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武术

(随笔)

   女儿大学二年级时上武术课去了。可她刚上大学时和我们俩口子的朋友学武术来着。我们那位朋友武术功夫了得,年轻时和现在的武打影星李连杰是一个师傅。他自小炼,以后上大学,读研究生,到美国来读博斗没扔喽。这关键是他特有兴趣。我见过他带着子弟们习武,五十出头的人了,一身黄绸裤褂(不是法轮功那种),上下翻飞,龙腾虎跃,哈,开眼。上了岁数他现在炼太极拳了,照我看动作到家,就是差一点点节奏感……打住,打住,现在还是说我女儿。 

   那胖丫头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就想学武术,或者玩儿体操。自己悄悄地“抻筋”,真是腰倍儿软,劈叉轻而易举。可我不同意,因为她反应差些。她一说要练练武 术,玩儿体操,我就想起桑兰这好姑娘。玩儿这些,反应特别重要。可我怎么又让她学了呢?头一条,我感觉她后来变得有点儿惜命,大概不会专门练空翻。第二 条,她“积极请战”非要学。到大学第二年级,她师傅婉转地和我们讲,说我们女儿筋骨都“抻”得好,动作都做得下来,但是缺乏爆发力,看起来像跳舞,最好还 是学民族舞蹈去。我那闺女学跳舞?她特讨厌,而且人也长得过于“魁梧”(我另一个朋友开玩笑说的,不过女儿确实又高又大,早就比我高,属于健壮型。可别让 我闺女知道我在说她“魁梧”,人家不爱听这个),赶上女儿那会儿课多也就停了。可后来大学里有武术课,她又报名参加了。

  “是巴西武术。”女儿说。“和中国武术不一样,对练时双方不接触。”啧啧啧,别糟蹋武术了。巴西还有武术?天方夜谭。嗨,孩子愿意就去玩儿去吧,有钱难买愿意。日后她有空回家有机会就说她的“巴西武术”,看她那津津乐道的样子,真不忍挖苦。忽一日,就在前些天,她说她要升段了,将成为最初段的“黑带”。并邀请我和老伴儿去观看他们这些学生被授带的仪式。我这心里这就有些不快,马上就该上大学四年级了,口口声声要拿三个学士学位(现在基本完成两个学士学位的课程)这么成天玩儿还行?哎,好事做到底吧,不就是捧捧场嘛。 

  那是个周末的下午,我们俩口子驱车去了大学体育馆。要买票,募捐性质,因为来绶带的都是全美国练“巴西武术(汉语拼音一拼总是‘不学无术’)”的“专家”,甚至还有从巴西来的人。他们的旅费和食宿总该资助一下吧。对了,忘记说一句,我女儿他们的教练就是个巴西人,是大学从巴西雇的。 

  体育馆内热闹非凡,所以习武的人们都穿着一身白,服装款式类似日本柔道者穿的。我见着“专家”们了。他们坐成一排,什么肤色都有,有几个年长者拉着特殊的琴,好像二胡那种,但更大;还有人敲小鼓,发出类似木鱼的声音。练“巴西武术”的人都随桌琴声和鼓乐高声唱歌,调子像“念经”,又如同印第安人的祈神歌曲,还真挺雄壮。 

  大家围成个圈子(直径五、六米),专家们纷纷上场表演。大都是对练,不过可以随时换人,并不影响对练的过程。是这样:两人正对练,第三个人边上摆好姿势打某个手势,正对练的两人之一就自动退出。这第三个人接上去对练。他们真的谁也不碰谁,如果不慎碰上一点,立刻停下来相会示意歉意,马上又练下去。彼此的动作都又快又猛,而且各自在地上倒立着做各种动作,前手翻、后手翻,侧空翻和真正的空翻一连串。我顿时“大骇”。这有危险呀!弄不好头一下子戳到地上怎么办?! 

