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
ZT
一、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与世界上的事物往往都遵循一定的周期开始、发展、终结一样,家庭也按照一定的轨道形成、发展直至消亡,即家庭也有它的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也可译为它的生命循环、家庭生活历程)是家庭依照一定的轨道形成、发展、分裂出新的家庭,直至母家庭消亡的全过程。在家庭生命周期过程中,母家庭孕育子家庭并消亡,家庭继续得以延续。家庭生命周期是乡村社会学者在20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发展出来的概念,用来描述家庭的结构、组成以及行为的改变。
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可以做不同的划分。研究家庭生命的周期的阶段,通常是以孩子做关键人物,以孩子的出生成长去观察一个家庭的改变。美国学者Duvall(1977)就以孩子为主线,对一个完整的中产阶级的美国家庭的生命周期提出一种八阶段论的说法这八阶段是:(1)第一阶段是新婚未生育期(2)年;(2)第二阶段是老大出生至老大两半,(2.5年);(3)第三阶段是家中有学龄前的小孩,老大两岁半至六岁,属于混乱期(3.5年);(4)第四阶段是家中有学龄中的小孩,老大六岁至十三岁(7年);(5)第五阶段是家中有青少年阶段的小孩,老大十三岁至二十岁(7年);(6)第六阶段是孩子陆续离开家庭,俗称发射中心期(8年);(7)第七阶段是由家庭空巢期至退休,中年危机期(15年左右);(8)第八阶段是由退休至夫妇两人都死亡(10至15年左右)。这一有关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方式适用于独立生活的核心家庭。各阶段划分脉络清晰。
彭怀真在《婚姻与家庭》中还提到家庭生命周期也可以和个人生命周期相结合考察,因为每个人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任务。对成人的生涯分期有划分为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衰退期、死亡期等,每期之间又各有过渡转型期。各个不同的发展问题, 此外,家庭生命周期也可以根据妇女和儿童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来划分阶段,彭怀真将之划分成七个阶段:(1)新婚家庭,相关的妇女与儿童问题是:婚姻调适、性骚扰、就业妇女单身条款的压力;(2)有幼年子女的家庭,相关问题是:儿童照顾疏忽、妇女受虐、就业妇女托儿压力;(3)有学龄子女的家庭,相关问题是:儿童虐待、妇女就业、子女反抗;(4)有青春期子女的家庭,相关问题是:性虐待、妇女二度就业;(5)有年轻成年子女的家庭,相关问题是:性别歧视、妇女健康;(6)子女成长独立后的家庭,相关问题是:贫穷女性化、妇女更年期;(7)老年人家庭,相关问题是:贫穷女性化,寡居心理调适。
我国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因国情的不同及家庭生活模式的特殊性而具有它自己的特点。中国的母家庭与子家庭往往界限不清,因为经济、住房等原因,子家庭建立后依然不得不寄居在母家庭之中。而在生育子女或父母年老体衰之时,子家庭又要迁回母家庭以求得相互间的支持与帮助。两者很难截然分开。有的子女结婚后依然与父母同住,这只是意味着原本的母家庭从核心家庭结构转变为主干或联合型家庭结构,子家庭的生命周期寓于母家庭之中,呈现出子家庭和母家庭交互发展的过程。
王思斌把我国的家庭生命周期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新婚期(2年左右),从结婚到生育第一个孩子;育儿期(5到6年),从生第一个孩子到最后一个孩子上小学;教育期(15年左右),从孩子上小学到孩子独立;向老期(20年左右),子女相继离家;孤老期(10到15年),夫妻中只剩一人直至该家庭生命终结。
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提供了一个了解家庭发展脉络的线索,对实务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生命周期的阶段之间的转折与过渡是最容易产生家庭关系变化、紧张和家庭成员焦虑的主要时期,它也是决定家庭成员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一个家庭发展阶段的脉络,可以使社会工作者更加了解一个家庭一般的行为形态,以及这个家庭面对危机时可能出现的反映,这种转折点正为家庭社会工作者提供了关注和介入家庭的时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家庭形态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有某些家庭并不具备上述的周期模式,比如丁克家庭、单亲家庭、独身家庭等。不过,相信这些家庭也有它们的发展周期和每个周期要面对的问题。
二、 家庭系统理论
吴就君在《家庭如何塑造人》中指出,家庭是一个自然社会体系,是可以界定为一组具有关系联结的互动单位,而且每个单位取决于其他单位的状态或受其牵制,每个单位之间互相影响,而构成一个整体或体系,这个整体大于各个互动单位的总和,体系是有组织的,而且极力维护着某种平衡(Homeostasis)。Don Jackson*(1965)则首先提出家庭是一个规则管理体系,成员之间是有组织的,重复的方式彼此来往。在初期家中的成员会互相交换信息(口语,非口语)我是如何做,你又是如何做,经由多项尝试错误,会逐渐界定彼此合作关系的本质,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
