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廷根大学的中国青年教授 zt (图)


哥廷根大学的中国青年教授


图: 入围德国精英大学的9所高校


几年前,德国研究协会DFG从近百所德国大学中选出了9所精英大学。其中哥廷根大学就是首批入围此类大学的精英院校之一。这也就意味着,哥廷根大学可以获得德国政府每年提供的巨额资助。例如:该校经济学院的每位课题负责人还可获最低2万欧元)的科研经费。今年,哥廷根大学还吸引了一位华人经济学博士于晓华,这位年仅30岁的科学家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目前已经获得哥廷根大学经济学青年教授一职。德国大学似乎正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体制。

或许因为每天与经济学打交道的关系,电话那端的于晓华先是从日本、德国和美国教授的工资谈起,他介绍说:“这三个国家非常有意思。日本是完全照搬德国的体制,和德国一样,日本大学的教授都是公务员。但在2005年以后,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之后,大学相对独立。而美国大学是公私双轨制,公立大学只有部分经费来源于州政府,这样看来私立大学教授的工资会多一些。可是在德国大学,不管教授的科研成果如何,所有教授的工资都要按照国家的标准。”




不管是工资还是科研经费,经济基础对任何科研项目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001年,于晓华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又先后在日本京都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应用计量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是他的研究方向。今年四月,他接到了哥廷根大学经济学院的任职通知。在美国陷入经济危机的时刻,能在德国获得教授的位置还要得益于德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于晓华表示:“其实过去在德国,教授都是终身制。这使得教授的科研能力下降。现在它逐步向美国化靠拢。原来的体制下,拿博士学位只是第一关,然后你要去另外一所大学作博士后,这个时间是4到5年,同时还要发表你的第二本论文。最后,你才能申请教授的职位。但是到了2005年以后,德国开始学习美国,引入了W1青年教授职位。”




通常情况下,在一所德国大学获得(W 1)青年教授职位5到6年后,必须转去另外一所大学任教。但是德国精英大学的好处就在于,可以打破这个惯例:如果这位教授的科研成果突出就可能继续任教直到成为终身教授。




哥廷根大学曾生活过近40位诺贝尔获奖者和政界名流。如今,数学家高斯的铜像还矗立在哥廷根市政府门前。对于专门研究制度经济学的于晓华来说,并不是他的研究理论被谁采纳或接受了,更重要的是能让他的研究理论载入教科书。




采访中于晓华还多次谈到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型问题。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处于一个双轨转型阶段,也就是从农业到工业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在这样的阶段遭遇世界金融危机,中国面临的两大问题会比预计更严重。他说:“在经济学术语中这个问题被定义为滞胀。通俗来说,就是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中国最困难的时候可能还没有到来。”



于晓华继续讲解着中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收支平衡中出现的问题,他毕竟还很年轻,他说,希望有一天在教科书上能出现以于晓华名字命名的理论。



作者:严严

责编:石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