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尊称印度人为“阿三”的原因

中国人尊称印度人为“阿三”的原因


阿字

首先我们看看流行中国各地的佛教“阿字观”及其解释(详细“阿”字观修炼方法附在后面)

阿字观用心口诀浅释
潮安王弘愿述
阿字,所观之法也。观,能观之心也。字为法身如来种子;为一切众生本觉;故密教两部大经,皆诠此一字。不空三藏遗告弟子曰:本尊大印,了法不生。成就大觉,如指诸掌。了法不生,即阿字观也。心观阿字,能所双忘,观相顿绝;始本合一,冥本不生。故曰字观也。吾师天纵大僧正密教纲要曰:密教之观行,广有漫供灌顶四种五种之大法等。略有别行十八道七支五支等。其数甚多;然皆字观之广略而已。一切印明,无有出於字外者也。三劫十地因位之行人,以此观而圆满因行。果位之如来,以此观而满足化人之事业。故阿字观为密教之总持。用心者总证此字本不生观之用心也。口诀者,亲受之师口之妙法门也。



在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英国(还有法,日等)占为租界的一个世纪中,英国人从印度弄了很多印度人,作英租界的看门人和警察(巡捕)等保安工作。对于亚殖民地上海中国居民,是十分威严的执法者。 “阿三”,是来自上海的洋泾滨英语。“阿三”即“阿Sir,香港人至今还这么叫警察。

其他地方流行开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人喜欢望文生义。出于对佛教诞生地的印度的尊重。把印度人当成佛教的三宝的代表。开始尊称印度人为阿三了。

然后再解释佛教中称呼印度人“三”的含义:因为中国人心目当中印度是释迦摩尼佛的故乡,是西天极乐世界的所在。(主要是受《西游记》的影响,和佛经有出入。)所以中国人把对佛教三宝的尊重,自然转移到了印度人身上。

什么是“三宝”?

佛教尊称佛法僧为三宝。因此,佛教徒也称三宝弟子。
  佛是佛陀。法是佛陀的言教。僧是弘扬佛法的出家人。

  佛宝是指已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圆满究竟的人。任何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十方诸佛,都是我们皈依的对象。但在我们这个世界历史人物中,成佛的只有释迦牟尼一人。

  法宝是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我们所知的法宝是释迦牟尼所说。所以称之为“本师释迦牟尼佛”现在所见的法宝是指经、律、论三藏教典以及古代大德祖师们的注解、语录。这些是指导我们如何修行而且必须修行的依准。

  僧宝是指正在修学佛法,并且协助他人修学佛法,护持众生修学佛法的人。包括菩萨、罗汉及凡夫僧尼。我们见到的大多数是凡夫僧,因此人间的比丘是僧宝的中心。僧宝是老师,法宝是教材,佛宝是发明和发现教材的过来人。唯有三宝齐备,才是完整的佛教。否则,只信三宝中的佛宝,那就和盲目地迷信神鬼无异,仅信三宝中的法宝,则和一般学者研究学问无异,仅信三宝中的僧宝,则和普通人认干爹拜干娘相似,这就不是佛教。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尊称印度人为“阿三”的原因

详细解释什么是皈依三宝

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皈是回转,或是皈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皈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皈依,所以皈依两字,也不是佛教之所专用。

  小孩子皈投向他母亲的怀抱,依靠母亲、信赖母亲,所以能有安全之感,这一安全感的产生,便是出于皈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于皈投信赖而能产生安全感的行为,均可称之为皈依。

  准此而言,儿女信赖父母,学生信赖老师,企业家信赖预算,下属信赖长官,宿命论者信赖命运,乃至独夫信赖武力,政客信赖谋略,贪夫信赖财产等等,皆有著或多或少的皈依的成分。换句话说:凡是由信仰而能产生力量的事理,均可列入皈依之群。是以信仰佛教,固可称为皈依,信仰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妖神鬼怪的信仰、崇拜、奉祀,都可称为皈依了。

  不过,讲到皈依的真义,凡是不究竟不著实不可靠的信赖与信仰,均不得称为真皈依。比如有了大水灾,人可攀上树巅,爬上屋顶,走上小丘,但是水势大了,风浪急了,水位涨了,树会倒,屋会塌,小丘会淹没。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与环境下,如果附近有一座高山,大家是否应该登上高山呢﹖相信除非他是白痴,否则绝不会放弃此一求生的机会。因为高山所能产生的安全效果,远非树木、屋顶与小丘所能相比呀!

