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新华网 ( 2009-06-02 )
2009年的中国海疆,从年初开始就显得颇不宁静。发生在中国周边海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或是看似“巧合”的事件,将国人的目光再次引向浩瀚的海洋,引向那一列点缀在大洋中环绕着亚洲大陆的岛链。
最近,美国《防务新闻》周刊重新提到了一个概念——“第一岛链”。这一概念随着美国海军监测船“无瑕”号出没南海、“胜利”号开赴黄海而显得更加诡异。
“第一岛链”,主要是指靠近亚欧大陆东部海区外侧的那条弧形岛屿带,即北起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涵盖了中国的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
此外,在美国人的战略构想中,还存在“第二岛链”和“第三岛链”的说法。“第二岛链”源自南方诸岛(包括小笠原群岛、硫磺列岛)、马里亚纳群岛、雅浦群岛、帛琉群岛及哈马黑拉马等岛群;“第三岛链”则主要由夏威夷群岛基地群组成,对于美国而言,它既是支援亚太美军的战略后方,又是美国本土的防御前哨。
2009年环中国岛链发生的“狭路相逢”事件之所以引人瞩目,是因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样的异动折射出美国对亚洲快速发展大国的一种复杂心态。
《环球》杂志驻华盛顿记者/杨晴川
自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以来,中美关系总体呈现了“高开高走”的良好开局,可在中国周边海域,两国船只今年却已两度“狭路相逢”。尽管奥巴马政府目前似乎采取低调处理态度,表示将寻找外交途径解决,但美国鹰派势力借机大做文章,无理指责中方“骚扰美国船”,企图再次掀起鼓吹“中国海上威胁论”的新一波声浪,要求奥巴马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政策。
值得关注的是,这两起事件都发生在美国战略上围堵东亚大陆的所谓“第一岛链”上,事件的实质仍然是美国担心在亚太地区影响力式微,而对中国海上力量的增强抱有强烈戒心。这种心态是美国战略观决定的,并不是随着美国政府换届就能轻易改变。
“狭路相逢”背后
对于发生在中国周边海域的这两次“狭路相逢”,美国官方的解释是双方对于相关海洋国际法规理解不同。在这两起事件中,中国都严正指出美方监测船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中国沿海专属经济区内从事“不友好”活动。
该公约明文规定,沿海国家专属经济区可以延伸到海岸外322公里内的海域,禁止一国在他国专属经济区进行“不友好的”或“具有威胁性质的”军事活动。无论是在3月8日的“无瑕号”事件还是5月1日的“胜利号”事件中,美国军方用于搜集情报的监测船显然都不是在从事什么“友好和无威胁的活动”。
但美方却称,专属经济区给予一个国家开发海洋的经济权力,却没有给予这个国家领海权。“一个国家对沿岸19公里内的海域拥有领海权”,而这两起事件中,美船是在“中国领海权”范围外活动。美方还称,这两艘船从事的是“和平活动”,因而不需要经过中方允许。
美方监测船在距离本区万里之遥的中国沿海专属经济区游弋,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其实世人心知肚明。美国的专家学者并不讳言美国监测船在中国沿海频繁活动的军事目的。
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中国安全问题专家史文说,“美国想对中国日益增长的海军实力、尤其是中国在海南岛附近新建的潜艇基地进行侦查”。“无瑕号”便是此类侦查活动之一。他同时指出,“即使不存在对法律解释上的分歧,中国也不会愿意美国在中国的海岸线附近肆无忌惮地搜罗中国的机密军事情报”。
话再说得透一点,就是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防范,正是这两次“狭路相逢”的最主要原因。
从战略上看,黄海和南海都处于美国对中国战略封锁的“第一岛链”。在美国战略界看来,如果中国在周边海域取得战略优势,将突破美国对华封锁的“第一岛链”。
“第一岛链”主要是指靠近中国大陆海区外侧的那条弧形岛屿带,即北起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涵盖了中国的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第二岛链”则源自南方诸岛(包括小笠原群岛、硫磺列岛)、马里亚纳群岛、雅浦群岛、帛琉群岛及哈马黑拉马等岛群。“第三岛链”主要由夏威夷群岛基地群组成。对于美国而言,它既是支援亚太美军的战略后方,又是美国本土的防御前哨。
