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在《茶录》中谈论茶器的时候,多处出现建议用黄金制造,这是因为蔡襄是以原贡茶督造官的身份,向皇帝献论茶的专著,所用茶器自然要相当珍贵。当时宫廷品茶,确实十分奢侈,尤其是艺术家天子宋徽宗赵佶,对茶有很深入的研究。赵佶以九五之尊讲究茶事,无心政务,所用器具如银碾金瓶,穷奢极侈,即使当时富贵人家也不能望其项背,北宋亡在他的手中,宜乎哉。
他在大观元年(1107)写了一部《大观茶论》,实际上是在介绍一种特殊的茶道:宫廷茶道。他在前言中讲到,稻谷小米用于免除饥饿,丝麻之类用于抵御寒冷,这些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不管丰收歉收老百姓总是少不了的。人们对于特有瓯闽秀色,山川灵气的茶的需求,更多的却是精神层面的。饮茶能够除去胸中烦燥,洗涤心里郁闷,导致神志清爽,心境平和;饮茶能使人思维淡泊雅洁,气韵高远静谧。这里他把茶道概括为“清”、“和”、“淡”、“静”四个字,很清楚地表明,饮茶主要不是生理上解渴的需要,而是一种文化现象。明确地表示,只有在衣食无忧,不用整天为生活奔波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谈论茶道。他自己就是在空闲的时间,对茶进行研究,颇有心得,怕后人不了解其中奥妙,还要暗中摸索,所以写了这二十篇文章,命名为“茶论”。
“地产”篇说了茶的种植地向阳或背阴和土质的关系。在山崖处要向阳,在园圃里要背阴。因为石缝里生长,土壤贫瘠,叶子受抑制长得瘦小,茶味淡薄,要靠阳光帮助茶树生长。园圃里土质肥沃,枝叶充分展开,就会导致疯长,必须背阴节制茶树生长。阴阳相济,茶树才会长得好。“天时”篇说了气候对茶的质量的影响。天气略偏寒冷,芽叶逐渐生长,茶工从容采摘制造,得到色味俱佳的茶。如果阳光过强,天气闷热,芽叶暴长、因为时间限制,茶工来不及,蒸好了来不及压,压好了来不及研,研好了来不及制,茶叶留滞积压,色味会失去一半。“采择”、“ 蒸压”、“ 制造”三篇指出了采摘和加工过程中,为了确保质量,需要注意的关键所在,赵汝砺的《北苑别录》对此作了更专业、更详细的说明。“鉴辩”篇提出了鉴别茶叶的标准和方法。颜色有光泽而不杂,质地看上去茶芽排列凌乱但不松散,拿起来感觉坚实,碾下去铿然有声的,可以验证这是精品。鉴辨不能只看表面,需要经验积累,需要用心领会。
“白茶”篇中所介绍的白茶是宋代福建北苑贡茶中一种特有的品种,因品质优质、产量少而难得,一直在北苑贡茶中名列第一,年产量只有二、三个用铸压成的饼茶,赵佶特别钟爱。他介绍说:“白茶也叫白叶茶,数量极少,人工不能培植,全是野生的。其芽色白如纸,民间贵为茶瑞,经精微蒸焙,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无与伦比也。”白茶因为难以培植,失传已近千年。上世纪50年代,在黄浦江源头安吉龙王山区的深山中发现一株逾百年树龄白叶茶树,通过现代无性繁殖,培育成了如今的安吉白茶。白茶的氨基酸含量高,是通常的2-4倍,这是它独特的优势。
接下来的几篇介绍了饮茶用的器具。“罗碾”、“ 盏”、“瓶”和 《茶录》下篇中讲的一样。“ 筅(读音xian第3声)”代替了《茶录》中的“茶匙”,点茶时用来“击拂”即搅动茶汤。形状和材质不同了,是用觔竹(一种几乎是实心的坚韧的竹子)做成的帚状物。帚柄要厚重,帚尾要能分散(茶汤的)阻力,整体要结实,尾部的竹丝要细,应当做成剑脊状。“构”是加茶末用的杓子,其大小以一盏茶的量为准。
“水”篇讲了对烹茶所用水的要求:清(清冽)、轻(软水)、甘(甘甜)、洁(干净),轻和甘是水的自然品性,十分难得。首选是“山泉之清洁者”,“ 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 江河中的水,因为有鱼腥气和污泥,即使轻甘也不要取用。这和陆羽在《茶经》中对水的要求已有不同,陆羽认为好的江水胜似井水。陆羽说烧汤水的时候千万不能过头,赵佶则说烧过头了应该添入少量的清水,在火上加热片刻后也可用。这是因为唐代是煮茶,一次性加水,宋代是点茶,多次加水,汤瓶需要多次加温。
“点”篇是全书写得最详尽的一篇,写出了宋代茶艺的精华。在宋代点茶法成为时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由此产生了宋代茶艺特有的“斗茶”,下面在介绍宋代茶艺时,再来说说点茶的过程。
“味”、“香”、“色”三篇则谈了如何通过品味、闻香和观色欣赏好茶。茶以味为最重要。茶味用香、甘、重、滑四个字作全面评价 ,只有北苑和壑源两个地方的产品才能四个字兼而有之。茶有真香,不是龙脑、麝香可以比拟的 。必须蒸熟再压,反复加(水和淀粉)研(和),仔细研和后所造的茶十分和美。点汤入盏中,茶香四溢,如秋高气爽,很是洒脱。如果带有桃仁的气味,强烈的酸味很不好闻。茶汤点出来的颜色,纯白的最好,青白的就不如,灰白的差一些,黄白的更差。主要靠天时,人工努力是次要的。天时适当,茶一定是纯白的。天气闷热,茶芽疯长,来不及采摘制造,白中就要带黄。青白的是蒸压稍微生了一点儿,灰白的是蒸压过熟。榨汁不尽,颜色就会青中带暗;焙火过旺,颜色就会焦黄黯淡。
“藏焙”篇是关于怎样焙茶和收藏已经焙好的茶。收藏的茶要经过焙,焙过度了表面干枯,茶香减少,不焙则颜色斑驳,茶味散失。《大观茶论》中认为焙茶时的温度要比《茶录》中和体温一样高一些才好,以不烫手为以度。“品名”篇首先列举了许多当时的名茶,特别指出茶的好坏,在于制造精良与否,品牌名称不会影响茶的质量。最后一篇“外焙”评价了外焙的茶叶,所谓外焙是指不是由官方正式设置的焙茶处处所,亦即个人私设的茶叶加工制造处所。最好的私家作坊产品在茶味的甘、重、香、滑总是比不上正宗的,私家作坊产品是可以辨别出来的。所以有些无良私家作坊,产品中混杂着桴树和橄榄树的叶芽、柿叶等其他草叶,如陆羽所说喝下去是要生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