  那么,凡是能够认清世事无常的人,能够明白一切世相皆由对待相因而成的人,他就能够了解:父母、老师、预算、长官、命运,乃至武力、谋略、财产等等,虽可产生暂时的安全效果,但终不能绝对可靠与永久可靠。父母会死,老师的知识会落伍,预算会超额,长官会调动,命运靠不住,至于武力、谋略与财产,更是如幻如烟了。今日的南面之王,可能就是明日的阶下之囚;今日的百万富翁,可能也是明日的陋巷之丐。

  至于信仰其他的宗教,可以生天,但却未必由于信仰而决定生天。比如基督教,信者可能得救,但也未必得救,上帝不宠爱的,任你信得如何恳切,也不会成为天国的选民。再说,在佛教的层次上看,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即使是最高级的宗教,他们的最高理想,总不会超出生天的范围。天在佛教之中,即使生到最上最高的天界,仍在生死轮回之中。天上的寿命虽较人间为长,但亦有其限度,天福享尽,死后还堕,故其终非可靠的皈依之处。唯有皈依佛教,才能使人渐渐地走上离苦得乐的究竟解脱之道。佛教的总体,便是佛法僧三宝。

  实际上,皈依的倾向,固应先由皈依身外的三宝开始,皈投三宝,依赖三宝的启发与指引,走向大涅槃城的大解脱道。但当走进了涅槃(解脱)之城,自身的当下,也就是理体的三宝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们皈依三宝的目的,正是在于寻求佛性的显现。我们本来与佛一样,本来就与三宝同在,只缘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为众生!我们若能即日开始,回皈投向三宝的怀抱,实即浪子回头,步返原来的老家而已。

  因此,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才能算是真正的皈依。只可供人暂时歇脚的处所,绝对不足我人去死心塌地的皈依,否则便像骑著泥牛过河,刚下水时,或可有些安全的错觉,一经下水,泥牛自身难保,岂能供人作为渡河的工具呢﹖

  什么叫做三宝﹖佛法僧,何得称之为宝﹖这是很要紧的。一个人要想信佛,必须先来皈依三宝,但在皈依之前,又必须先要了解三宝的大意,否则,莫名其妙地皈依,便不得称为真正的皈依。正像我们投考大学而在大学之中求学,如果不知那所大学的名称是什么,那便成为笑话。但是,我们不用讳言,今日的三宝弟子之中,接受皈依之时,未必已经明白了三宝的大意,皈依师们也未必开示过三宝的大意。说起来,这是可耻的!

  三宝就是佛法僧,因为在佛法僧中,能够产生无量的功德,发挥无尽的妙用,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极无限,无边无际。世间以金银珠宝的价值高、功用大,所以称之为宝;佛法与僧的功德妙用,乃是通于世出世间的,所以更可称之为宝了。由于三宝的化导,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间生活,更可使人在人间离苦得乐。所以三宝是宝并且是超出于众宝之上的众宝之宝。
  三宝的种类,古来有很多种的分别法,从大体上说,不外由于事相和理体的不同。现且分为两大类:
1. 从事相上说,有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
2. 从理体上说,有一体三宝与理体三宝。

  未解释三宝的种类之先,首应知道三宝的涵义: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满;法是法则,有轨范使人理解与任持自性不失之能;僧是和合众,于事于理和合相处。
所谓住持三宝:
1. 凡用玉琢、石刻、金铸、铜烧、泥塑、木雕、油漆、墨画、绢绣、纸绘的佛像,便是佛宝;
2. 凡是三藏经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便是法宝;
3. 凡是剃头染衣的比丘比丘尼,便是僧宝。因为佛陀入灭之后的佛教,端靠这一类的三宝,为之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教的教义,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所谓化相三宝:
1. 释迦牟尼在印度成道而至入灭的阶段中,释迦便是佛宝;
2. 佛陀当时向弟子们所说的种种教示,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宝;
3. 当时随佛出家的凡圣弟子,便是僧宝。

