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最近回国了,一家四口,只带走了几件简单的行李。临行前,特意把他们的儿童床和玩具家什收拾出来,郑重送给了我们。难得的是六岁的孩子,比乐乐还小,却不恋旧物,慷慨的态度隐隐透出君子之风。
刘墉有篇好文,专讲舍与取的关系。关于取,他讲少年要取其丰,壮年取其实,老年则取其精。关于舍,他讲少年时舍其不能有,壮年时舍其不当有,老年时舍其不必有。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哲学。
年少时家贫,连一个像样的玩具都没有,客观条件如此,不能有就不希求,旱地求生,一样也能茁壮成长。到了中年盛极而衰,表面繁荣,心灵渐渐空虚,不该有就不沾染,不仅头势清爽,脚跟也立得定。老年则如登山履危,行舟遇险,要渐次把行李都抛弃,除了自身之外,一物不留。
凡人的得失心重,常在患得患失中掂斤称两,锱铢必较。
即便乐乐年幼,也常常不舍得把自己最爱的物件与人分享,我也不忍强迫她做她不理解的事,但心里很替她担忧。事实上我自己也很困惑:取舍之间,其实是个修养问题,做人的大问题,不取,无物可舍,总要先有取的能力,不舍,滋长贪欲,人生不得舒展解脱啊。
刘墉说,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 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信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