从“冷战”期间开始,美国通过各种双边、多边军事合作方式,先后在“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上建立了以日韩为核心的东亚军事基地群,以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为核心的东南亚军事基地群,以美国关岛为核心的第二岛链军事基地群。这些军事基地体系配置有序,并能相互支援,扼守住了亚洲大陆走向太平洋的所有咽喉要道。对美国而言,这些“岛链”既是遏止亚洲大陆国家向海洋发展的重要筹码,也是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重要依托。
近年来,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岛链”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作用与地位更加凸显。在东北亚,美国调整了在日韩两国的驻军,强化了与日韩的军事同盟关系。在东南亚,通过反恐合作,美军重返了菲律宾,获得了在马来西亚、文莱等国的基地和港口停泊军舰、起降飞机的权利,新建了包括新加坡樟宜基地在内的一些基地、港口和机场。
对于“第二岛链”中部的关岛基地群,美国自2003年开始大幅加强其军事力量,把B-2隐形战略轰炸机、AGM-86型巡航导弹、大型两栖攻击舰和核潜艇四类最先进的战略武器部署到了关岛基地群。
随着近年来中国海上力量的增长,美国一直担心“岛链”被中国突破。2003年,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学院的一份出版物中专门有一章《岛链战略下的中国海军》,全面分析了岛链对中国安全及海军建设的影响。最近美国《防务周刊》更直接地报道说,中国加强海军建设,计划建造航母,就是意在突破“第一、二岛链”。
在此种心态下,美国对中国在“岛链”附近的活动十分关注,近年来不断增加侦察活动。2001年的南海撞机事件和今年两次“狭路相逢”事件,都与此有关。
美国国防部今年3月25日公布的最新《中国军力报告》中,对南海争端颇为关注。报告称,南海是东北亚和东南亚国家一个重要的安全考虑因素。东北亚地区严重依赖经由南海航道进口的石油。
报告认为,中国在南海与文莱、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领土争端,促进中国大陆寻求获取超越台湾岛以外的远程军事能力。例如,中国在各地部署的常规战区导弹可用于各种除台海以外的紧急情况。中国空军的机载预警和控制装置和空中加油机计划将使其得以扩大在南海的行动能力。报告还对一些西方媒体关于中国在海南岛建设大型海军基地的说法给予高度关注。报告称,这个包括水下设施的基地将大到足以容纳攻击和弹道导弹、先进的潜艇和水面作战舰艇,并将使中国海军能够直接进入重要的国际海上通道,并能使得中国拥有在南海深海区域部署隐形潜艇的潜在能力。
介入南海争端
最近两次“狭路相逢”事件发生的时间,正值南海争端加剧的时刻。特别是“无瑕号”事件,就发生在南海海域。对于这些争端,美国表面上不介入,但近十几年来美国的南海政策已从不介入转入介入,对东南亚国家在南海的蚕食活动进行明暗支持。
在冷战结束以前,美国对南海问题一直采取不介入政策。正如美利坚大学哲学博士兼海军研究中心的高级分析家肯尼所说,美国的传统倾向是避免卷入南海争端中去。“毕竟,南海离美国1.2万多公里,太遥远了。”
但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后,美国对南海的基本政策由“不介入”转为“介入但不陷入”。
1995年5月,美国国务院拟订了更全面的南海政策。该政策称,美国对南海保持和平与稳定有着长久的利益,重申美国对“航行自由”的基本利益,称“航行自由”对整个亚太地区包括美国在内的和平与繁荣十分必要,为此要求南海有关国家加强外交努力。
美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政策具体表现为:确保和加强军事存在,努力争取对南海地区安全事务的主导权;构建多边安全机制;以南海问题牵制中国的发展,加强在南海地区对中国的侦察和监视。
促使美国介入南海的因素,除了上述的对华战略防范外,还有两点。
一是所谓对于盟友的安全承诺。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开始从菲律宾撤军,东南亚国家担心美国会从该地区脱离,失去美国的安全保护伞。美国国内一些保守战略人士,竭力主张美国为东南亚国家在南海的活动撑腰。
二是经济利益。美国与东南亚的经济关系不断密切。美国认为,一旦南海出现领土权益争端,会威胁到美国与东南亚的经贸关系。同时,美国一直强调在南海地区的所谓“航行自由”权利,以确保其海上商品和石油等战略物资的运输畅行无阻。