这是唯有佛陀住世应化之际才有的相状,所以称为化相三宝。

  所谓一体三宝:即是佛法僧三宝之中,各各皆具三宝的功德:
(1)
佛有觉照之能,所以是佛宝;佛能说法,于法自在,故有轨持之能,所以是法宝;佛无违诤之过,所以是僧宝。
(2) 法的本体,具有能生诸佛之性,所以是佛宝;法的本身,就有轨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宝;法法平等,互不相妨,所以是僧宝。
(3) 僧有观照之智者,为佛宝;僧有轨持之用者,是法宝;僧为和合之体者,是僧宝。

  所谓理体三宝:是说一切众生,各各本具之三宝,这有两类:
(1) 从修证上说,凡夫皆以「惑、业、苦」而流转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惑即成为般若,业即成为解脱,苦即成为法身;般若为佛宝,解脱为法宝,法身为僧宝;
(2) 从理体(真如)上说,能观之理为佛宝,所观之事为法宝,事理一如为僧宝。

  其实,三宝虽分四类,只有两种性质:不出事理的两面。事相的三宝,是现实的,所以也是比较易懂的。理体的三宝,是抽象的,所以不太容易懂得,除非已经开悟,已经证得了自性真如,否则总是感到陌生的,但此却是我人的究竟皈依处。为使读者更易了解起见,抄录一段印顺法师对此的解释
如下,以供参考:

  「论究到真实的皈依处,是三宝的真实功德,这在古来,又有好多分别,现在略说二类。

1. 佛的无漏功德是佛宝:依声闻来说,是五分法身(圣严案: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佛的五分法身);依大乘说,是无上(四智)菩提所摄的一切无漏功德。
正法或涅槃是法宝。
有学无学的无漏功德是僧宝:依声闻乘说,即是四双八辈(圣严案:小乘的四向四果,合称为四双八辈)的无漏功德;依大乘说,是菩萨,摄得声闻、辟支佛的无漏功德。



2. 大乘教所说:究竟圆满所显的最清净法界(摄得体相业用),是佛宝;
少分显现清净法界的,是僧宝;
编十法界而不增不减,无二无别的法界(或名真如、实相等),是法宝。平常所说的一体三宝、理体三宝、常住三宝,都不过此一意义的不同解说。」(《成佛之道》二九页)


  我们看了这段文字,如果没有一点佛学的基础,还是不懂的;不过我们终究还是凡夫,能够理解理体三宝的,当然很好,如果不能理解,那么只信事相的三宝,信到某一阶段之后,理体三宝也就自然显现了。正像我们尚未到过太空旅行之前,对于太空的景象,任便太空人如何作详细的报告,我们所知,总是隔阂,乃至失真的,唯有亲至太空旅行一番,才能明明白白。所以,我们凡夫能信仰住持三宝,已经够了。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没有住持三宝,无以显现理体三宝;没有理体三宝,住持三宝也无以安立。住持三宝是理体三宝的大用;理体三宝是住持三宝的全体。信仰佛教,应从信仰住持三宝开始,信仰住持三宝的目的,乃在追求理体三宝的显现(发明)。今有在家的佛弟子,自已未证理体三宝,便以只信理体三宝为理由,而不敬住持三宝的,那是本末倒置,求升反堕的行为了!

  我们凡夫所能见到的,只有事相的三宝,事相中的化相三宝,只在佛陀住世时才有,佛灭之后,仅有住持三宝。然在三宝之中,虽以佛为最尊最贵,法为最高最胜,却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佛陀入灭之后,佛教的道埸,要由僧宝来住持;佛教的经典,要由僧宝来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宝来传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宝来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时,佛教以佛为轴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宝为重心。所以今世而言,信仰佛教,应以僧宝为依皈;恭敬三宝,也应以僧宝为著眼。僧人之中,固有龙蛇混杂,我人皈依,不妨择善而从,但于恭敬供养之心,则应一律平等。佛经中说,虽是破戒比丘,仍足为人天之师,所以不得分别高低,更不得妄加批评。

  至于皈依三宝,前面说过,乃是信佛学佛的根基,但在踏上根基,走进佛门之后,并不能抛弃了根基,而是由此根基之上,逐渐升高,逐渐扩大。级级升高,层层扩大,三皈依,便是此一道业建筑的磐石,所以,皈依三宝的种类,共有五等:

1. 翻邪三皈───最初进入佛门。
2. 五戒三皈───信佛之后加受五戒。
3. 八戒三皈───六斋日受持八关戒斋。
4. 十戒三皈───沙弥(尼)受十戒。
5. 具足戒三皈──比丘(尼)受大戒。

