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红四方面军--军史 (2)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当日22时,红军发起总攻,黄安城破。23日,化装潜逃的师长赵冠英被赤卫军俘获。至此,历时43天的黄安战役结束,红四方面军共歼国民党军1.5万余人,其中俘敌近万人,缴获各种枪械7000余支(挺)、迫击炮10余门。
  此役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支援,至今当地仍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黄安战役胜利后,黄安宣布改为红安,以示纪念。

1932年1月,红四方面军为打击鄂豫皖苏区北部的国民党军,夺取商城,打通鄂豫边同皖西两块苏区的联系,决定发起商(城)潢(川)战役。该地区由国民党军4个师另1个旅驻守。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集中4个师,首先歼灭驻守商潢公路一线的蒋介石嫡系第2师,切断商城、潢川两城守军的联系,尔后相机夺取商城。

 1月19日,红军发起进攻,敌第2师等部逃往潢川,红军完全控制了商潢公路,并切断商城与固始间的联系,驻守商城之敌陷入孤立。2月7日,集结在潢川地区之敌3个多师分两路出援商城,红四方面军主力以正面阻击和迂回包抄相结合的战法,将其击溃,并歼其1个团。9日,红军乘胜追击,直逼潢川近郊。商城守军见援兵受挫,弃城南逃麻城,红军不战而克商城。

  此役,红四方面军共歼国民党军约5000人,蒋介石嫡系第2师遭到歼灭性打击,师长汤恩伯被撤职,解放了商城及其以北地区,使鄂豫皖苏区东西两部分连成一片,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鄂豫皖苏区。

红四方面军原在鄂豫皖苏区,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根据地。红四方面军于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黄安(建国后改名红安)县七里坪成立,很快发展至3万人。国民党反动集团在“围剿”中央苏区同时,也派重兵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围剿”。红四方面军在未能粉碎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后,撤离转移,一路征战,过铁道,涉汉江,翻秦岭,越巴山,于1932年底由陕南进抵川北的通(江)、南(江)、巴(中)、达(县)地区,乘四川军阀开战,这里兵力空虚之机,创建了新的根据地,即川陕苏区。四川军阀结束混战后,向川陕苏区“围剿”。红四方面军在1933年上半年粉碎了敌军的三路围攻,继而开展扩大根据地斗争,至该年10月,根据地扩大为4.2万平方公里。红军部队由入川时的1.4万人扩大到8万余人,建制由4个师发展到5个军15个师。最高领导机关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副主席陈昌浩、徐向前。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为徐向前,总政委是陈昌浩。川陕苏区的开辟,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由东南引向西北,初步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川陕根据地的迅速发展,引起南京政府的震惊。从1933年10月至1934年9月中旬,川军集结起来对根据地发动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面对敌军的疯狂进攻,提出发扬“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精神,经过10个多月艰苦作战,毙伤俘敌军8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但是,国民党政府不甘心失败,又组织“川陕会剿”。这时,中央与红四方面军取得联络,通报了遵义会议情况,要求派一个师南进,接应中央红军北上。根据这一情况,红四方面军决定集中主力西渡嘉陵江,实际上开始了漫漫的长征路。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比较曲折,分为几个发展阶段。离开川陕苏区到与中央红军小金会师,可视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对四方面军长征影响较大的,有这样几场战斗:

———首先是嘉陵江战斗。嘉陵江是四川省主要河流之一,发源于陕西凤县的嘉陵谷,由北至南,在汇合白龙江水流后,穿越川北,沿江两岸山峦耸立,河水奔流湍急。敌军凭借自然天险,以53个团的兵力,在沿江西岸600里的广大地区进行布防。徐向前等察看地形后,发现敌军江防布线过长,其间有很多薄弱环节。在苍溪县城附近,江水流速低缓,利于船渡。江东岸的前山陡峭,居高临下,利于红军发挥火力,掩护部队渡江;后山坡缓,草深林茂,便于大部队隐蔽。据此,徐向前提出,以苍溪城东南约6里的塔子山为主渡点,实施重点和多路突击相结合的战法渡江。这是红四方面军第一次大规模强渡江河作战。1935年3月28日夜,先锋突击队3个营分乘70来只小船,快速直驶对岸。当船离对岸不远,敌人发觉阻击时,渡江部队船头的机枪和岸上的炮兵一齐开火,没等敌人火力展开,突击队胜利登岸。次日清晨,战斗结束。红四方面军分3路,强渡嘉陵江均告成功。

