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摘: 6-8: 力拓、悍马收购案的启示:买国债、买垃圾可以,买资源没门 “国际雷锋”中国做不得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ZT;网友文摘 6-8: 力拓、悍马收购案的启示:买国债、买垃圾可以,买资源没门 “国际雷锋”中国做不得!

编者按:中国企业收购力拓、悍马案,前者系收购资源,后者属于收购汽车;前者属于优质资源,后者属于不良资产、垃圾资产。而就在近几日,力拓拒绝了中铝的收购,悍马则欢迎中国企业进行收购。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历程再一次证明:海外并购绝不是纯经济行为,中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享受不到公平公正的待遇;中国企业购买他国的国债可以,购买垃圾资产可以,但收购国外的优质资源和优质资产很难,基本没门。但是对国外的垃圾资产,中国绝不能做“国际的活雷锋”和冤大头!


力拓拒绝中铝,优质资产人家打死不卖 马光远


这起交易破裂的直接导火索就是力拓的困难时光已经过去,中铝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而这在当初是力拓选择中铝的唯一原因,在力拓最困难的时候,只有中铝才出肯出这么大的手笔,而当困难一旦过去,被抛弃者,就是试图拯救力拓的中铝。


6月5日,力拓董事会在伦敦单方面宣布中止与中铝195亿美元的交易,并将依据双方签署的合作与执行协议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的“分手费”。与此同时,必拓亦宣布了配股152亿美元和与必和必拓组建铁矿石合资公司的融资计划。这意味着,在澳大利亚投资审查委员会6月15日对该笔交易审查之前,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投资计划被力拓董事会主动否决。


对于力拓为何否决了与中铝的交易,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英国等小股东的一直反对,他们担心中铝注资后立场不能代表股东的利益;二是澳洲绿洲等将交易政治化;三是经济状况好转,力拓的危机得以缓解,中铝的注资不再那么迫切。


其实,前两点理由,一直贯穿在力拓与中铝该笔交易的始终,只要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收购,如果听不到这两种噪音,那肯定不正常,一定都会是陷阱,中投入股黑石、大摩,国开行入股巴克莱,包括2008年2月中铝以140亿美金首次入股力拓,都似乎太顺利了点,噪音有一些,但基本是象征性的,而结果就是暴亏。中铝第一笔140亿美金的投资,一度跌去了70%以上,加上汇兑损益,亏损高达80%。第三点理由,似乎不是什么理由,但第三点理由的确非常关键,而从力拓一旦债务危机缓解,就毫不犹豫的抛弃力拓可以看出,这是一桩一开始就并非情投意合的交易。


中铝这笔高达195亿美元的交易,源于力拓高达387亿美元的债务重负,而其中89亿美元债务将于10月份到期。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的情况下,从当时来看,力拓要在今年10月度过债务危机显然很困难。这个时候,中铝出现了,而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资源型的资产,无论是石油还是矿产,海外都会上升到政治层面予以解读。这次不例外,但在力拓生死关头,这已经不是什么实质性的障碍,西方人士的实用主义立场在力拓和中铝的交易里,自始至终都发挥的淋漓尽致,成也实用主义,败也实用主义。


而力拓当时选择中铝,并不是从心底里看好双方的合作,甚至可以说是迫不得已,除了必和必拓的敌意收购,没有别的机构对力拓的债务包袱不退避三舍。195亿美金,收购9%的股权和两个董事会的席位,就财务而言,对于中铝显然也是不合算的。因此,这是一起一开始不是为“爱”而存在的恋爱,力拓纯粹把中铝当成了一个天使投资者,可以解救自己危难的天使,而自己的对价,就是让并不是意中人的中铝注资。因此,双方不到两个月就“闪婚”缔结了协议。这么一个脆弱的婚姻基础,一旦现实危机不再存在,破裂肯定是必然的。我们可以说力拓不地道,可以说他们见利忘义,但这就是他们的实用主义。力拓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股价大涨,资金压力也已经比起半年前明显减少,他们对这么一个并不情愿的合作表现出悔意就成了必然,他们付出了仅仅1%的分手费,却让他们有了一个兜底的选择,而这个选择,不过是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而已。而力拓的单方面翻脸,再次给厚道的中国企业上了一课,在与西方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的确有点仁慈甚至老把自己当成一个抄底者或者拯救者,没有多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太多,在协议的文本里也没有给力拓毁约给予更多的、代价更大的毁约条件。根据笔者多年多并购的经验,1%的毁约费,肯定连中铝为本次交易支付的相关费用都不够。