  因为,凡是受戒,必有三皈。最初入佛,固须三皈;加受五戒、八戒、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犘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受戒,但在受戒之中,没有不行三皈依的。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因此,虽说三皈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其实三皈之中含有戒义)。

三皈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寺院中的朝暮课诵,皆有三皈,一切佛事的终结,也都应以三皈为宗本。故在小乘佛教的地区,他们把三皈看得特别重要,以唱三皈作为行持,也以唱三皈为人祝愿。




“阿字观”是一种激发潜在意识功能的瞑想法。属于下三部瑜伽的净菩提心观(亦即有相瑜伽中的一种)。是一种无偏差、简便而任何人都容易做的练功方法,且效果也很理想,每天只需十五分钟至半个小时的练习,不须多长时间,你将会惊奇地发现,你的头脑愈来愈灵活、清晰,不但身体状况有很大改善,而且你将会发现记忆力明显地增强,这将有助于你在学习、工作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何不立即试试!



一、前行准备
1、练功最好能另觅静室,假使条件不许可,那么也可选择卧室,窗户宜开,使空气流通,但有风处不宜坐,门能关闭,以免别人的骚扰。
2、坐时或另备坐凳或就在床上,但总以平坦为宜,座位上需铺被褥或垫子,务使软厚,以便久坐。
3、在入坐之前,应宽松衣带,使筋肉不受拘束,气机不致阻滞,但在秋冬等寒冷时,两腿必须盖好,以免膝盖受风。



二、调身(即练功姿势)
1、“阿字观”密法的练功姿势有四种:双软跌坐、单观跌坐、散盘坐及正坐。
a)双软趺坐:亦称双盘腿。先左胫加到右股的上面,再将右胫扳上来加在左股上面。这种坐法,假使初学和年龄较高者,觉得难以仿效,就不必勉强,可改用下列几种方法。
b)单跏趺坐;亦称单盘腿。即将左脚加到右腿之上,或将右脚加到左腿之上。
c)散盘坐:左腿右腿交叉自然盘腿坐法。
d)正坐:即双膝跪坐在地上,同日本人的坐法。
初学盘腿的时候,必将发生腿部麻木或酸痛,必须忍耐。当麻木到不能忍受时,大可稍微休息一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盘坐,会不再感到麻木,而感到很舒适,越坐越想坐了。
2、入坐应注意的事项:
a)头颈正直,但须自然不可故意挺直。
b)两耳宜如不闻。
C)眼直轻闭。也有主张两眼微开的,这叫垂帘,大抵坐时易于昏睡时,宜用这个方法。
d)口宜微闭,舌抵上颚,也是使筋骨团结的意思。
e)呼吸宜用鼻,不可用口。
F)坐时臂部也可垫高一二寸,以各人的舒适为度,并须使肾囊不受压迫。
g)身直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稳地端正而坐,因为身正则气正,气正则心正。
h)两手结手印于腹前,两手仰掌,以右掌放在左掌上面,两拇指头相抵。结手印以自然,舒适为主,这样有助于入静,助长定力。
i)坐毕将起,先想气从全身毛孔放出(否则以后坐时,可能会感到烦躁不安)。然后渐渐动身及舒放两臂并将两手搓热,抚摩面目,然后放足,用手按摩足毕,缓缓起身。