  对练是否有套路?没有。这是和中国武术的极大区别。中国武术表演讲究固定的套路,动作一定要“到家”,特别在对打中。“巴西武术”也有基本的套路,但对练中随意性大,这要看双方平日的默契训练和反应。彼此比比划划,贴得那么近,动作有猛,不相互碰上确实也真不容易。 

  因为有了随意性,表演的意味就浓。我感觉有武术、体操、舞蹈,甚至街头的霹雳舞的成分。练得好也确实好看。“专家”们一练往往引起喝彩和热烈掌声。 

  前来绶带的学员们列队入场,并扭迪斯科。我一看女性居多,有些个丫头像“南瓜”“土豆”(行了,别老挖苦)。然后围成圈和“专家”们一个个对练,练罢便绶带――各种彩色的绳子系在腰上。一般地讲,段位越高,和“专家”对练的时间就越长,而且是好几个“专家”轮番上场。这好像是“考试”,但没有过不了关的。大概事先评定了吧。 

  在整个绶带仪式中本想照相,可因为是在室内,距离较远,动作太快,照出来的效果不好。 

  绶带后女儿问我感觉如何,我说“不错”但显得言不由衷。女儿看出来了,当时在地上玩儿各种倒立,再来后手翻,甚至慢慢地翻过去,整个一个“大窝腰”。我又吓着了。“行啦,行啦”地嚷。她不依不饶,说以后还要玩儿空翻。这真让我担心。 

  女儿事后还E-mail一个“巴西”武术的介绍,附在下面。

 

  巴西武术 

关于 Capoeira(卡迫威啦)

卡迫威啦 在巴西印地安人的土著语言Tupi-guarani (图皮 - 瓜拉尼语言)中意味着“被剪短的野草”。卡迫威啦是在 16世纪初当非洲黑人奴隶首次被带到南美洲时从一种黑人宗教仪式中演变出来的。当时因无法训练战斗技能和日常生活的压迫,黑人奴隶把卡迫威啦作为宣泄情绪的出口。这样黑人奴隶们在练习 卡迫威啦时不仅强健了体魄,训练了战斗技能,而且还从舞蹈和歌曲中释放了他们的灵魂。卡迫威啦在巴西这个文化大熔炉中逐渐得到发展,最终在非洲人,葡萄牙人,土著印地安人和其他种族文化的融合中形成了集舞蹈,打斗,戏剧和音乐一体的特殊艺术形式。

在逃跑奴隶居住的藏于巴西密林深处的一些非法村庄(Quilombos )中,人们在 卡迫威啦中添加一些更致命的动作并开始使用武器,如剃刀( navalha ) , 大砍刀( facao)。同时人们在训练 卡迫威啦时变得更机智灵敏。狡狤是人们练习 卡迫威啦得到的最大收获。卡迫威啦最终成为黑奴用于强健身体,反抗压迫,走向自由之路的灵魂舞蹈。因此当奴隶制被废除时,卡迫威啦也得以幸存并闻名于世。

20世纪 30 年代, 卡迫威啦在巴西虽然得到认可,但因一定的社会因素,卡迫威啦在当时地位很低。黑人曾经是并仍然是社会人口中经济和社会地位最差的群体。然而正是这贫穷的社会群体组成了伟大的卡迫威啦艺术家。当时民间流言练习 卡迫威啦的人都是罪犯和骗子,所以为了保护 卡迫威啦练习者,躲避当局,所有练习者都用绰号替代真实姓名。

20世纪 30 年代初期,在 Bahia (巴伊亚)的 Salvador (萨尔瓦多)地区,一位名叫 Emmanuel dos ReisMachado (或者 Bimba 大师)的伟大斗士删除了卡迫威啦在实际运用中作用不大的一些传统动作,在保留的卡迫威啦元素中添加了踢打动作和东方武术的移动技巧,开发了一系列的训练计划,把卡迫威啦变成了以模仿打斗为主,舞蹈为辅的新艺术形式。他把这一形式称为巴伊亚地方 卡迫威啦。 Bimba大师在接受了所有勇士挑战的同时验证了他的新动作。此时 Bimba 大师日渐扩大的名望和声誉征服了当地政府, 卡迫威啦也得到了合法的承认。从此Bimba 大师开发的新卡迫威啦自成一派,称为瑞吉农 卡坡埃拉( Capoeira Regional )。而保留了卡迫威啦旧习俗和狡狤艺术的传统卡迫威啦则被称为安哥拉 卡迫威啦( Capoeira Angola )。而与 Bimba 大师同负盛名的Pastinha (帕斯汀亚)大师则开创了安哥拉 卡迫威啦的新纪元。我们跟随的 Pintor (品托儿)大师就是出自 Pastinha(帕斯汀亚)大师最有成就的学生 Joao Pequeno (优奥 派克一诺)大师门下。

