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音乐欣赏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面存在,在时间中展现,并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的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和音乐中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情感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情感基本吻合之时,方可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
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音乐欣赏?
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功。音乐这门艺术,相对文学和绘画这些比较具象的艺术来说,它是比较抽象的,它有着它自己的规律和表现手法。这种为音乐独特的、不同与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段称作音乐的构成要素。正如绘画是由线条、色彩、构图等等要素构成的一样,音乐也有各种要素,包括音区、力度、节奏、速度、旋律、和声、音色、调式、调性、织体、曲式。任何一部音乐作品,哪怕是一首短小的歌曲,都毫无遗漏地包含这些要素。
只有当你了解了这些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之后,才有可能解读音乐作品。
其次,对演奏乐器必须具备明确的分辨能力,对乐器本身的音色特点必须有基本的了解。例如,对于交响乐团,你如果对演奏的乐器没有了解,乐队演奏起来很多乐器交织在一起,听起来就会十分混乱。而且由于因为乐器本身的音色特点,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会根据音乐的需要选择乐器,所以分清乐器就可以大致了解音乐的基本内容。这种分辨乐器的练习要进行很多次,直至即使在很多乐器演奏的情况下也能分清某一件乐器,这是需要大量视听作品。
然而,仅仅了解音乐作品中音乐的构成要素,对演奏乐器具备明确的分辨能力还不够,音乐中的情感内涵常常可以在音乐以外的因素中找到理解的根据,例如在声乐作品中可以在歌词和标题中找到根据;在标题音乐中也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据,因此,在对声乐作品与标题器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中,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予以充分注意是完全必要的。当然,对于声乐作品,从歌词、标题中就可以对作品有一个比较到位的了解;对器乐作品,如果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不予注意,而仅凭感性体验是很难深刻领会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
另外,许多无标题音乐作品并没有综合运用非音乐因素,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这些音乐中的情感表现就没有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类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音乐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正确把握。
由于音乐欣赏不是靠阅读乐谱而是靠聆听,所以演奏、演唱、指挥起作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作曲家把每一个音符都标得清清楚楚,但这些演绎者对作品的理解肯定会对作品产生影响的。因为有些东西在乐谱上根本反映不出来,如乐句的呼吸感,细微的速度变化,钢琴的触键,歌唱者对嗓音的控制,小提琴弓子对弦的压力等等。因此,音乐欣赏中的版本比较是很好的方法,但也要注意不要走偏。一般来讲,热衷于版本比较的人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不同的演绎以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音乐作品,以获得更深刻更丰富的体验;另一种则只是机械地比较谁的速度慢,谁突出了哪一个声部,谁在唱某个高音时用了与众不同的轻声等,而不去想一想音乐家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比较就失去了价值。比较欣赏的目的应该是对作曲家思想感情的理解、对演绎者精神的理解以及使自己获得深刻的体验。
根据音乐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理解、情感体验的程度,音乐欣赏可分为三个阶段:知觉欣赏阶段、情感欣赏阶段和理智欣赏阶段。
第一阶段:知觉的欣赏,亦称为美感阶段。这是音乐欣赏的最初阶段。动听的旋律,悦耳的和声,有规律的节奏,起伏的响度等等,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欣愉。在这个层次上听音乐,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这种初级的欣赏,是每一个有正常听觉的人都能达到的。正如我们看到美丽的风景,任谁都会由衷地赞叹一声“啊,多美!”一样,这种背景式的欣赏是一种以消遣与休息为目的的音乐欣赏方式,它的特点是欣赏者并不以听音乐为主要目的,而是把它作为休息或从事其他工作和活动的衬托与背景。它对改善环境、调解精神起到一定的作用,它不需要欣赏者了解音乐作品的构成要素和音乐以外的因素 ,也不需要欣赏者了解作曲家、音乐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更不需要了解演奏、演唱、指挥等演绎者对音乐作品理解的揣摩。
