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曾被誉为“近代班超”
来源:中华网
1882年,也即光绪八年壬午发生的朝鲜内乱,对于袁世凯来说,是改变他个人命运的一次大事。关于这次内乱的原因和详情,目前有很多版本,莫衷一是,说法不一。得到公认的一点是,此次内乱是由当时韩王生父李昰应和王妃闵氏之间的权力斗争引发的。当时的韩王李熙,是由旁支入继的,即位之初,年仅十二岁。因为未成年,朝廷商定由生父李昰应执政,称为大院君。大院君富有才略,思想上却相对守旧。执政十年之中,虽然朝鲜社会秩序安定,王室的威望提升,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以及王公大臣的贪污腐化,一直没能得到有效约束和改变,依旧是闭关锁国。朝鲜政治的因循守旧,在邻国日本迅速崛起的背景下,自然成为国内改革和激进派的攻击目标。韩王李熙亲政之后,由于性格懦弱,朝政大权很快被出身世家望族的王妃闵氏揽走。闵氏以韩王的名义,效仿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虽有良好的初衷,但由于控制不力,亲日势力日见膨胀,诸多势力浑水摸鱼。一时间,朝鲜物价飞涨,人民怨声载道。
大权旁落的大院君一直盘算着东山再起,动乱的形势正好给他提供了机会。不久,闵氏政权的军事改革,又因拖欠军饷,引起了广大士兵的不满。大院君抓住时机开始反击了,他一方面派人在社会上散布流言,一方面组织力量准备反扑。一场发生在父子之间的争斗开始上演,大院君发生暴动,唆使叛军围攻王宫以及敌对势力的宅第,杀死政敌闵镐谦、金辅铉等,闵氏毫无防备,只好仓皇逃跑,藏匿于民间。汉城的局面变得不可控制,叛乱的朝鲜军队又袭击了日本使馆,日本公使逃至仁川,乘英舰返回日本。朝鲜的动乱,正好给觊觎朝鲜半岛的日本找到了借口,日本内阁立即开会研究朝鲜形势,决定派兵至朝鲜问罪。中国驻日公使黎庶昌得知这一消息后,急电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上报朝廷,火速派兵增援朝鲜。这个时候,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适逢母亲去世,开缺回到合肥老家守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职,暂由李鸿章的老部下、两广总督张树声署理。张树声在接到电报后,立即与总理衙门进行了商议,决定派兵前往朝鲜平乱,调吴长庆所部六营开往汉城,并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战舰接应。
1882年8月16日,吴长庆率六营官兵及水师提督丁汝昌的主力镇东、泰安、日新、拱北四舰,从登州向朝鲜开拔,行驶到半程的时候,台风大作,吴长庆只好带人马回威海卫暂避。8月19日,庆军再次出发。袁世凯的职责是在“前敌营务处”负责军需和勘定行军的路线。此前,精明的袁世凯就通过朝鲜使者金允植,把朝鲜的政治、军事以及地理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8月20日早晨,船只到达朝鲜南阳马山浦港后,袁世凯带领前敌营务处数人率先登陆,选定了大军登陆地点及进抵朝鲜的行军路线。第二天,吴长庆指令某营为先锋率先上岸,该营官表示士兵不习航海,多数晕船,请求稍缓。吴长庆大发雷霆,将该营官当场撤职,命令袁世凯接替。袁世凯接管后,立即部署登陆,两个小时就完成了任务。
在此之后,袁世凯在向导金允植的带领下,以前敌营务处第一营代理管带的身份,率先锋营向朝鲜京城挺进。这个时候,当年李鸿章的精锐部队淮军已呈出暮气沉沉的状态了,由于久疏战事,清军行军缓慢,纪律松弛。行军途中,竟有士兵对朝鲜民众进行奸淫抢掠。袁世凯知晓之后,一口气杀了七个违纪士兵,提着违纪士兵的脑袋去见吴长庆。清军士兵被震慑住了,再也不敢胡乱违纪。吴长庆见袁世凯如此果敢,对袁世凯更信任了。
清军进驻汉城之后,依照事先商量的方针,决定继续维持朝鲜的现状,支持韩国现任国王。对于大院君,按照上峰的要求,押解至中国;对于其他势力的暴动,采取坚决镇压。考虑到大院君手下尚有数千武装,吴长庆在与袁世凯等人商议之后,决定先拜访大院君,稳定他的情绪,然后用计生擒。8月26日,吴长庆等人专程来到大院君住处拜见,双方言谈甚欢。大院君很高兴,主动提出回访看望。吴长庆回到营地之后,立即安排袁世凯部署亲军抓获大院君。当天下午,大院君率领数十位随从来到清军驻地。袁世凯设计将大院君的卫队阻拦在中军之外,对大院君宣读了朝廷旨意,然后请大院君入轿,强行转移到军舰上,押解到了天津。
由于大院君束手就擒,群龙无首,朝鲜的内乱很快就平息。日本此时还没来得及派兵,没了借口,也就不好派兵了。接着,闵妃也回到了宫廷,对清国恢复她的地位和统治,非常感激。韩王和闵妃设宴招待吴长庆、张謇、袁世凯等,又单独会见了袁世凯,聆听对朝鲜事务的意见。朝鲜事件平息下来之后,清廷奖赏有关人士,袁世凯自然也在其列----袁世凯从七品“中书科中书”的虚衔,一跃为正五品的同知。这一年,袁世凯才二十四岁。