因此这起交易破裂的直接导火索就是力拓的困难时光已经过去,中铝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而这在当初是力拓选择中铝的唯一原因,在力拓最困难的时候,只有中铝才出肯出这么大的手笔,而当困难一旦过去,被抛弃者,就是试图拯救力拓的中铝。至于小股东的反对,至于西方社会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背景的企业的一贯冷战思维,这都是我们早就应该考虑到的,没有那一起交易我们没有碰到这样的障碍和质疑,特别是在资源收购领域。而中铝之所有选择在这个时候,以在财务上根本不合算的195亿美元的代价获得9%的股份,也是出于这样的苦衷,只有在西方企业非常需要我们来救他们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中铝对这起交易的成功渴望众所周知,并为此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为交易已经完成了210亿美元的融资安排,并已陆续获得了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德国联邦企业联合管理局、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等各国监管机构的批准。而且准备为交易获得澳大利亚投资委员会的最终批准而将股权降至 15%以下的比例。但英雄救美,当危难远去,中铝就成了最大的被动者。正如海外媒体所评论的:“中国方面,除了在该交易中开始时短暂占据主动外,其他时候大都是完全被动的,也一直在承受包括力拓股东、澳大利亚政府以及国外舆论的压力”。


力拓抛弃中铝,我们应该对此有所准备。而这个案例也告诉我们,在海外收购方面,中国企业面临的阻力远远大于想象,对于西方世界而言,他们的确还处在冷战的年代,他们对中国的误解远远多于中国对他们的误解。就海外的收购而言,国内一些极其幼稚者老是鼓噪中国企业去抄底,但事实上,我们永远抄不了底。一旦某个交易,我们能够轻易的获得,那肯定不是一个好交易。腾中收购悍马,西方媒体一片欢呼,鲜有质疑者,这就告诉我们,这绝对不是一个好交易。


力拓抛弃了中铝,对于中铝而言未必就意味着失败,虽然中铝的投资是一个战略性的选择,但就商业而言,也没有吃什么亏。我赞赏中铝老总熊维平的说法,我们积累了经验,这绝不是什么客套的外交辞令,而的确是我们实实在在的收获。中铝们作为海外收购的拓荒者,给中国企业的海外之旅不断的收获着经验,也不断地减少西方世界的误解。对于中国民众而言,力拓的举动其实也告诉我们,所谓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在商业领域并不过时,在这方面,西方对我们的偏见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力拓拒绝中铝:中国买国债可以,买资源没门 草中英


世界矿石巨头力拓拒绝与中国铝业集团「联姻」,这宗一百九十五亿美元的世纪「婚礼」终于泡汤,中铝拿到近两亿美元的「分手费」,但也难掩失望之情。很明显,是政治因素的介入,才使这宗交易一波三折。


中铝向力拓公司注资一百九十五亿美元,这是中资公司迄今为止最大一笔直接对外投资,目的是希望在今后的矿石供应中掌握主导权,以终结处处受制于人的局面;而力拓公司去年在金融海啸中损失惨重,股价狂跌,亟需输血自保,中铝决定注资,对力拓而言,犹如天上掉下个大馅饼。


只不过,这宗交易从一开始便遇到了政治干扰,澳洲反对党尤其反对,以防止中国控制澳洲矿藏为名进行抵制,


近期美元走低导致世界原材料市场勐涨,令力拓股票不断攀升,最终促使力拓管理层下决心拒绝中铝,转而与另一矿业巨头必和必拓联手。这令中国的矿石供应面临更大的困难。


力拓拒绝中铝,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来说,都无可厚非。澳洲政客要维护自己的经济主权,力拓要使公司利益最大化,都是正常之举。世界上但凡涉及到上百亿美元的重大购併,都离不开政治考虑,何况中国素来被西方妖魔化。


以德报怨尽做蠢事


中国需要反思的是,为何自己购买别人的国债,别人热烈欢迎;而购买别人的资源,却受到百般阻拦?为甚麽别人都在积极维护自己的经济主权,而自己却国门洞开,任由跨国企业在中国进行斩首式的购併?中国为何老是做以德报怨的蠢事?


中国自从加入WTO后,就成为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优等生,甚麽都要与国际接轨,既不管国家利益,更不顾民族尊严,经济命脉逐渐被西方跨国企业所掌握。在中国的二十八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二十一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这种购併已经开始给中国人带来实质性的伤害。


比如外资掌握中国大豆行业之后,榨油业亦被其掌控,老百姓食用油的定价权也被他们掌握,当总体物价下降时,外资垄断的食用油居然逆市加价,老百姓叫苦连天。


今次力拓拒绝中铝,既是坏事也是好事,起码让中国人明白,外国人对中国并不全是笑脸,他们伸出来的手其实也藏着刀。实际上,这些年中国频频与世界接轨,却接歪了,向西方学习,学的却是糟粕,西方国家维护本国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坚定性却一点也没学到。中国就像国际雷锋,既蠢又笨。


“悍马”:把中国银行的钱送往美国的“运钞车”?云淡水暖


四川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企”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濒临崩溃的边缘”之际,出手“收购”通用旗下的著名品牌“悍马 ”。大多数人对“悍马”的印象,恐怕来自于美军在阿富汗战争、海湾战争期间大量使用的军用车HMMWV。而此番被中国民企收购的,其实是另外一匹“悍马 ”HUMMER,与军品无缘。


