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笔记:阿富汗号称帝国坟场 美国难题还在后面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09年11月       东方早报


【前世】

“喀布尔的每条街道都令人神往,

埃及来的客商穿过座座市场,

数不清她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明月,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她早上的笑声快乐得如鲜花一般荡漾,

她的夜晚闪烁着丝发的光亮……”

关于胡塞尼小说《灿烂千阳》,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误解。很多人都将小说中引用的不朽诗篇《喀布尔》的作者赛义伯当作是阿富汗人,其实他是波斯人,被称为“塔布利兹的赛义伯”,或是“伊斯法罕的赛义伯”,因为他是在这座波斯名城受的教育。

完成学业后不久,年轻的赛义伯启程前往喀布尔和克什米尔游历。赛义伯这一段机缘使阿富汗妇女从此获得了“灿烂千阳”的美誉——显然,那个时候喀布尔女性的面纱在诗人看来全无宗教的森严,反而意味着幽远别致的妩媚。

后来这位被自己的君主波斯沙王阿巴斯誉为“诗王”的浪漫骑士曾在印度莫卧儿帝国中兴雄主沙·贾汗的宫廷中受到盛情款待。这位乳名胡拉姆(意为快乐)的君主的兴趣不仅仅局限于款待从西边来的诗人,更有兴趣将自己的大军派遣至坎大哈,窥探喀布尔“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赛义伯和沙·贾汗都不会想到,短短200年后,烜赫一时的莫卧儿帝国万劫不复,沙贾·汗留下了一座美轮美奂的泰姬陵供人凭吊;而喀布尔——那座让阿富汗的一代枭雄查曼沙客死异乡前悲痛地喊叫“同喀布尔相比,克什米尔算什么!”的城市,连同她上空的灿烂千阳,会陷入一段长达数个世纪的黑暗。

英俄陷落之地

1839年,英军1.7万人侵入并占领坎大哈,第一次英国侵阿战争爆发。当年8月初,喀布尔沦陷。3年零8个月以后,损兵折将3万余众的英印军队自阿富汗全部撤退。尽管此后80年,英国人又尝试了两次,试图将喀布尔也变成英女皇皇冠上的一颗明珠,然而最终不得不在1919年8月8日以一纸合约永远承认了阿富汗的独立。

又过了一个甲子,第三次英阿战争期间阿富汗人的盟友苏联人在一个冬夜突袭达拉蒙宫,杀死阿富汗领导人阿明。此后10年,90万苏军先后进入阿富汗,用200亿美元和4万多人伤亡的代价换得了1989年2月15日格罗莫夫将军在阿姆河大桥上的转身最后一瞥。如果说英国人在阿富汗破碎的只是帝国的一个梦想,苏联人支付的却是帝国本身,两年以后苏联解体,即使是最没有联想能力的历史学家也不会否认格罗莫夫的最后一步与叶利钦的第一步之间的联系。

就力量对比而言,毫无疑问,英国和苏联要比阿富汗强大许多倍,却没有一个能在喀布尔心平气和地欣赏那一千个太阳,阿富汗由此成为一个专门埋葬帝国梦想的坟场。为什么幅员辽阔人口稠密的印度会在英国人的统治下大体相安无事——1857年反英大起义失败后,数百个土邦王公弹冠相庆以至于给英国军队统帅上表谢恩?为什么和阿富汗人一样性格强悍宗教保守的中亚各民族会在苏联解体时对帝国充满怀念——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叶利钦决定让苏联店铺关张大吉之时,中亚各国可是心怀委屈愤愤不平?

帝国战壕的不幸

就历史的逻辑而言,或许可以说没有任何两件事情发生的原因是相同的。然而,英国和苏联在阿富汗遭遇挫折的原因却非常相似——伦敦和莫斯科谁都没有认真对待过这片土地。它们要的东西是一样的:一条用来向其他帝国发起攻击或者防止自己帝国遭到攻击的战壕。阿富汗没有值得旁人高看一眼的资源,不会有帝国因为垂涎其地上地下的宝藏而铤而走险。其地理位置固然号称重要,其实不过是因为穿越阿富汗可以方便地抵达另一个帝国。

对于英国人来说,阿富汗不过是遏制俄罗斯人南侵的防线,打得下来就打,打不下来,只要能防止喀布尔倒向莫斯科,也就行了,不值得像征服印度一样大费周章。当然,苏联入侵阿富汗是为了准备发起对印度洋暖水的进攻,还是为了防止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威胁中亚各加盟共和国,各有各的说法,然而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苏联人和英国人一样对阿富汗本身其实兴味索然。他们只是要把阿富汗变成全球争霸的战场而已。

帝国的“战壕”目标深刻地影响到了阿富汗历史的塑造过程——英国人给印度人留下了文官制度和代议制民主,俄罗斯人给中亚留下了矿业基础和斯拉夫文化精神,但他们谁都不会有兴趣给阿富汗人留下任何东西,谁会在战场上盖房子呢?阿富汗能够享有帝国坟场的“荣耀”不过是因为它处在帝国的边界之上而已。

美国自掘坟墓?

