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津德的故事
郭津德在1991年进入基金行业,2000年正式成为国际投资总经理。她说,这个圈子长期被称为男人俱乐部。一开始,几乎全是白人,中国人很少,女性也很少,“自己觉得像个外星人”。“以前出去开会,他们并不把你当成一回事。”后来,她感到情况发生变化。“他们开始尊重你的想法,把你看作一个专家,认真听取你的意见。”
偶然机会管理投资
1977年,郭津德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0年后,她去德州州立大学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后来,她先在罗得岛的布朗大学做点研究,后来应几位美国朋友邀请前往芝加哥。“我在中国北京长大,比较喜欢大城市,发现芝加哥不错,就想在当地找工作。”
她有位朋友曾经获得麦克阿瑟基金会的资助,与基金会的人比较熟悉。“于是,朋友推荐我去基金会工作。”当时,基金会对中国留学生比较同情,就同意接受她作为见习生)。因为她有国际关系的教育背景,就被分配到专门分发捐助资金的部门。
半年后,机会来了。该基金会开始筹建投资部,把基金会的钱去投资挣钱。她说,她虽然学过工商管理,但专业是国际贸易。“我父母是高级工程师,其它亲戚都是教授之类,对商界没有一点认识。”但是,从身分考虑,她只能去投资部,因为只有进这个部门才能成为基金会的正式职工。
她现在看到,当时这个无奈选择非常正确。“这个领域非常具有挑战性,可以学习很多东西。”她对投资逐渐产生兴趣。她说,当时该部门只需要一个一般分析员,因此没有什么人竞争。“基金会的人认为我做的工作可靠,就没有对外招聘。”
当时,这个领域中国人很少。她说,基金会是个好地方,给她提供许多机会。基金会给她申请工作签证和绿卡,支持她进修,“我是边工作,边学习”。1995年,她通过注册金融分析师(CFA)考试。
适应需要努力表现
郭津德管理的基金全部投资于国际市场。为了了解国际市场,她经常出国,建立广泛关系网。“基金会对我出国考察都是鼓励,只要需要,想去什么地方就可以去什么地方。”
后来,基金会的投资部增加到十来位员工。“我是唯一的女性,其它全是美国人。”美国人比较外向,喜欢表现自己,善于出头露面。“因此,我不能老坐在那里不说话。”过去,她的个性比较内向,为了适应这个工作,她就需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她说,如果不采取主动态度,就不会有人注意。
她认为,作为女性基金经理,阻力不在内部,而在外边。基金经理经常要与外边的人打交道。当时,投资经理绝大多数是男人。“他们的社交活动是打高尔夫球,在打球过程中交流信息,联络感情。”因为她不会打高尔夫球,和这些人共同语言不多。
有一次,她去日本考察。因为透过其它方式联系,“因此他们不知道我是女的”。她去见的是日本最大的四个投资公司。“我一进董事会的房间,发现十多个老头坐在桌子的一边,看到我后非常吃惊。”她说,她看到日本女性都是倒茶送水,还要退着走路,见到她当然感到意外。
在非洲和中东,男人见到她也感到很不自然。“我多次遇到这种情况,已经习惯了。”她说自己很随和,尽量让对方放松下来。现在,美国女性基金经理比以前多了。
大胆投资业绩耀眼
郭津德手下有两位白人男助理。她说,过去,她曾经投资股票、债券和私募基金,现在主要投资在股票市场上。她的投资遍布全球,其中有中国大陆市场和香港市场。“我的成绩每年都比市场好,让我很自豪。”
她承认,担任基金经理压力很大,每年都要看盈利数字。基金会和大学捐助基金一起排名。但是,基金会没有大学的基金优势多。“大学基金每年都有人捐款,而基金会没有。”她认为自己的成功存在以下因素:
对外国不要存在偏见。“我对外国的文化很感兴趣。”她说,美国人的最大问题是,总认为美国是世界第一,分析外国投资对象时存在偏见。“他们总是以美国为标准,认为外国制度不民主,法治不健全,管理不正规。”她说她没有这些偏见。“我比较客观,新兴市场是没有美国完善,但是存在许多优势。”
一定要走在别人的前面。她说,现在大家都说中国大陆很好,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蜂拥而至。“如果和别人一起去,收益率不会很高。”她早在1995年前后,就回到中国寻找机会。当时,中国已经出现私募基金,几位美国华裔回到中国和中国人建立合伙私募基金。“他们还带我去一家登山车厂。”当时看得多,没有投资。但是,这些关系为她在后来的投资创造条件。
在投资上要有勇气和信心。她说,有的人比较保守,就按照股票指数的成分股购买股票,而且比重也参照成分股的比重。例如,道琼工业平均指数有30支股票,每支股票比重不同。道琼股票涨,他们的股票也涨,反之亦然。她则不同,如果觉得某个国家市场好,就要多放。但是,不能瞎来,要有根据。
坚持去所投资的公司考察。她说:“你对市场越了解,投资就越有把握。”从2000年开始,她都坚持亲自去基金会投资的公司考察。“开始时,投资者很少考察公司,都是股票分析师去。现在,投资者去公司很常见。”她认为,有的分析师出于各种原因,讲的不一定正确,投资者就要“像领导一样下基层”。
中国机会获利丰厚
郭津德说,2007年,她的基金效益最好,主要是中国大陆市场的投资回报高。十多年前,她就看好中国大陆,多次回到中国大陆考察。她认为,那时中国基础差,尚不能投资,但是将来一定行,因此就耐心等待机会。
她和一些中国的私募基金建立了良好关系。她回到美国后,仍然和他们保持着联系。最近几年,她开始投资中国。她估计,几年后,很多外国人会前往中国投资。“那时候再进去获利就低了。”
她认为,从长远考虑,只有与中国有商业关系的公司才有前景。于是,她也看好这类公司。去年,她投资的中国公司比例最大,因此效益最大。但是,今年中国市场出现困难,她也对投资进行调整。她认为,中国将来是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很大。
与其它基金经理早起晚睡不同,她喜欢晚睡晚起。“我早上8点半上班,晚上8点半回家。”她喜欢收市以后,一个人待在办公室内,看看资料,考虑投资战略。“儿子上大学后,我可以把全部时间用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