来创的一个字。我们来看一下,一个「首」,一个「走」字旁,所以学问重要的是什么?走,要实践。所以有道德的人就是首先能够落实、能够力行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诸位小朋友,哪一条你做到了?」本来头抬得很高,这一句话一想,「哪一句话做到了?」马上头就低下来。
问:连第一句怎么样?
答:都做不到。
「父母呼,应勿缓」。你看现在孩子,我那次说七、八岁就很会跟父母顶嘴了,我的朋友说,哪要等七、八岁!四、五岁就很厉害了,还七、八岁。所以你看他第一句就没做到,所以他求学问的态度一开始就没有回到要力行。其实孩子都很受教,只要你讲的让他能够信服,他就能够去领受。所以当天其中有一个孩子写日记的时候就写上,蔡老师今天跟我们上《弟子规》,蔡老师说《弟子规》是拿来做的,而不是拿来背的,他就把它写上去了。
另外有一个孩子,因为我跟他上《弟子规》上一节课,其中有一句叫「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早上、晚上要跟父母问安,让父母欢喜、放心。结果隔天有一个小女孩就站在她父母的房间门口,父母一出来就跟父母鞠躬说「爸爸、妈妈,早上好,昨天睡得好不好?」她父母马上给幼儿园打电话,「昨天发生什么事了?」这样的父母很有警觉性,很有敏感度,知道孩子有变化一定是学校有教,马上了解才能够跟老师密切配合,这样亲师合作,小孩教得特别好。所以我们引导孩子求学问一定要一开始就落到正确的位置上来。所以「一门深入」靠的就是要「力行」加「学文」。
再来,「长时熏修」。刚刚我们提到「长时」,不是做一天休息一天,这样不行。孔夫子说他三日不读书,气质都会退后,孔夫子都会退后了,那我们三日不读书会怎么样?我们不要说三日不读书,可能自己还在那边念《弟子规》的时候,看到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你马上恼羞成怒就破口大骂了。还在念经书的时候,脾气就克制不了,就开始生气起来,生完气突然回过头来,我刚刚还在念《弟子规》。所以我们现在根柢都比较差,所谓「人贵自知」,自己有几两重要自己清楚,所以我们现在是放下经书就面目可憎。既然知道我们的根基不好,更应该多努力、多精进,所以圣贤的经典每天都不能停下来,都要熏修。
所以我给很多的老师开了一帖中药,而这帖中药绝对是治本,不止有治标而已,哪一帖中药?就是早晚读诵一遍《弟子规》。早晚读诵一遍,保证三个月见效,绝对让你觉得道德、学问提升很快,要坚持三个月。诸位朋友,能做到的举手?这么少。也有很多朋友举手,举手完之后要力行,《弟子规》说「凡出言,信为先」,说到要做到。其实诸位朋友,我不是要给你压力,一个人的道德学问能不能成就绝对不是靠别人来逼你的,都要靠你自己主动、努力、勤奋,一定要这样才能成就。那为什么要早晚念一遍?早上念的时候,告诉自己今天所作所为一定要做到《弟子规》的教诲。晚上下班、下课回来再念一遍,观照一下,反省一下,今天所作所为有没有做到《弟子规》,假如哪一些没做到的,赶快修正,赶快改过,已经做到的好好保持。所以早上提醒自己一次,晚上反省自己一次。
我们在海口,有一位老师真正做到了。这位女士姓许,她在海口的航空站上班,她不是第一线老师,结果她那天听课的时候,我感觉很深刻,目不转睛,很认真听。我常常讲一些圣贤人的故事,她马上振笔疾书把它记下来,而且早晚绝对都读诵一遍。三个月之后,她走向前来跟我说,「蔡老师,这么好的圣贤学问不能只有我跟我的孩子受益,我要回我的故乡推展《弟子规》,推展德行教育」。三个月,她提起勇气回故乡教书。因为她确实很老实,怎么讲她就怎么做,所以她常说,每次她要犯错的时候,《弟子规》那个经文,「言语忍,忿自泯」,突然要跟人家吵架,经文就跑进来。跟父母互动的时候,「父母呼,应勿缓」,可能这个口气稍微要不好的时候,马上经文像一道箭一样就射过来,所以警觉性特别高,所以她进步得也特别快,所以才能够在短短三个月之后回到自己的故乡教书。
所以她做到了立定志向,做到了学习重力行,学习要老实。当她发了这个愿,要回故乡去教书的时候,很多的老师都很愿意把一些宝贵的经验,无私的告诉她,我们中心也把很多书籍、很多圣贤的故事都送给她。所以「人有善愿,天必从之」,当你真正发出真诚心要去做一件好事,你不要担心,很多的助力就会进来。
所以这位老师确确实实是做到了「长时熏修」。「熏」就好象你拿着檀香在衣服上绕一绕,这衣服就很有香味,你假如每天都熏,那个香味就愈来愈浓。「修」是指修正,在哪里修正?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修正,生活的哪些点滴当中修正?从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开始来修正。
比方说《弟子规》说「人有短,切莫揭」,人家有缺点、有过失的时候,不要常常拿着别人过失到处告诉别人,假如这个攸关他的名节,就会让人家很痛苦。「人有私,切莫说」,这个就是我们的说法应该要能利益别人,而不是损害别人。我们有朋友说,他这几个月修学最深刻的就是这一句话,「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因为以前讲人家的是是非非讲习惯了,所以一下子还觉得真难改,所以常常他这个话还没出来,这个句子就到了,「人有短,切莫揭」。其实我们修正自己的过失在哪里修?在生活点点滴滴修,这个叫做「历事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