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解放第一禁:入城人员不许用抽水马桶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沈阳解放第一禁:入城人员不许用抽水马桶




  沈阳解放后仅一个星期,这座东北第一大城市就恢复了正常运转

  1948年11月2日,现已年过八旬的离休干部张德成随部队进入沈阳,那一天正是沈阳解放的日子。

  1949年10月1日清晨,在位于沈阳市的东北行政委员会驻地(现辽宁省政府院内),当时东北行政委员会的部分领导和办公厅全体工作人员100余人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仪式:升国旗。

  张德成正是当年升旗的旗手。五星红旗伴随着100多人演唱的《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上旗杆顶部,短短的几分钟,张德成的手上已经全是汗水。

  从1948年11月2日首批进入沈阳的解放军,到1949年10月1日升起沈阳的第一面国旗,张德成见证了沈阳这座东北重镇的解放与复苏。

  敌机夜夜袭车站 企图炸毁弹药库

  张德成当时在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军官教导团组织科,负责接收国民党团职以上俘虏。

  沈阳是东北第一大城市,早在日本投降前,市内中型以上的工厂将近1000家,包括机械、器具、纺织、金属工业、化学、玻璃、食品、造纸、印刷、烟草等轻重工业。它以兵工厂、机车厂、机器厂等为代表的“八大厂”,不仅是整个东北甚至也是全中国的战略命脉。7万人的产业工人规模,加上原有的工业、交通基础,让沈阳的接收模式对于日后接管城市都具有标本意义。

  沈阳地区的地面战斗已经基本结束,不过,晚间的时候,在沈阳南站(现沈阳站)上空,还会有敌机飞过甚至投弹。炸弹的目标是国民党军队溃败时遗留在火车站的巨量弹药,如果这些弹药为我军所用,将对关内战场给予重大支持,而它们一旦被炸,半个沈阳城都可能被毁掉。最终,我军成功地找到并疏散了这批弹药。

  电灯亮了电车开了 一周内沈阳重运转

  张德成和他的战友们很大一部分来自南方和东北的乡村,沈阳给他们印象最深的是小河沿地区的水塔。

  “那个水塔啊,当时看着老大了,附近没有太高的房子,小河沿水塔就好像是沈阳的‘招牌’,我们一看见它就知道,这是真的进城了!”可这座沈阳的 “招牌”当时并没有发挥功用,那时候沈阳全城的自来水都停了,为了省水,沈阳军管会给入城人员下达的第一个通知,竟然是所有人员不得使用驻地的抽水马桶。

  由于市区和近郊没有经过激烈战斗,沈阳的公共设施在一个星期内,奇迹般地恢复起来。

  最先恢复的是全城的电灯和电话,当时是11月3日下午,与沈阳解放仅隔了一天。自来水也在此后的几日陆续恢复通水,到了11月5日,邮电在全东北开通。11月6日,张德成和战友们甚至在沈阳的街头看到了电车,这意味着沈阳这座当时全国电车线网最密集的城市,恢复了公共交通系统!

  沈阳市内公用设施恢复的同时,沈阳与外界连接的铁路设施也正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沈阳堪称东北的交通枢纽,铁路的恢复不仅关系着外界的物资能否运进沈阳,也关系着沈阳及位于东北的我军军事力量,能否经由铁路挥师入关。敌人为了破坏沈阳的铁路,曾经在沈阳通往外界的很多铁路的道岔下面埋放了地雷,一些蒸汽机车里也被放入了炸弹。解放军的工兵只能一个道岔、一个道岔地排雷排险。同时,还要修复因战争而损毁的铁路。有资料显示,到11月3日,沈阳通往铁岭的铁路已经抢通,随后不久铁路即恢复到山海关。

  铁路的顺利恢复,保证了此后平津战役的军运任务。

  几件小事改变想法 败军之将口服心服

  对于在沈阳乃至东北地区的失败,俘虏中的“大官”开始只承认是“指挥失当”,几件事却让他们重新认识到失败的根源。

  解放军给他们讲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当解放军向百姓打听国民党军去向的时候,百姓们不仅会把对方的人数、装备情况和行进方向全部告诉解放军,一些村民还主动给解放军带路。相反,国民党军在向百姓询问解放军人数、动向时,百姓们几乎一致回答“不知道”。

  11月的沈阳,户外冷得能让人僵硬。成队成队的战士为了不给百姓添麻烦,露宿街头。

  在解放军官教导团,张德成负责俘虏的队列、编制等工作。“对于俘虏,我们从来不会打骂、他们随身的财物,像金表、戒指、小元宝这些东西,我们都会登记后代为保管,日后他们出去的时候都会按照登记发还,私人财物一样不少。”张德成说。

  在伙食方面,俘虏中包括将官在内的“高级队”经常可以吃到细粮,一般每餐也有几个像样的菜肴,最少会有一个汤菜和一个带肉的炒菜。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1948年的沈阳,粮食处在严重的歉收当中,周边的一些产粮区,高粱甚至绝收。

  解放之初,每天差不多有3000辆到5000辆汽车抢运粮食进城。除了调集物资,公布靠近沈阳的解放区的物价,也成为稳定市场的一项重要措施,沈阳军管会还公布了沈阳一些商业企业的货物买卖价格。

  这样强烈的反差,让俘虏们哑口无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