朝鲜平叛后,袁世凯按照清廷的要求,继续驻军朝鲜。几个月后,朝鲜国王向清国提出,希望派人帮他们组建一支带有现代化意味的新军。这个时候,因外交形势吃紧,李鸿章已接到朝廷的召唤,提前结束了丁忧,重新回到北洋大臣的位置上。接到朝鲜的要求后,李鸿章把这项任务交给了驻守朝鲜的吴长庆,吴长庆也就把任务交给了袁世凯。
袁世凯接到命令后很高兴,自己很长时间研究过军事,终于有了一个用武之地。因为对西方军事科学已有所接触,袁世凯在训练朝鲜军队时,以自己熟悉的淮军训练方式为主,也借鉴了一些英国德国的操法阵法等。袁世凯在当地招募了一千人,分为左右两营,配备了新式火枪、大炮等弹药装备,亲自对这些士兵进行训练。一个月以后,朝鲜国王在春塘台进行检阅,在袁世凯口令的指挥之下,这一千名昔日的农民和自由职业者,无论是出操队列,还是射击搏斗,一个个有模有样。李熙非常高兴,对袁世凯的才干赞不绝口,又将自己的旧军,调拨五百人交给袁世凯。不久,韩王李熙再次阅兵,看到这支新军又有很大进步,大为赞赏,竟要封袁世凯担任全国陆军大元帅,由于李鸿章的干涉,这项动议不了了之。这一支朝鲜新军,在后来的“甲申政变”中,帮了袁世凯的大忙。
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袁世凯的生活与经历,就跟这个一衣带水的邻国有关了。从1882年开始,一直到1894年,除去当中回国的两年时间,算起来,袁世凯一直在朝鲜生活了十整年。从现在的资料看,袁世凯在朝鲜这十年的情况,一直含混而模糊,没有翔实记载。也的确,那一段时间袁世凯只是一个影子,他最大的任务,就是按照李鸿章和朝廷的意思,遏制日本和俄国的势力,阻止可能来临的危险。
到了1884年,风云突变,由于中法战争硝烟再起,国内防务空虚,李鸿章不得不将吴长庆部从朝鲜撤回一部分,以加强辽东半岛的防务。李鸿章命吴长庆带三营兵力回国,其余在朝鲜的三营,由吴兆有担当统帅,袁世凯辅助。清国撤出一半兵力之后,日本人认为机会来了,这时候清国正跟法国作战,哪有精力来处置朝鲜事务呢?在日本势力的直接支持下,朝鲜国内亲日派“开化党人”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等,计划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对于朝鲜“开化党人”的行踪,精明的袁世凯了解得一清二楚。1884年12月2日,金玉均等人向吴兆有、袁世凯、张光前等人递上请柬,想在宴会上见机行事,突然动手,杀了吴兆有等人。吴兆有、张光前心生疑虑,准备回绝邀请。袁世凯不同意,说,如果我们全部不去,等于向对方示弱。于是,袁世凯让吴兆有和张光前留守,自己轻骑简从,上门赴约。袁世凯提前一个小时到达,在主人还没到齐的情况下,独自要了份酒菜,大吃大饮,谈笑风生。等桌上酒菜席卷得一干二净时,袁世凯对朴泳孝等人说:我今晚有事,不能久待,要立即回营。没等朴泳孝反应过来,袁世凯攥住朴泳孝的手,一直走到自己马前,飞身上马,带着几个随众绝尘而去。这样的情景,就像是当年关云长“单刀赴会”的再现!
两天后,政变爆发了,清廷的史书把这一次暴乱称为甲申政变。“开化党人”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攻占了王宫,活捉了韩王李熙及闵妃,杀死了执政六大臣,宣布改组政府,逼迫韩王用铅笔书写了“日使入卫”四个字,送至驻日使馆,为日本入侵朝鲜制造理由。袁世凯在第一时间得到政变的消息后,当即和吴兆有、张光前商讨对策,吴兆有和张光前主张等候北洋命令,袁世凯认为时不待人,极力主张用武力保护朝鲜国王。商议后的结果,是由吴兆有致函朝鲜国王,请求允准率兵保护。信函送达朝鲜国王手中后,由叛乱分子挟持的韩王李熙当然下诏,不许清国军队进行干涉。朝鲜大臣金允植、南廷哲来到清兵大营求救,袁世凯要求见韩王也受阻。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当机立断,决定带兵强行进宫。吴兆有率兵入左门,袁世凯率兵入前门,张光前殿后策应。日军见清军入宫,首先开枪,袁世凯立刻进行了还击。叛军抵御不住,挟持韩王且战且退。袁世凯带兵追击,将日军团团围困一小山坡上。晚上,日军和朝鲜叛党坚持不住,突围而逃。袁世凯将韩王李熙抢回。然后,韩王召集文武大臣,宣布日本阴谋及乱军罪状,宣布改组政府,抗议日本公使勾结作乱。日本驻朝公使竹添一看形势不妙,自焚使馆,狼狈逃回日本。众叛臣金玉均、朴泳孝等也随之逃往日本。甲申政变遂告平定。一直到十多天之后,北洋大臣针对朝鲜事务的命令才到,要袁世凯等“坚壁自守,以待调停”----如果依照李鸿章的意思,朝鲜这一次叛乱就成功了,日本吞并朝鲜的企图,就要提前十五年。
袁世凯在朝鲜经历的描述,资料来源一般出自沈祖宪、吴闿生的《容庵弟子记》。这一本由袁世凯亲信和弟子编撰的书,当然不乏溢美之词。虽然过于赞誉,但不能否认的是,袁世凯在朝鲜的事迹还是非常突出的,也是有着凛然大义的。这同样可以从清廷对于袁世凯的屡次嘉奖中看出。肩负使命的袁世凯在朝鲜英气勃发、坚定勇敢,虽然有些方面做得过于激进,但在总体上,袁世凯对于朝鲜时局的把握是准确的,也是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