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儒商--回顾新华信和它的创业者们

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心情,想要说点什麽。也许说的都会吓自己一跳。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二零零九年九月十九日佛罗里达的家中

无意打开了哈佛Business Review一篇名为“解读领导才能”的文章。谈得是成为有效的企业领导者共有的五条法则:

 1.      Shape the future:这条说得是他/她们知道企业未来的方向,而且让他/她们的手下也明白。



2.      Make things happen:说得是他/她们将目标变成现实。

3.      Engage today’s talent:说得是他/她们明白谁是企业需要的人才

4.      Build the next generation:说得是他/她们明白谁是企业下一代的人才。

5.      Investment in yourself:这条是核心。说得是他/她们是最懂得运用其他人或者和其他人一起实现成就。

 说白了就是远见,实干,和用人。



 读着这些,不自觉地就想起了赵总,林总,和张总,三位新华信的创始人。当时的术语是儒商,因为他们放弃国家经贸部的职位而冒险下海经商。 新华信成立于九二年年底,致力于信用服务,市场研究,和管理咨询,也算是创行业之先河了。想来他们那时也未必真深知其中的奥秘,也先是“拿来主义“,再“摸着石头过河了”。

 九四年上海的一次招聘会上,我有幸被赵总录用为员工,在之后的五年时间里,与他们并肩工作,受到了他们的言传身教,亲身经历了公司发展的风风雨雨,亲眼见证了公司的发展历程。现在查看新华信的官方网站,在九九年我离开的时候,公司的年营业收入已突破两千万人民币。在二零零七年,公司引进益百利集团(Experian)的资金,产品和技术,进入了另一个发展阶段。

 在我的眼中,他们应该是成功的创业者--- 做了自己想做得事,该赚得钱也赚了,还制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与人与己都有了很好的交代。

 在离开公司后的近十年间,尽管也偶尔有机会跟其中的两位老板见个面叙叙旧,也还为曾经是这个公司的一员深感骄傲,但已是渐渐淡忘了过去的事情。

 暨此开通博克之际,也来记录些过去的花絮,写点自己眼中的他们(不知他们看后作何感想)。也算是再次向他们表达当年提拔赏识的感激之情。



 另外也来用现实中的实例来印证到底上述文章所说的法则有无道理。解读一下他们是不是真有什么三头六臂,特异功能!

 老板带着吃饭看电影

 话说赵总在人才招聘会上录用了我,又招了另外两个小伙子。一个是孙凯,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科生,一个聪明肯干有热情的年轻人。相比他,尽管年龄还比他大,我就显得单纯书生傻气十足了。另一个是上海小伙子,名字忘记了,但更是社会经验十足。

 有了我们几个兵,新华信的上海办事处也就成立了。赵总定期飞到上海发掘客户和对我们耳提面命。碰到周末,因孙凯和我家都不在上海,赵总就跟我们混在一起,买单吃饭看电影。

 想起来在当时他也是几十人公司的老板,却没有给我们摆半点架子,对我来讲可是受宠若惊。自然是欣然效命,唯首是瞻了。当然这也许是赵总的风格,但如果权且把我们当作公司需要的人才,那这也正应了上述的法则之一:Engage today’s talent.



 去上海的各大商楼COLD CALL

 九四年的上海,提供信用报告的公司还寥寥无几。我们的销售策略是定位外国公司上海办事处,领馆和各大公共会计事务所等等。

 记得上海虹桥区有一大片高档商业大厦,里面全是我们的目标客户。说来也简单,我当时就瞄准这些楼,一层一层地敲开门要求见这个总那个表(首席代表)的。这当然也是赵总言传身教出来的。

 还很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敲门进了一家大型日本企业的代表处,在口若悬河地介绍了我们的报告产品之后,竟然就拿到了订单。绝对可不是自己的销售能力有多强,可以想象当时的市场饱和率有多低。那样的好日子已经是猴年马月的事了。说来公司能否开成功也讲时机,所谓“该出手时就出手”。

 开新车去夜市吃饭



 有一次去北京总部出差,碰巧林总刚刚买了他的第一辆新车(隐约记得是大众捷达)。他很兴冲冲地提出开他的新代步工具去吃饭,看他那样子就像一个小男孩得到了他心爱的盼望已久的玩具,兴奋和开心无法控制地在空气中洋溢着。。。

 当我们到了饭馆,停车成了一个考验。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把车停到了马路牙子边,确实证明是个“新手,请多照顾”。这自然让我们嘻嘻哈哈乐了半天。平时工作的时候,林总可是一脸严肃,审阅交付客户的咨询报告时一丝不苟。工作之余所表现出来的可爱之处让我不得不得出结论:有胆量开公司还经营地有声有色的人并不需要是超人。把他们想象地有什麽三头六臂也只是我幼稚的没见过世面的想法。但他们的实干精神我确实是亲眼目睹,想来这也就是成功的秘诀了。

 坚持不用女秘书

 如果谈到张总,就一定要讲一讲他“不用女秘书”的故事。张总是河南人,每天五点准时下班回家。照他的话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典型的传统男人。公司那时给三个老总招聘秘书,当然是女秘书。赵总林总都没有问题,但张总却坚持不用,我们私下揣测是不是怕老婆疑心。他自己的公开理由是自己可以处理所有的事情,有了秘书倒碍手碍脚。后来不知道他怎麽最终被说动了,人事经理为他请到了一位女秘书,人很能干,模样不错,也蛮有气质。张总对她做得事甚是满意。干了一段时间,不知为什麽,却主动辞职走了。印象中张总失落了好几天,从那以后真正坚持不用女秘书了。。。在管理公司上,张总是很有前瞻性的。他那时就认识到公司是做信息服务的,因此一定要做数据库。但那时资金有限,他想花很少的钱把数据库搞起来,自己员工参与讨论性能要求,请了些年轻人进行设计。现在想来也是民营企业的“土枪土炮”来与外国企业的先进技术竞争来占领中国本土市场。

 对人是否成功的定义有多种,人成功的模式也多种多样,但我亲身体会了创业者确实要实干,确实要会用人,远见也是不可少的。我祝他们一切顺利,实现自己更高的梦想!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