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揭秘中国海军相控阵雷达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09年10月            《科学中国人》


解决海杂波,美国用了2年,俄罗斯用了6年,而周万幸和他的团队只用了6个月!


铸就“海之星” 翻越千层浪

在希腊神话中,海王波塞冬有一双神眼,可以看透海洋里的一切。

1997年,《泰坦尼克号》风靡全球,剧中那颗有着鲜艳深蓝色的透明钻石——“海洋之心”,也随着电影的热播而让无数人垂涎。美丽晶莹的钻石,乃是上帝赐予人间的珍宝。具有大海般深蓝色的透明钻石,更是稀世珍品,它蓝得清澈透亮,蓝得不含一丝杂质,呈现出海洋般动人心魄的美丽。它像王后一样在钻石界执牛耳,至今还使人望尘莫及。无独有偶,与“海洋之心”齐名的,还有一颗被称为“海之星”的明珠。它们都是为大海而生,像波塞冬神眼洞悉海洋,像“海洋之心”般清澈透亮,守卫着海洋的和平以凸显它的美丽。

“海之星”,即我国某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此雷达有着国际领先的技术和卓尔不群的品质。

“海之星”,以钻石切割精确的镜面和特有的晶格,比喻它的数个阵面和数千个单元;“海之星”,以钻石独特的折光性能,比拟它快速的跟踪能力。

打造“海之星”的,便是独占国内雷达研制鳌头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在这个团队中,无愧于“海之星”重大功臣称号的,是第十四研究所的周万幸副所长——一个以严格、严谨、严密著称的人。

一、美国人都不敢用的体制

舰载雷达是装备在船舶上的各种雷达的总称,它们可探测和跟踪海面、空中目标,为武器系统提供目标数据,引导舰载机飞行和着舰,躲避海上障碍物,保障舰艇安全航行和战术机动等。

上个世纪70年代,二次大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为了舰队的防空问题,美国的“宙斯盾系统”应运而生。在美国海军看来,“宙斯盾”作战系统可以有效地防御敌方同时从四面八方发动的导弹攻击,它构成了美国海军舰队的坚固盾牌;差不多同一时期,前苏联也在“海上巨无霸”航空母舰上安装了相同体制的雷达。美国、前苏联舰载相控阵雷达的飞速发展,警醒了中国,18000多公里的海防线同样需要这样的盾牌来守护!

1984年,中国海军代表团飞抵大洋彼岸的美国,参观这个军事强国的部分海军装备以及太平洋舰队圣迭戈军事基地和海军工厂。代表团对当时最先进的提康德罗加导弹巡洋舰上装备的四面阵相控阵雷达和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艳羡不已。他们深感中国海军装备的落后,立志要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装备!归国之后,旋即安排专家根据资料向海军装备技术部起草了相应的报告,引起了海军决策层的高度关注。

1989年11月,海军舰载雷达研讨会在秦淮河畔的十四所召开。会上,为了满足舰载环境和使用要求,使中国海军装备上一个层次,十四所舰载雷达科研团队大胆提出一个全新体制的实现构想。这个构想被不少与会专家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完成,但却得到了对先进军事科技具有敏锐嗅觉的海装电子部专家和领导的认可。这一认可,便造就了日后享誉国际的“海之星”。

周万幸是最早执行“海之星”任务的总设计师,从标准的制定,大到总体设计,小到零件的选择,他都关注着。那时,中国海防基础非常薄弱,要上这样一个先进的系统,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既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可搜集到的国外资料也很有限。但是中国要从战术需求上解决区域防空的问题,解决全方位饱和攻击的防御问题,“海之星”项目迫在眉睫,必须成功。

多功能雷达是一个综合系统,涉及到多个专业的集成,是电子、武器、制造工艺等等各相关领域前沿科技综合发展的结晶,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完成方案论证,很是艰难,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在没有经验借鉴的情况下,要把这部雷达的方案做透,就只能依靠知识的积累和对问题认识的深入挖掘。周万幸作为总设计师,以基础知识作为一个判断标准,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剖析,那时的他,虽然还只是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但是,在他身上却看不到许多年轻人的浮躁,他展示给人们的只有严密、严谨、严格与沉稳。

二、积跬步以至千里

以严格、严密、严谨与沉稳著称的周万幸,是一个在工作中追求完美的人。他要求所有的事情必须要圆满的解决,在他的字典里没有马虎二字。“海之星”项目仅在前期研制中就分解出了多达18项关键技术,这在雷达研制史上是很罕见的。“海之星”项目没有基础积累,这18项关键技术需要一项一项去验证。力求万事尽善尽美的周万幸要求研制团队必须克服困难,高质量,完美地完成这个任务。

