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理想的崇高——读武光老前辈回忆录《冬夜战歌》有感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zt:理想的崇高——读武光老前辈回忆录《冬夜战歌》有感

北京大学 付晓

09-8-5

有一个故事在一些同学之间比较流行,大意是在20世纪30年代抗日斗争如火如荼的年代,在胡适的课堂上课的学生几乎全都积极参与抗日斗争,只有一个学生听从胡老师的教导(忘记名字了)留在课堂里上课,结果那个学生最终成为了XX家,而其他参与斗争的学生都被自己点燃的斗争之火吞噬了云云。内中意思很明显,就是让当代青年再也不做那些“玩火自焚”的“傻冒儿”,“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自己埋头于为自己成名成家才是“正道”。这种故事类似版本在当今还有许多,对当代青年人也有不小的影响。与这些看似有道理的故事相比,我们许多传统的教化显得有些苍白了(尽管这些教化的内容有很多是正确的)。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一位放着权钱双收的“正道”偏不走、自己志愿投身革命熔炉的武光老前辈的回忆录《冬夜战歌》,不禁感觉到心头一热,一种久违的崇高和幸福激荡在心间。与武老前辈充满革命理想和崇高追求的事实和文字相比,那种故事只配被评价为卑微和低俗。



武老书中描写的年代,正是1927-1937年蒋介石反动统治相对稳固的10年,而在这现在被某些历史学家吹捧为“黄金十年”的年代里,面对着饥寒交迫的人民和苦难深重的民族,武老在对组织的具体情况一无所知的条件下,仅凭着崇高的理想,就毅然放弃了权钱双收、月薪40块大洋的国民党县党部宣传部长的职位,告别家人、爱人,奔赴北平寻找组织,自觉地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光辉事业中去。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不是一个真正胸怀人民心系天下的革命者,我们能够在身边的权力、金钱的诱惑下,在狭隘的亲情、爱情的感召下,在“舍得”之间敢于放弃渺小、选择崇高么?给我看来,与以武老为代表的千千万万革命前辈相比,被那个故事中称颂的那位苟活下来的XX家简直渺小的不值一提。

尽管可能在革命的烈火中,我们可能自己会像武老去拉洋车一样放弃休闲和娱乐,也可能会被同志或群众误解甚至像书中的武老一样被自己人给一块大洋轰走,甚至可能会像许许多多革命先烈身陷囹圄乃至献出生命,但我们做这些恰恰并不像有些人一样没有对自己、对亲友、对爱人的“爱”,恰恰相反,像武老做的这些恰恰是一种“大爱”,一种不仅仅局限于自己、亲友、爱人的狭隘的爱,而是一种升华到全体人民高度的崇高的大爱,两相对比,高下立见。



武老在书中描写的革命生活,艰苦、忙碌但又充实、温暖,既有坚决的战斗,也有温暖的友谊,与现在许多青年学生或是整日忙碌于考托考G,或是每天沉醉于卿卿我我,甚至没日没夜“宅”于宿舍、终日与网络、游戏为伴的空虚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许有人会说,这回忆录“高大全”、“不真实”、“ 反人性”,但我认为,真实不等于面面俱到乃至良莠不分,人性不等于自私自利乃至沉沦财色。的确,回忆需要讲真实,武老也说“但写真情与实境,任它埋没和流传”,但真实不等于没有态度、没有立场、没有自己的想法。武老通过对当时历史事实和自己想法的忠实记录,在展现社会不同人群(比如因理想不同而分道扬镳的武老的第一位爱人、宣扬“只有出去才能够革命”叛徒哲学的某些狱友、在监狱里成天“想爱人”的老张)的不同风貌,在对比中褒扬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激励我们后辈永葆共产主义理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奋斗,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记述事实,而且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指导下能动的、革命的反映革命历史,弘扬人性崇高。武老描写的不仅仅是事实、是人性,更是一种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革命的事实、高尚的人性!

武老的书里既有革命的高尚精神,也有对革命具体过程的描述;既有党(团)内同志的忘我工作和深厚友谊,也有社会上群众的悲惨遭遇和英勇斗争;既有革命者与工农结合的方法过程,又有白区工作的秘密技术。这些真实地记述文字态度科学、真切可信、具体可感,与当前泛滥的国共谍战小说、电视剧相比,更为真实、准确、高尚,而又没有哗众取宠的情节和效果,可以说是我们当代青年人学习白区革命工作历史、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的一本“革命百科全书”,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合上书本,漫步于图书馆中,看着走廊两侧悬挂的教授们推荐 “ 影响我的五本书”展板,一个个熟悉的书名映入眼帘:《毛泽东选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绞刑架上的报告》……这些作品尽管时过境迁,但仍然历久弥新,对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现在书店中的书是越来越丰富了,但又有几本能够像上面这些书一样可能对许多的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产生很大的影响呢?虽然这种书现在很少了,但我坚信武老前辈的《冬夜战歌》肯定是其中的一本,因为这本书充满着现在已少有的理想的崇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