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卷首词的来历 BY 龙剑

随着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播出,它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可以说已经家喻户晓,这首《临江仙》是明代大才子杨慎作于嘉靖年间(1522-1566)。这首词如何会成为早得多的创作于元末明初(1368年前后)的《三国演义》的卷首词呢?

最早记录三国时期史料的是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这是一部正史,写得十分简略。所以东晋裴松之用多于原作几倍的内容为它加了注,给后人留下不少宝贵的原始材料,裴松之功不可没,就像郦道元为《水经》作注一样。

晋朝以后,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三国故事。由庙堂奏章,怀古诗词,至唱赚话本,南戏杂剧,都有讲述;从显宦缙绅,文士名媛,到贩夫走卒,耆老童稚,无不喜欢。

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罗贯中以正史为框架,在十分丰富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不朽的巨著。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一部章回小说,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这三个“第一”,让《三国演义》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享有殊荣。

《三国演义》写成于元末明初,直到明代中期才被大量的刻印,广为流传。期间版本繁多,到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了全面的加工润色,并作了精彩的评点。毛评本既是《三国志》的修改本,又是《三国志》的评点本,由此拥有了两个功能,成为清代最流行、最热门、最受读者欢迎的版本。以后出版的《三国演义》,大多是以这个版本为依据的。就是这对父子把杨慎这首词放在卷首,结果是如此地贴切,以至于很多人以为它是专门为《三国演义》而作的。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首辅杨廷和之子,正德六年的状元,公认的明朝三大才子之首(还有两位是明初《永乐大典》的主编解缙和明晚期的徐渭)。因为大礼议父子俩得罪了嘉靖皇帝,杨廷和在嘉靖三年(1524)被迫退休,嘉靖七年削职为民,第二年病死。杨慎更不幸,嘉靖四年被廷杖两次,明朝大臣廷杖致死并不罕见,杨慎命大居然没死,也许执刑者同情他,手下留情。然后就被流放到云南的永昌卫,直到去世一直在卫所里处在监管之下,中间只在杨廷和死后回四川守制,在家里住了两年多。七十岁的时候,因病申请回原籍,获得批准,以为可以在故乡寿终正寝,谁知走到半路还是被追回戌所,结果客死异乡。直到嘉靖儿子穆宗隆庆初年父子才都得到平反,恢复原来的官职。

杨慎是一个全面的文学家,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杨慎考论经史、诗文、书画,以及研究训诂、文字、音韵、名物的杂著,数量很多,涉及面极广。他的训诂考证开了清代乾嘉学派的先河,放到现在肯定是顶尖的国学大师。然而,因他久居云南,寻书核对不易,有时只凭记忆写作,所以也有一些误引、臆测不实之处。诸位设想一下,在既没有图书馆又不能上网查询的劳改农场里,基本上是靠记忆作出那末大学问,写出那末多书,不是天才能行吗?

《二十一史弹词》原名《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是杨慎所作的长篇说史词话。这里所谓词话不是像《人间词话》那一类评论词作的专著,而是为民间艺人拟作的说唱的唱本。全书分两卷,析为十段:第一段 总说、第二段 说三代、第三段 说秦汉、第四段 说三分两晋、第五段 说南北史、第六段 说五胡、第七段 说隋唐二代、第八段 说五代史、第九段 说宋辽金夏、第十段 说元史。每段先用西江月、南乡子、临江仙、清平乐、点绛唇、定风波、蝶恋花等词调及诗数首,次用散文及三三四句型的十字诗句,每段末了则以一诗一词作结。其十字句式源於元代词话及明代的宝卷,后来就成为清代北方鼓儿词的句型。杨氏之作,开文人拟作俗文学之先例、乃有不少学者及文人加以评注、改作或续作。最有名的是昆曲第一个剧作家梁辰鱼的《江东廿一史弹词》的改作本,可惜今不存。

二十一史指现有的二十五史中去掉后来的《清史稿》(台湾为《新五代史》)和《明史》,从《永乐大典》辑录出的《旧五代史》,以及乾隆年间加入的《旧唐书》。

第四段 说三分两晋的开头并非这首《临江仙》,而是一首《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伯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结尾也是一首《西江月》:“豪杰千年往事,渔樵一曲高歌。乌飞兔走疾如梭,眨眼风惊雨过。 妙笔龙韬虎略,英雄铁马金戈。争名夺利竟如何,必有收因结果。”

这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本是第三段 说秦汉的开头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