单元模块是“海之星”的核心之一,1990年,在仅有几块单元模块外文资料的情况下,周万幸带领着研制团队艰难地开始了单元模块的攻关。由于时间紧迫,设计不允许有反复,为了一次成功,周万幸以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循循善诱,打开了设计人员的思路。在优化设计的过程中,天线阵面内的单元模块,由于数量多,所占重量比例较大,受到了特别关注。周万幸和设计人员对着样件一一提出优化要求,按照总重量分配给各个设备的重量指标,1克拉1克拉地扣,最终减重2.1吨。由于阵面骨架在阵面重量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为了给阵面骨架减重,在设计上,经过计算机优化设计,周万幸和设计师们创造性选用了独特的结构形式,并使用了航空航天所采用的轻型复合材料,最终成功减重40%!

2001年12月下旬,“海之星”雷达进入某基地。那是北方最寒冷的季节,雷达必须尽快安装完毕,并按计划完成恢复两个阶段的检飞试验和武器系统的进场验收与测试。这是“海之星”第一次直接与导弹武器系统配套磨合!为了保证武器系统的成功,便要求必须完成真目标试验,而且是连续十次全部试验成功才可以通过。

对于周万幸来说,2002年4月的一天,是特殊而又令人难忘。天气预报显示,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按照计划,试验于6点30分开始,所有参试人员凌晨4点开始做准备工作。“海之星”在磨练了十多年之后,终于要利剑出鞘了!

他在紧张中期待着那一刻的到来,彻夜未眠!

4点,他准时来到了试验场,无暇观赏迷人的海景和已泛红的海平线还有那繁星点点的夜空,他为“海之星”做起了最后检查。

5点30分,雷达显示正常!

6点,雷达显示正常!

6点20分,雷达显示正常!

倒数开始!5!4!3!2!1!

目标发射!

随着轰鸣声,飞机腾空而起。

雷达截获目标,跟踪正确!

随着飞机的呼啸声一次次划过长空,十次全部截获成功!

胜利啦!

巨大的狂喜淹没了试验室,参试人员兴奋的拥抱着,击掌庆贺。

突然,警报器发出“滴滴”声音,像是一道刺耳的警笛声,瞬间凝固了大家的快乐!试验室猛然寂静了。

本次试验无效!系统总师毫不留情的表达了他的意见。

怎么了!怎么了!

试验室如同死一般的寂静,所有参试人员的眼神都凝固了,死死的盯着电脑屏幕,僵硬的肢体,难以置信的表情,大家一时间都回不过神来,到底出了什么事!

原来,就在试验完成,飞机返仓,雷达准备关机的最后一分钟,进场五个月来从没有发生的故障发生了,雷达竟然停止扫描!

失败了?!

巨大的挫败感蔓延了试验室,大家仿佛坐在云霄飞车般,在这短短几分钟时间内,经历了从人间到天堂,又从天堂到地狱般的巨大落差。

怎么办……

面对巨大考验,周万幸冷静的宣布 ,突击队取消五一长假,留下解决障碍,杜绝隐患。已经连续五个月坚守在第一线的他不顾别人的劝说,和大家一起留了下来。而此时,他正饱受疾病的困扰。在之前五个月的高强度工作中,他患了严重的眼疾,视线模糊,为了“海之星”,他却抽不出多一点的时间到大医院去诊治,每天只能到基地附近条件简陋的小医院做简单的治疗,他无法离开,因为这里有着令他魂牵梦绕的“海之星”,那是他的“孩子”,他忍受不了骨肉相离的痛苦。

从程序中寻找漏洞,从现象中分析原因,经过四个小时的分析,周万幸初步理出可能引起故障的原因,接下来是如何验证,不可能再找出现故障的场景,就是有场景,实机运行几个月后怎样再来一次类似的故障?故只有采用加速模拟的办法。经过两天两夜的不懈努力,故障现象终于被复现了,而且重复性很好,十五分钟复现一次,找到啦!试验室一阵欢呼,一扫之前的阴郁,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事不宜迟,周万幸带领着突击队来到了试验场地,在反复的调试和试验后,连续几十次捕捉目标成功!雷达终于恢复了往日的神勇。

几个月后,“海之星”重披盔甲,再次出战,迎接检验!在紧张的期待中,“海之星”没有辜负周万幸的期望,像是海王波塞冬的神眼一般,探视着海天之间的一切。试验从头至尾,完美至极。

成功了,终于成功了!