卡迫威啦 的音乐

卡迫威啦 有三种主要的乐器: Berimbau (百灵宝), Pandeiro (潘得落)和 Atabaque (阿他巴克)。

Berimbau (发音 beh-rim-bough )百灵宝

百灵宝起源于非洲,如今在巴西被广泛地用于 卡迫威啦和Candomble ( 康得布雷,一种伏都宗教祭典仪式)仪式中。百灵宝也是 卡迫威啦中最重要的乐器,整个卡迫威啦的风格和速度都是由它来控制的。百灵宝是种带葫芦共鸣器的单弦弓形乐器,由 Cabaca (卡帕萨,葫芦共鸣器), Beriba(百丽巴,弓形木棍), Arame (阿拉米,钢弦)三部分组成。百灵宝的声音来源于 Baqueta(巴克他,细长的小木棍)对弦的敲打,而音调的变化则靠 Pedra (拍得拉,扁平石块或钱币)挤压弦来调节的。演奏百灵宝时,也可手握Caxixi (卡西西,编织手摇沙铃),这样在敲击钢弦时,卡西西会受到震荡随节拍发音。

百灵宝能演奏多种不同的调子(toques ),同时百灵宝的调子也是安哥拉派和瑞吉农派最基本的区别。在传统的安哥拉轮圈( roda )中,一般由 gunga (低音),medio (中音)和 viola( 高音)三个不同的百灵宝演奏各不相同但相互补给的变奏曲。百灵宝典型的调子包括了以下几种: Angola(安哥拉), Sao Bento Pequenho (萨本托 派克一诺), Sao Bento Grand ( ( 萨本托 格兰德 ) ,Benguela (班圭拉), Sao Bento Grande de Mestre Bimba , Cavalaria , SantaMaria (圣玛丽亚) , Iuna , Idalina , Amazonas (亚马逊) and Jogo de Dentro.

Pandeiro( 发音 pan-dare-o) 潘得落

潘得落(手鼓)最初源自东非,由山羊皮和木头制成,带五套丁当。传统的 Rio de Janerio 手鼓开始用于 Samba (桑巴)和 Chorinho 时是被当作基本的节奏乐器使用的,但手鼓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它在整个巴西的广泛使用。

Atabaque( 发音 ata-ba-kay) 阿他巴克

猜对了,阿它巴克也是源于非洲的乐器,也就是用于轮圈(roda) 中的大木鼓。传统的大鼓用兰花楹属植物木头制成圆椎形鼓身,用小牛皮做鼓面。在巴西和,和卡迫威啦一样,大鼓也广泛用于 Umbanda(巫班达)和 Candomble ( 康得布雷)宗教仪式中。大鼓又分 Rum, Rumpi 和 Le 三种。 Rum 鼓声深沉并可用于独奏。Rumpi 是中音鼓,而 Le 则是高音鼓,三鼓合奏,控制轮圈的节奏。在轮圈 (roda) ,特别是桑巴 (Samba) 中常用的其他乐器还有agogo( 非洲双调响铃 ) 和 reco-reco( 刮板 ) 。

很多著名作曲家如 Gilberto Gil 已经试过用吉他或钢琴和百灵宝一块儿演奏,并演唱卡迫威啦传统歌曲。同时百灵宝也被广泛的用于流行乐中。从近期很多巴西,阿根廷甚至于美国的流行歌曲中都能听到百灵宝的声音。

卡迫威啦的游戏规则: 

卡迫威啦一般是在轮圈 (roda, 发音 ho-dar) 内完成的。轮圈 (roda) 由演奏乐器,唱歌并合拍鼓掌的所有参与者围成的圆圈。 roda 意为轮子,它不仅象征着圈子的形状,同时也意味着参与者连续周期性的交替参与,对歌曲的响应和快速的空中旋转与翻转。

在卡迫威啦中,练习者运用大脑的机智和身体的敏捷与其他参与者进行身体的对话。踢腿,翻转,旋转和优雅的移动都是对话的一部分并且整个表演都是在轮圈参与者的演唱和百灵宝及其他乐器的陪伴下完成的。 

练习卡迫威啦的目的是为了强健我们的身体并体会轮圈的精华。卡迫威啦最重要的是参与,训练的目的也是为了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更多的加入轮圈中来。我们鼓励所有人学习演唱卡迫威啦歌曲并演奏乐器,而不是仅局限于身体的锻炼上。 

其他一些用轮圈进行训练和表演的艺术形式包括:Angola Capoeira (安哥拉 卡迫威啦), Regional Capoeira (瑞吉农 卡迫威啦), Benguela(班圭拉)和 Capoeira Contemporanea ,一些和卡迫威啦相关联并可在轮圈中共同表演的舞蹈有 Samba de Roda,Samba Dura 和 Maculele( 马库雷磊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