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中国信贷投放渐缓已是定局
2009年 8月 11日 星期二 16:16
* 居民新增贷款罕见超过企业,房地产火热为主因
* 居民贷款高增速未来难持续
* 7月新增信贷力度减弱的趋势将持续
作者 林琦
路透上海8月11日电---尽管中国7月货币供应量依然高速成长,但银行信贷力度已不复见上半年急剧扩张的态势,预示高速增长的货币供应已有减速趋势.而7月的居民贷款罕见地超过企业信贷,成为本月数据中的亮点之一.
今年以来银行信贷成为支撑宽松货币供应的主要来源,分析师指出,经过上半年高强度的信贷投放以及监管层逐步加强信贷监管,企业借贷意愿正在减弱,而主要依赖房地产贷款的居民信贷亦难以持续高成长,下半年新增信贷额将明显下降.
长江证券宏观分析师李冒余指出,"居民贷款量的上升,在二季度已出现苗头...7月企业贷款降得较多,很多企业不缺钱,而居民贷款增长的比较快,造成7月份这种不常见的情况."
央行数据显示,上半年居民户新增贷款10,607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63,096亿元.但7月当月新增的3,559亿元贷款中,居民户贷款增加2,365亿元,远超过企业部门的1,193亿元贷款增加额.
"你觉得房产业这麽高的销售额能否持续?"李冒余反问道,下半年企业新增贷款可能明显收缩,而居民贷款高成长又不能持续,信贷投放将明显减速,货币供应量明显回落也将是大概率事件.
中国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8.42%,增幅比上年末高10.6个百分点,比上月末略低点,但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速为26.37%,仍比上月末高1.6个百分点.
**7月信贷数据在意料之中**
对于7月的信贷数据,市场反应平静.中信证券分析师杨辉指出,新增贷款比预期的要低一些,但仍属于合理状态.7月通常是信贷投放的淡季,回到这个水平比较正常了.
上半年国内银行业每月平均新增贷款超过1万亿元,前6个月共新增贷款7.37万亿元的天量.
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市场部董事总经理李晶表示,在经历上半年新增信贷放量增长大潮後,贷款发放速度有所缓解,银行亦对信贷风险更为在意.此前中国银监会已多次警示银行避免信贷激增的风险,并要求银行确保贷款流入实体经济.
银监会近阶段开始陆续发布数项新规定或规定草案,包括《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以及《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并要求银行在年内提高银行拨备覆盖率等.
国泰君安证券宏观分析师林朝晖认为,从总量上看,不到4,000亿元的新增贷款还是控制的比较理想;但从结构上看,中长期新增贷款还是增长过快.因此,从结构上说,对于央行和银监会将货币政策调控至真正的适度宽松,还是需要再下一些力气.
央行数据显示,7月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量中,短期贷款减少58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509亿元;票据融资减少1,982亿元.
**居民贷款高增长并非常态**
"这显然不是常规状态,"林朝晖指出,居民贷款数量的大增显然与消费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包括房地产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
李冒余指出,7月居民新增贷额中,多数应来自购房贷款,但7月房地产成交猛增,目前来看,多半是突发事件,较难维持下去.
中国房价大涨激发居民买房热情,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7月国内商品房销售额1万亿9,600亿元,同比增长60.4%;其中单单7月份商品房销售即高达3,800亿元.
不过有券商分析师指出,先前被压抑的购买需求已经释放,同时开发商已经对不少楼盘进行提价,8月份房地产成交可能走软,但9-10月随着旺季到来,成交量将有所回升.
**新增贷款料下降,但不改宽松本质**
中国银监会及央行近期正加强监管,确保信贷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加拿大皇家银行经济学家BRIAN JACKSON预计,这些努力措施将在未来数月中持续,但信贷增长应维持相对活跃,因中国政府正持续致力于支撑其经济增长.
华宝信托宏观分析师聂文认为,虽然未来每月新增贷款肯定不如上半年,但国内银行业下半年仍需要保持适度的信贷投放,以保证民间投资复苏时的资金需要.
他预计,第三季的银行信贷可能维持在每月3,000-5,000亿元的水平,第四季进一步收缩至2,000亿元左右,而M1的增速可能会在10月达到近阶段峰值.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亦指出,央行加强货币信贷的调控已经无法逆转,不过手段可能还主要是公开市场,利率和准备金率年内应该还不会动,因为这两个政策若推出的话,就标志着彻底从扩张性的政策退出了,而且国际环境也不允许中国采取这些举措.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上周五称,人民银行非常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关注引起资产价格变化的原因,特别是宏观层面的原因,但是人民银行不把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直接调控的目标.
苏宁还称,不是对货币政策微调,而是对货币政策操作重点、力度和节奏的微调.
中国央行上周发布第二季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称,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并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
© 路透 200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