周万幸终于卸下了压在身上的重担。

他的眼睛模糊了。他猛然想起,该去医院治治眼睛了。

三、非典与海杂波

2003年春节过后,防治非典的工作在全国展开,周万幸和他的团队又迎来了新一轮的考验。四月,装备经过两个多月的测试,航行开机,设备运行正常。就在这个当口,基地所在的城市因为发现一例非典疫情,而被宣布为非典疫区,整个城市,包括基地在内都笼罩在非典的恐惧中。每天登记检查工作打乱了试验队的正常工作秩序,祸不单行,让他们寝食难安的设备也像染上了非典病毒似的,每天开机都有大量的杂波,严重的影响了目标的发现和追踪,有时候甚至会造成通道深度饱和导致设备死机而无法工作。这个问题,国外研究了几十年。由于白天要做试验,周万幸只有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搜集国外的资料,一看就是一个通宵。为了捕捉杂波数据,他和科研队频繁出海,不管是狂风骤雨,还是冰天冻地,都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的热情。

一次,他们在海上漂了五天五夜。瞬息万变的大海,时而蔚蓝平静,海天一色的美景让人失神,霎时又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船体剧烈摇摆,物品全部都被晃到了地板上。人也是东倒西歪,身体佝偻着,完全直不起腰来。在强烈的摆动下,大家忍不住都剧烈呕吐。即便这样,他们克服了身体的不适,在呕吐的间歇,硬是撑起虚弱的身躯,记录下了各种气象条件下的杂波数据。事后,他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仔细分析,终于逐步摸清了杂波的特性和规律,并摸索出对抗杂波的有效措施。

解决海杂波,美国用了2年,俄罗斯用了6年,而周万幸和他的团队只用了6个月!

四、冰火两重天

2004年6月,“海之星”进入最后调试阶段,周万幸与研制团队再次起航,驶入茫茫大海。

6月的空气,闷热的像能挤出水。海风夹杂着咸腥味,狂啸地吹向他们。不到3天,周万幸的脸上便被吹破了皮,一碰都疼得厉害。

“6月份,孩子该期末考试了吧。”周万幸坐在甲板上,远眺星空,明媚的月亮也在提醒他,这样的日子,他应该陪在孩子身边。然而,家庭与国家相比,何其渺小,“海之星”正处于紧张调试阶段,怎能离开!正想的入神,试验队的队员来叫了,他随即精神一振,在这本该与家人相聚的日子里,他们在茫茫大海中,与“海之星”相伴。

夏天,本是海边度假,放松精神的好季节,但对于周万幸来说,海洋不是度假的地方,而是他的办公地点。茫茫大海,望不到尽头,除了海水,看不到任何陆地,像是与世隔绝。荒凉、寂寞,加之晕船、水土不服,试验队士气低迷。

周万幸察觉到这一情形,忙开导大家,带领大家唱歌以鼓舞士气,跳舞来驱除寂寞。在他的努力下,试验队士气大振,又精神抖擞,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难熬的夏天终于过去了!在海洋上,冬天尤其寒冷。零下的低温,对于南方人来说,尤其不能适应,5分钟,挂在屋子的毛巾都冻得硬邦邦的。在没有暖气的情况下,周万幸带领着试验队在甲板上跑步驱寒,暖和点了就赶紧工作。时间不等人啊。

十年磨一剑,十年光阴造就的“海之星”,不仅让中国成为了第三个拥有自主创新舰载多功能雷达的国家,还被美国中情局评价称,该雷达是中国真正自主创新研制的相控阵雷达。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的研制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十年间,周万幸经常忙的飞机、火车接力赶场,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仍然不愿离开场地。多少个日夜他奋战在荒漠中,大海上;多少个五一、国庆、中秋,他奋战在基地,无法与家人团聚。在他心中,使命高于一切,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除了“海之星”,周万幸还参加和主持了多个重大项目的研究。其中某三坐标相控阵雷达的研制,获得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研制了某固态远程警戒雷达,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该雷达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荣获电子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95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组织了某固态相控阵三坐标雷达的研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于他的出色工作,他还先后荣获了部优秀科技青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

苍茫大海,见证了他不畏艰险的征程;茫茫戈壁,见证了他艰苦奋斗的足迹;一排排挺拔的胡杨林,见证了他勇担风险的气魄。摘下“海之星”,实现了他的一个梦想,而他心中还有更多颗星想要去采摘,更多的抱负想要去完成。

漫漫长路远冷冷幽梦清

雪里一片清静

有我美梦作伴不怕伶仃

让我实现一生的抱负

摘下梦中满天星

抬头来向青天深处笑一声

这首词,也许就是周万幸的内心独白吧。(出处:《科学中国人》2008年第十二期)

































楚有才 发表评论于
向科研工作者致敬!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