据业内人士说,这匹“悍马”的特点是特别昂贵、特别耗油,属于贵族型的产品,据说要100万人民币左右,据说在美国,这款汽车的市场是非常小的,属于高消费的小圈子人士玩儿的东西,而且,通用公司并没有将其作为核心资产,通用即将被美国政府接管,下一步的方向是重组,如果“悍马”对通用具有核心价值,现在卖掉岂不是减少了自己重组的筹码?所以,最大的可能性恐怕是甩包袱。


从并购战略来看,近年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吃亏的居多,赚钱的寡闻,比如最具轰动效应的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现在看来,当时IBM 公司已经把PC业务当作鸡肋,联想团以6.5亿美元现金、6亿美元普通股的代价收购进来后,至今又成了联想的鸡肋,据《互联网周刊》报道,从2004年联想公司收购美国IBM公司之后,4年下来,联想已经为海外业务亏损贴进去了几亿美元。加上收购IBM投出的12.5亿美元,估计联想目前已经为这个海外收购和国际市场业务赔上去了20亿美元,约折合140亿元人民币,但至今未见到获利的预期。


如今,这个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跳出来要“收购”悍马,有人马上想到了联想对IBM的收购个案。


对于其它的问题草民以为都可以忽略不计,反正是“民企”,如果这位老板要赌一把,拿的是“自己”的钱,赚了、赔了是他自己的事儿,谁也不能说什么。但这些年来的大手笔企业收购案例,最典型的莫过于顾雏军案,顾雏军当年疯狂地在国内并购国有企业,都不是拿自己的钱,一是从银行贷、二是挪用上市公司的钱。想把自己压箱底的钱拿出来玩,背水一战的主,恐怕还没有。


那么,看看所谓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的有限的资料,有报道说,腾中重工厂房门口挂的牌子是“新津华通园”,只有在接待室里面才有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的标志。一名员工向记者表示,该园区员工800多人,老板叫李炎。李炎即是华通投资董事长。(《中国证券报》)《广州日报》的专题部主任在一个访谈中说,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找到这家企业的时候,厂门口冷冷清清,打听一下当地的工商局等管理部门得到的答复不太了解这个企业,这个企业在这个事情之前在公众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主业是一些工程机械,包括工程用的混凝土搅拌车…。


给人总的印象,一是这家企业规模不大,在机械行业,800人的厂子是个不大的企业;二是这家企业业务不火旺,央视记者的镜头有反映;三是这家企业影响力有限,连当地工商局都不大清楚。当然,也有的媒体说如何如何“有名气”,但绝非一个养得起贵族玩意的形象。那么,这样的大手笔收购的底气何在?有人算过账,2008年腾中重工共纳税1105万元,按最低税率倒算,其现金流和资本额远低于收购悍马品牌所需要的至少2.5亿到5亿美金,也即30 亿人民币这样的规模,公开资料显示,腾中重工注册资金3亿元人民币。当然,有业内人士说,这样的并购大都采用“高负债筹资”方式。


从哪里筹资呢?想必又是搞什么“资本运作”了。果然,有媒体说,腾中重工的老板是个“资本运作高手”,但是,这些年来,“资本运作高手”在民众心目中的印象并不太美好,远的有顾雏军,近的有黄光裕,都是“资本运作高手”。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腾中重工收购悍马资金一部分来自企业自有资金,另一部分为银行贷款。“目前腾中重工已经与若干银行就贷款事宜进入到最后阶段,期待最近有结果”。


现在并不清楚腾中重工究竟拿得出多少“自有资金”来收购,从“若干银行”贷款的规模有多大,如果是说“若干银行”,是不是一间银行的贷款额度有限?这是需要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这些年来,整个社会被“资本运作高手”搞走的钱不计其数了,比如,在《2008胡润套现富豪榜》上,黄光裕的历年套现总额由2007年榜上的93亿元,上升到2008年榜上的135亿元,就是说,除去个人不动产,企业资产,黄光裕在4年间通过“资本运作”到手的现金,为135亿元。这些钱要么是股民的,要么是银行的。


按照目前的通报,腾中重工“收购”到的只是一个“壳”,原“悍马”的研发机构、零部件生产都保留在美国,收购方要为美国研发、生产、市场部门保留3000多个工作岗位,是民企腾中重工员工的4倍,要知道,在金融风暴之前,美国汽车工人的小时工资是80美元。核心资产不在中国、核心生产不在中国,海外销售网络不在中国,市场前景并不看好,管理、人工成本支出高昂,这样的“收购”要当心了。设想一下,至少在“悍马”重新打开市场赚钱之前,至少在研发、生产、市场中心转移到中国之前,“民企”左手从银行贷了款,右手就送到美国。


所以,对这个新的“蛇吞象”的美丽童话,中国金融监管层和银行要捂紧自己的钱袋子了,别让中国的“若干银行”被人在不知不觉中把“悍马”当成了“运钞车”,几十亿贷款运过去,然后肉包子打狗不回头,到头来成了狗肉帐。


(来源:新华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