其次是剑门关战斗。剑门关横亘在剑门山上,扼川陕大道。剑门山整座山势北高南低,七十二峰峰峦绵延,似七十二头雄狮面北而卧;高耸入云的峭壁,犹如刀削斧砍一般。其中大小剑山绝壁对峙,状似一道门,翠峰如剑直刺云霄,故称剑门。隘口悬在几丈深的绝壁中,山间只有一条小路,这便是剑门蜀道,蜿蜒穿门缝而过。关口有座3层门楼,楼上设置望哨,底楼有两扇大铁门。登上门楼远眺,雄险的剑门风光使心胸顿感舒展。置身“天下第一险关”,巍峨的七十二峰犹如天然长城,成为古蜀国的屏障。正因为它如此险要,又处战略要冲,故也为历代兵家战场。川军长期设防于此,地堡成群,战壕密布。敌人声称:红军过得了江,不一定过得了关。敌人根本没有想到,过了江的红四方面军,以疾风扫落叶之势,席卷沿江敌军,从东、西、南3面包围了剑门关。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直接指挥这场战斗。从上午激战至黄昏,全歼守敌3个团,攻占了剑门关要隘。红四方面军各部乘胜追击,敌军江防基本摧毁,广元以南400里的嘉陵江西岸完全归红军控制。

在红四方面军战史上,上述的嘉陵江战斗和剑门关战斗,是嘉陵江战役的第一阶段。这两场战斗,前后一个星期。其第二阶段是四方面军乘敌慌乱之际,向纵深进击,横扫涪江、嘉陵江流域之敌。这里是川西北的富庶之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商业发达,是成都的北面门户。四川地方军阀派重兵据守各个县城。这一阶段从4月9日打到21日,红四方面军各部连续取得作战胜利,控制纵横三四百里的广大地区。强渡嘉陵江战役历时24天,红四方面军占领9座县城,歼敌12个多团1万余人。那时,中央红军正在四渡赤水、转战黔滇,被国民党军前堵后追,是非常艰难时期。红四方面军的胜利,对敌人是个重要牵制,对中央红军北上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再就是土门战斗。嘉陵江战役后,红四方面军主力集中在涪江地区休整。4月29日,中革军委发出中央红军速渡金沙江、转入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电。红四方面军接到该电,即向川西松潘一带前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5月上旬,四方面军各部先后向西进发。川西的松潘、理县、茂县、汶川地区属高山寒冷地带,荒山连绵,河谷纵横。汉、藏、羌、回等民族杂居在此,物产不丰。川军尽管认为红军不一定向此寒荒地区进军,但仍作为防守重点,以备红军过此直下成都平原。红四方面军西进松理茂地区,首先必须通过被视为天然屏障的土门。这里绵亘着80里长的高山,不少地方是悬崖。川军部署8个团、约1.2万人,以为这么些兵力,再加上易守难攻的天然地势,完全可以负隅固守。但是,四方面军在向土门进军的途中,仅仅10天就攻克了川军凭险据守的几处要隘,15日拂晓向土门发起总攻。经过一天激战,歼灭守军7个团,占领土门和茂县县城;随即占领理县、松潘等地。红四方面军总部设在茂县。

此时,中央红军已过会理、冕宁,正在北进。红军两大主力会合在望。迎接中央红军,成为红四方面军的首要任务。红四方面军领导层非常重视此事,研究决定做两方面准备:一是确定由第30军政治委员李先念等率先遣队西进懋功(今小金县)地区,扫清这一带的敌人,使中央红军到此有一个安全通道。二是各部队迅速动员,做好两军会师的思想准备和物资准备;做好民族工作,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积极筹集慰问中央红军的物资。

6月初,迎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在李先念率领下从汶川出发,以急行军速度向小金挺进。沿途,同企图阻截红军会合的敌军进行20多次大小战斗,6月8日攻克小金县城,歼敌700余人。先头部队一部奔赴县城东的达维镇,迎接下雪山的中央红军。




四方面军南下后1935年11月到1936年初在川康边百丈关一带,由八万损失到四万。

11月19日
张国焘企图与刘湘主力在邛蛛、大邑一带决战,令红四方面军向名山、邛崃推进。16日,红军攻占名山东北要镇百丈关。19日,刘湘以十几个旅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由北、东、南三面向红军百丈关突出阵地猛烈反攻。红军与敌反复苦战七昼夜,被迫撤出百丈关一带阵地,转移到九顶山至莲花山一线防守。是役,是张国焘率军南下从进攻作战转入防御作战的转折点,也是他南下方针失败的开始。


1936年2月11日至23日
红四方面军前有强敌,后无巩固的后万,兵员、粮弹得不到补充,无法与敌长期周旋。11日,国民党第二路军薛岳所部六个师和川军主力在天全、芦山地区向红四方面军发动总攻;国民党第五十三师李韫珩部由康定向丹巴进攻,策应东线作战。15日,红军放弃天全。23日,红军撤离宝兴,经过懋功,越过党岭山,向西康东北地区转移。

3月中旬至下旬 红四方面军撤离天(全)芦(山)宝(兴)地区后,前卫红二十军于3月1日攻占道孚,15日占炉霍,继 占甘孜。红四军一部南下占瞻化(今新龙)。时至3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各部先后到达道孚、炉霍、甘孜地区。至此,红四方面军减员一半,由南下时八万多人减至四万多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