三、调息
调身完毕,我们再进入调息(即调气)训练。无上瑜伽认为“身调则气调,气调则心定”。调和气息,是下手时一重要的功夫。而要调和气息,先将呼吸的方法来研究一下,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呼吸肌肉有二个部份,一是肋骨间的肌肉,一是隔(即横隔膜)的肌肉,呼吸运动也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大脑下方的延髓中,有一部份神经细胞是管制呼吸的,叫做呼吸中枢,它跟呼吸肌肉发生联系。呼吸的机构,外面是鼻,里面是肺,肺叶的位置,是在两胸部内。
呼吸时,肺的张缩有天然的规律,我们平时的呼吸,大都不能使肺叶尽量张缩,只有肺的上部,而肺的下部几乎完全不用,因此不能尽吐碳吸氧的功用,以致血液不洁,百病丛主,这都是呼吸不能合乎规律的缘故。
呼吸的方法有两种:自然呼吸和正呼吸。
第一、自然呼吸,也叫做腹式呼吸,因为在呼吸时,一呼一吸,必须都能达到下腹部。在吸气,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底舒张,抑压横膈膜,使空下降,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在呼气时,腹部收缩,横隔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浊气,外散无余。可见呼吸作用,虽与肺叶有密切关系,但它的伸缩,常须依靠下腹和横膈膜的运动,方能合乎自然大法,使血液循环流畅。
具体方法如下:
(1)呼息时,脐下腹部收缩,横隔膜向上,胸部紧窄,肺底浊气可以挤出。
(2)吸息时,从鼻中徐徐吸入新鲜空气,充满肺部,横隔膜向下,腹部外凸。
(3)呼息吸息,均使自然,渐渐细长,达于下腹。
(4)呼吸渐渐静细,出入很微,反复练习。久之自己不知觉,好像进入无呼吸的状态。
(5)能做到无呼吸的状态,那么没有呼息,也没有吸息,虽有呼吸的器管,好像不必用它,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那孔出入,到这一步,可以说达到了调息的极功。不过初学的人,切不可有意去求,必须听其自然。
第二、正呼吸。也叫做逆呼吸法。这一方法除呼吸时腹部的张缩同自然呼吸完全相反外,其他都一样。也就是吸息时腹部内收,呼息时腹部外凸。
以上两种呼吸方法,可由学者自已选择,一般来讲自然呼吸方法不易产生流弊。



四、正行训练
“阿字观”是一种激发潜在意识的功能的冥想法(圔目静思),阿字乃一切音之最初,并周遍于一切音。阿字在密宗象征着宇宙的根本佛大日如来,即为“内我”,代表佛家所说的阿赖耶识(第八识)。
首先准备一幅挂画,上画阿字、莲花和月轮,其中“阿”字为梵文(见图),此挂画在密宗行法中称为“本尊”,即用来瞑想具有一定含义的图像,而产生使人由静入定,入定生慧的效果。

[attach]143[/attach]

将此图挂在墙上,行者由此图约六十公分,图的高低以行者观阿字、莲花、月轮在正中为宜。室内要安静,光线要柔和。



本功法分六步,可按练功进展自行编排,初学者可按第一、二、三步和收功顺序操作,在第三步完成的效果如要求时,可按顺序逐步加入第四、五、六步功法进行训练。基础好的修持者,可一次修完。每次瞑想及调练的次数根据自身体力情况自定。

第一步:调身,按前述要求操作。坐好后,将身体向前后左右摇动两、三次,放松一下全身。

第二步:凋息,先做呼息,一面收腹,同时一面以要把体内毒素和二氧化碳一起吐出的心情,从嘴吐气。然后再做吸息,从鼻子慢慢地吸一大口气,同时要观想干净精新的气由鼻而入,直下小腹内,使小腹凸,这时候,以听不到吸气的声音最好。如此,反复做三次,你会感到头脑忽然清醒许多,体内有种莫名的舒畅感觉。要注意的是,呼吸不要用力(特别是收放腹部时),应轻缓柔和为主。然后调匀呼吸(最好以自然呼吸为主),感到人平静时,再做第二步。

第三步:眼睛微开半眼,宛如望着鼻尖似的,将视线投向挂画。望着图像一会儿之后,静静地闭眼,观想刚才所看的图像。然后再静静地睁开眼凝视图像片刻,再闭目观想,如此反复,直至阿字观本尊像清晰地映现在眼前为止。注:开始几次不会观想得很清楚,同你本身的身体状况、精神和注意力集中与否有关,不能解决这些关键因素,不可能使你达到开发人体潜能的目的。因此这一步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步:在第二步观想清晰之后,再进一步观想阿字观本尊闪烁着白光,特别是阿字放射的白光较莲、月强烈,同时在呼气的时候,默念“阿”字(吸气时候不念),每默念一声阿字,白光越强烈。注:这时你所观的本尊应在眼前稍上方(额前),就像一块电影屏幕,上面放着随你意志改变的映象。闭眼观想时呼吸仍以自然呼吸为主。这一步训练为激发透视功能打下了基础,但不可以执妄强求,当有耐心顺其自然。如果发现观想时,图像不稳或思想不集中,这主要是第二步未能做好的缘故,应予以补课。

第五步:观想面前之阿字本尊入己身,住于腹部,阿字在腹中放出强烈刺眼的白光,射全身,全身由此渐渐成透明状,这时行者当一边观想阿字本尊在腹中放光,一边用意念想象强烈的光把身体中的毒素、烦恼等等赶出身外。此刻行者会感到身心轻安、全身晶莹透明而舒适。如此能观想清楚之后再进入下一步练习。