第二阶段:情感的欣赏,亦称为情感体验、表达阶段。当具备一定音乐知识、基本修养,欣赏者就可以进入这一阶段。此时,欣赏者从背景式的欣赏进入审美的艺术欣赏。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基本表现手法,欣赏者往往可能在音乐作品的意境、形象、情感等方面受到感染并引起想象、联想。这些感染、想象与联想又常同自己的生活经历、直接和间接的知识以及聆听音乐时的精神状况有密切的关系。至于这种想象、联想是否与作曲家创作时的意图吻合,在这一阶段不必过于苛求。托马斯•门罗说过,“音乐中暗示出来的情绪总是模糊不清的,并且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听众不仅可以而且也该自由地想象。然而所表达的到底是喜还是悲、是谐还是庄等基本情绪即在稳定统一的音乐艺术意向中所包含的作曲家的情感,以及不同作曲家的艺术风格,听众与作曲家应该是一致的。
第三阶段:理智的欣赏,亦称为专业欣赏、纯音乐阶段。只有真正精通音乐乐理技巧的欣赏者才有可能达到这种审美的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才能说真正懂得了音乐。在第三阶段听音乐时,需要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通过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理解作曲家的整体构思、总的创作意念,对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有个大致的掌握,领会蕴藏在音乐作品中的细微感情,从而得到启示,并用这种启示去培养生活情趣和情操。在听非标题音乐时,可在作品原有的感情框架内融入自己所具备的乐理知识进一步去感知;在听标题音乐时,还须根据该音乐标题所提示的内容、情节去深一层想象。比如:对柴可夫斯基的《悲怆》第一乐章,在分析它的曲式结构后,再来欣赏这一乐章时,就会领悟到作曲家充满矛盾、阴郁和悲观的情绪,以及他内心惶恐不安和渴求幸福的情感是怎样有步骤、协调地、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的,从而被深深地打动。
因此,为了提高音乐欣赏水平,从背景式的欣赏进入审美式的艺术欣赏,欣赏者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 音乐语言的基本要素。音乐语言包括许多要素,其中最主要的基本要素有四种: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此外的基本要素还有速度、力度、音区、调式、调性等。
2. 音乐的体裁和结构。音乐的体裁指的是音乐作品的类型,如歌曲、舞曲、进行曲、谐谑曲、叙事曲、夜曲、序曲、交响诗、协奏曲、奏鸣曲、组曲、歌剧、舞剧、清唱剧等。音乐的结构也是音乐语言的要素,它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在“空间”上的形式,一是在“时间”上的形式。“空间” 上的结构称为织体,它是指音乐在同时有几个声部同时发声,这些声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时间”上的形式称为曲式,如一部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复二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复调曲式、套曲曲式等等。
3. 演奏乐器的分辨,乐器的音色特点。
4. 音乐作品的歌词、标题和文字说明。
5. 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个性。一部音乐作品,表现的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作曲家由于生活时代、环境素养、经历和艺术趣味的不同表现为各不相同创作个性。不同作曲家有不同创作风格,同一作曲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也不尽一样。
6. 音乐作品的民族特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取材于民间传说,采用越剧曲调。因此,对于民间传说以及越剧的了解能大大帮助对此音乐作品的欣赏水平的提高。
7. 演奏、演唱、指挥等演绎者的个性和时代背景。举例来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有众多的演奏版本:如俞丽拿演奏的磁带版、西歧崇子版、窦君怡版、俞丽拿后期两个版本,以及薛伟和吕思清版等等。通过对不同小提琴演奏者的背景了解以及其演奏版本的反复聆听,我个人的感觉是:西歧崇子毕竟不是中国人;俞丽拿后期两个版本没有太多特色--她的演奏技艺已有增进,然而演奏仓促,演奏表现的少女的纯真细腻的情感不如早期磁带版本;薛伟和吕思清版青春朝气;窦君怡版清纯浪漫;而俞丽拿演奏的磁带版则悱恻缠绵,我个人认为为颠峰之作。
以上几个方面,欣赏者确实要花时间去研究掌握。首先,欣赏者必须具备基本的乐理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音乐作品的结构上去解读音乐作品。同时,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民族特征、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个性必须有个大致的掌握,并且注意综合运用非音乐因素如标题和文字说明才能领会深藏在音乐作品中的细微感情。如果你能领会音乐作品中的细微感情,那么,通过演奏、演唱、指挥等演绎者不同的演绎以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音乐作品而进行的版本比较,则是水到渠成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