此外,美国还担心如果中国在资源蕴藏丰富的南海区域占据优势,美国公司参与开采南海资源将受到限制,而且在购买南海石油时无法按理想价格交易。尽管美国原油进口仍要主要依靠中东,但中东局势动荡不安,促进美国寻求能源产地多样化,南海石油也是潜在目标之一。
有分析人士认为,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另一原因,是希望用安全问题牵制中国与东盟的经济一体化。无论是明年即将启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还是2015年启动的东盟“10+3”自由贸易区,都没美国的份,这使得美国心中暗自不爽。
但另一方面,尽管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在南海存在争议,也并不希望沦为美国手中制约中国的一张牌。
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史文认为,有的东南亚国家确实希望美国保持它在亚洲的军事存在,以平衡一个崛起的中国在亚洲事务中的地位。但它们也不希望看到美国与中国在亚洲的对峙,从而迫使他们在双方之间选择立场。“他们力图在美国方面获取安全保障上的最大的战略优势,也同时想要在美国和中国两方面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难以调整心态
随着中国海外贸易和海外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海洋权益的现状要求,中国发展海上力量本无可厚非。但美国鹰派势力却认为,只有永远维护美国在亚太的绝对优势,才能确保美国安全。美国影响力的任何一点下降,在他们眼中都无法容忍。“第一岛链”上中美“狭路相逢”,多少与此种心态有关。
美军太平洋总部去年11月出炉了新版的美军太平洋战略,尽管增加了“合作、对话和伙伴”之类的新语汇,但其主旨仍是确保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卓越地位”。太平洋总部司令基廷在去年访问日本时表示,美国不会从亚洲“退却”,亚洲盟友对此应该放心。
这份文件强调美军在亚太地区的所谓“行动自由”权利,尤其是在“岛链”上的马六甲和南海周边地区,并“不会容忍威胁和破坏全球供给链及通讯和商务通道的行为”。尽管文件宣称,希望与中国发展“成熟的两军关系”,但却警告“中国不要低估美军实力和必要时使用武力的意志。”
对于这个问题,美国媒体似有更现实的看法。《时代》周刊近日刊文指出,美国在亚太影响力下降,是该地区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面貌的核心部分。二战后,美国一直是亚太水域的绝对主宰,但这种形势正在变化。不仅因为美国陷入中东事务脱不开身,而且因为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正在改变。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军事评论员戴维斯指出:“亚太过去基本上是一极时代。但如今美国和中国必须学会彼此共存。”新加坡国际问题专家莫汉说,随着印度和中国这样的亚太大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它们发展海上力量是一种正当的诉求。
为了避免被指“延用冷战思维”,近年来美国军方一直口头上宣称“欢迎中国的崛起”,但实则心有不甘。因此只能用“负责任”和“透明度”等一些不明所指的词语来表达对中国军力发展的不满。
美国一些专家对此倒看得很透。卡托学会专家班道最近撰文指出,美国军方最近总是拿中国军力增长说事,把中国当做“最大潜在对手”,但其实倒是中国更有理由担心“美国威胁”。他说,不久前美国国防部的《中国军力报告》宣称“美国欢迎中国以负责任的方式参与国际事务”,但却没有说明如何“负责任”。“这不由使人怀疑,这里说的负责任,就是要中国默认美国在亚太的霸权。”
班道指出,完全有理由认为,中国发展军力实际是为了减少与美国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因为“中国最重要的目标显然不是攻击美国,而是免受美国攻击。”
美国海洋政策学者瓦伦西亚和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史文认为,今后中美在海上“狭路相逢”可能变得越来越频繁。“但考虑到两国之间巨大的共同利益,很难想像这一问题会导致中美关系‘翻船’。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