以上说法指出了家庭是按照一定的互动规则而运作的系统。这个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而整个家庭系统本身又是一个大于各子系统互动之总和的大系统,它们彼此之间也存在互动与相互依赖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在互动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不成文的规则,而这些规则规范了家庭成员的权利义务关系,形成了家庭的秩序。家庭系统具有平衡机制,即当家庭受到突发事件影响而面临威胁时,家庭会自行调动各种资源来使家庭回复平衡。
了解家庭系统理论需要把握以下七个核心概念:
一、系统是按照高低层级组成的,每一较高层次的系统都包含较低层次的系统,并提供低层次系统生存的环境。
二、家庭规则。家庭是一个规则管理的系统,每个人都要学习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是被期待的。也就是Jackson(1965)所提出的通过讯息的交换,经过多次的尝试而界定的权利义和彼此关系。家庭规则决定了人类行为的模式,提供互动模式,并成为家庭形成其各自传统的基础,这些规则是建构和维持家庭成员关系的公式,在健全的家庭中,规则可帮助家庭形成次序和稳定,同时允许家中成员在变动的环境中改变。
三、家庭恒定作用。恒定作用表示不管外在环境如何改变,个体总是会维持一个稳定平衡的状态。Jackson指出就家庭而言,平衡意指一个体系围绕中心趋势而维持动态均衡的倾向,只要家庭面临威胁时,就会运作来回复它的均衡,但因此家庭的平衡机能也会将行为限制在狭窄的范围内。彭怀真指出,在家庭中,恒定作用指的是:发生在家庭中,协助内在平衡的持续和动力过程。只要家庭面临威胁时,就会运作以恢复它的平衡。通常在某种范围内,系统本身会维持平衡,但当改变来的太突然,或超过了系统所能忍受的极限时,就会产生具有对抗性的反应。专业人员的辅导治疗就是要帮助这些家庭走向更有弹性和开放,否则成员将会深陷其中而无能为力。
四、回馈(feedback)。指过去行为的结果再和次进入大系统,产生控制系统运作的一种情况。回馈可分为正向和负向,前者是指那些增加改变的力量,后者则是指减少改变的力量,正向回馈力量越大,恒定作用越小,系统越趋于不稳定。
五、讯息。Bateson(1972)对讯息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a difference that makes a difference,当新讯息的接收者改变其对环境的知觉,并修正其行为时,这些差异反过来会影响原本的环境。家庭中、家庭间和外在世界的讯息交换,有助于减少不稳定性,避免系统失序。
六、副系统。是指在一整体的系统中,具有执行特殊的功能或过程的部分。主要有五方面:生活价值、关系组合、权利运作、生活规则及家庭、气氛。家庭中最持久的负系统是夫妻、父母和手足之间的。每个家庭成员同时属于几个副系统,彼此之间具有互补性的关系。
七、领域(界限)。指将系统、次级系统或个人与外界环境分离的一道隐而不见的界限。与领域有关最重要的观念是渗透性,据此可把系统分为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家庭系统多数是开放系统,少数家庭倾向是封闭系统。越是开放的家庭系统,可以更多地容许信息的自由进出,能够在适应外界的同时发展和愿意改变自己,而封闭的系统不允许信息的进出,则会面对适应不良,功能失调等问题。
三、 家庭沟通理论
沟通是彼此传递信息与分享信息的过程。沟通有利于家庭成员化解家庭冲突和紧张,促进家庭成员角色的实施和家庭功能的正常运转。随着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各家庭成员在家庭中所担当的角色也不仅仅是单一的,比如对一个男性而言,他可能是丈夫、父亲、儿子等至少三种角色。社会生活的紧张和角色承担者对角色把握的能力,影响着家庭成员的角色认同、角色扮演和角色实现,而沟通有助于家庭成员的角色认同、角色扮演和角色实现。比如夫妻沟通对于提高婚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夫妻沟通可以减少和消除夫妻冲突或紧张的根源。通过沟通,可以解释原因,感受彼此的心意,了解对方的看法来纠正自己的看法。夫妻沟通还可以寻求冲突或紧张的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把冲突的消极功能降到最低程度。沟通有助于夫妻冷静而理智地分析冲突的根源,共同协商解决方案。通过沟通,还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维护、加深夫妻感情,使夫妻的认知取得和谐一致。有效的夫妻沟通是提高婚姻质量的根本途径,是加深夫妻了解、增强夫妻感情的重要机制。沟通方式除了语言,还可以用表情、动作、声调,甚至文字交流、符号暗示等都是信息发送的方式,因为他们都在表达信息传递者的意思。不同场合与不同身份的人交往时,沟通的方式会有所不同。但是在家庭的沟通中,应当注意不要随心所欲,不计后果,把家庭当作自己所有的不良情绪和不当行为倾诉站,这会使家庭无法承载如此巨大的负面压力而出现冲突和危机。美国家族治疗大师Satir列举了五种常见的沟通形态:破坏人际间真实坦诚相处的讨好型、责备型、电脑型、打岔型与可以建立起真诚良好人际关系的一致型。一致型的沟通有利于家庭成员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和促进家庭的稳定和谐。
--摘自《当代社会工作》(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主编:殷晓清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