第六步:接上步,阿字本尊逐渐扩大,与自身融合于一体,似乎我即本尊,本尊即我。渐渐地越来越大,好象整个宇宙即是我,我即是宇宙,感到自己的呼吸与宇宙的呼吸相同,天地自然与行者融合为一体。由此而使行者进入忘我的境界,渐入三摩地(即排定)。至此而会逐步产生一些特异体验(功能)。最后观想本尊与自身融合一体渐渐地缩小,还原如初,并开始收功。

收功:默念“神返身中气自回”三遍,同时观想大自然之真气,清新、洁净如甘露一样,自上而下,从头顶灌入全身,这时会感到自上而下一股温流或如电脉冲流遍全身,人感觉非常舒服。等到这样感觉不再出现时,才慢慢地睁开眼睛,活动一下身体,结束练功。



编后语:
学气功是要下决心的,守牢一个恒字,寒暑无间地做去,不论男女老幼是决定可以成功的。初学的人往往有始无终,或求速效(功效不是求得的,是自然来的),坐了几天不见功效,就放弃不去坐了,这样的人做什么事都是不会有成就的,何况是修禅习定的切身要事呢!
现在为初学者设一方便,凡发心学习者,可先定一百天为期,在这一百天内,每天刻板地准时地早晚二次去坐,不管有效无效,定要坐满一百天;倘坐满一百天之后仍然没有功效,那就不用再坐。事实上,一个人能下决心去坐满一百天,可以保证他在精神肉体两方面是决定有收获的,日子一久,其滋味出来了,到那时叫他不坐也不肯放手了。这决不是空言骗人,问题是只怕人们没有决心去做。
初学者,每次以一刻种至半小时为度,渐增至一小时。
初坐最难受的就是脚部麻木酸痛,这种现象倘能忍得住,应忍受痛苦继续坐下去,到了实在不能忍受的程度,可放两足加以抚摩,俟酸痛愈后,再迭足就坐。
入坐后体温较平时提高,且有微汗,这是血液畅通的现象。
坐时舌抵上颚,坐到相当时候,口中唾液源源而来,可缓缓咽下,这是因身中闭聚的热力促进腺分泌的缘故。
坐时身体有时发生身体摇摆等情形,这是由内脏气机发动反映到外部的现象,不足惊异。
有时腹中感觉转动,腹有鸣声,四肢及周身常常内跳,这些都是内脏气机发动的反映是功法的功效。
坐时如觉腹胀气塞,可作气从全身毛孔排泄出去的观想,这种观想一起,便会觉得自在。《坐禅三昧法门经》中世尊教导我们:“念诸息遍身,亦念息出入,悉同身中诸出入息,觉知遍至身中,乃至足指,遍诸毛孔,复次,一切毛孔及九孔中亦见息出息入,是故知息遏诸身。”这是说的体呼吸,静坐日久不须作观想,自然可以达到体呼吸的。
坐时不免有外界音响人身,这时应勿起厌烦心,勿去分别它,不去理睬它,听如不听见,这是最妙的对治方法。
坐时有二种病:一散乱,二昏沉。大凡初坐的时候每患散乱,故用数息法对治它,坐稍久妄念较少时就易患昏沉,可把注意集中在鼻端,使精神振作。倘昏沉已去,仍当凝心脐下,使心息相依,自能凝然徐徐入定。
坐到极静的时候,有时会发生种种幻境,要晓得这些都是虚幻不实的,我只凝然不理睬它,幻境自然会消灭的。
静坐时须放弃一切的期求心。不独求却病,求健康的念头亦不可存,就是无念的境界,也不可动念去求。因念头一动这就是妄念,有了妄念,怎么能进入无念的境界呢?
饮食后须隔一小时方可入坐;正在静坐瞑想的时候,倘遇急事发生,切不可骤然起立行动,必须将气从全身毛孔放出,身体前后摇动,足部抚摩柔和,才可起立,否则气息不调容易至病。
学习静坐的人平时对于怨恨、忿怒、懊悔、悲哀、嫉妒、忧虑等等,要尽量放下,这些念头能障碍进步。行功日久,下腹膨而坚,非常适意,全身骨节松软,神气清爽,令人获得健康快乐无穷佳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