2001年美国人踏着英国人和俄罗斯人的脚步,来到了喀布尔。照理说,以民主卫士自居的美国人行事略微不同于只关注帝国利益的前两位。布什总统雄心壮志的阿富汗计划很有一改帝国不关心“战场环境保护”习惯的架势。然而,或许是阿富汗重建进程太乏味——砸东西总比修东西更过瘾,这是人之常情;或许是石油遍地的伊拉克太有滋味——和巴士拉连片的油井比起来,喀布尔的灿烂千阳算什么?

总之,美国也在品尝过太容易到手的胜利美酒后把阿富汗忘到了脑后。要不是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可能到现在还想不起来这个地方呢。证据是美帝国在一片60多万平方公里(比伊拉克大2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万(比伊拉克多1000多万)的国家只派驻了2万多名驻军(比驻伊美军少10万人)。就数字而言,很难说,美国不是在重复昔日帝国的错误,在阿富汗制造灾难的同时,自掘坟墓。

这当然不是说只要侵入阿富汗的诸帝国负起责任来,阿富汗的一千个太阳就会喷薄而出灿烂四射。而且,美国在政府更迭后也表现出了对阿富汗的某种重视,只是这种重视还远远不够,而且重视的原因到底是为了找到个台阶然后抽身逃跑,像1988年8月之后苏军突然对阿富汗游击队发动大规模进攻只是为了准备撤退一样,还是真要在阿富汗植入一个现代化进程让这个古老国家从此摆脱历史的恶性循环?至少到现在,美国人还没能说服阿富汗和阿富汗的邻居相信哪怕是其中的任何一种。

【今生】

虽然大选后阿富汗将有一个新总统和新政府,但实际上恐怕是新壶装旧酒,阿富汗政治生态不会根本改变,这预示着美国对阿新战略更困难的事情还在后面。

阿富汗总统大选在8月20日进行,如果不出意外,卡尔扎伊将很可能连任阿富汗总统。世界上很少见到这么危险的选举。不过,尽管困难重重,尽管险象环生,尽管伴随着爆炸声和依靠枪炮的护卫,但只要选举得以完成并顺利选出总统,那已是不错的结果。

总统大选是阿富汗国内政治的事,但美国对它的关注甚至超过阿富汗自己,因为它与美国新阿富汗战略密切相关,甚至关系到新战略的成败。

奥巴马上台后,在2个月时间里就推出了对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战略,意欲重点解决阿富汗问题。在这个新战略中,阿富汗政府有重要角色。为此,首先要保证总统大选能够按程序进行。

与美国合作的阿富汗政府是美国在阿富汗的政治基础,如果阿富汗政府垮台,或是出现一个抵制美国的政府,那美国在阿富汗连政治上的立足之地都没有了,遑论推行新战略。因此,美国对这次阿富汗大选既十分重视又非常紧张,誓言要“要尽一切可能”保证这次选举的进行,并要求国际部队为选举提供全程安全保障。

假使选举结果如愿,美国有理由松一口气。不过,对实施阿富汗新战略来说,这仅仅是开始,而且它并没有预示一个欢欣的未来。

卡尔扎伊政府的口碑不佳,它因能力低、效率差、且有贪腐问题而颇受诟病,就连美国人也对它啧有烦言。新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高阿富汗政府的良治,希望它成为一个更有能力、更有威望、更负责任的政府。这次大选正好为政府的更新提供了契机。

但是,虽然大选后阿富汗将有一个新总统和新政府,但实际上恐怕是新壶装旧酒,阿富汗政治生态不会根本改变,官员们也将依然故我,指望选举使新政府脱胎换骨和焕然一新不太现实。

新政府拥有合法性和民意的新资本,但是,新政府将同上届政府一样,它仍是一个“有限”政府,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全国承认的政府。形成一个全民团结政府是多方所愿。卡尔扎伊政府呼吁塔利班参加选举,美国支持与塔利班对话,甚至联合国也建议与塔利班接触,但塔利班不为所动,它不仅不参加选举,而且展开了最大限度的暴力破坏,使这次总统大选笼罩在腥风血雨中。自然,塔利班不会承认新政府的合法性。新政府还是一个“跛脚”政府,阿富汗的政治状况没有好转,国家在政治上依然处于四分五裂和对立状态。

对美国的新战略来说,还有一个沮丧的信息。按照新战略的估计,大部分人参加塔利班都是为了生计或受到胁迫,只有少数人是狂热的极端分子。新战略设想要与塔利班温和派谈判,进而或许能找到政治解决塔利班的办法。

但从总统大选的过程来看,与塔利班谈判谈何容易,政治解决塔利班问题更是难上加难。即使美国伸出橄榄枝,塔利班也未必肯接,说不定还会拿过来打在美国的脸上。这虽然还不能说关上了与塔利班谈判的大门,但至少是给新战略这一政策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尽管在政治上这是正确的政策。

至于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毒品问题等等,每一样都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新政府的肩上。它的困难之多,解决难度之大令任何政府都望而生畏。所有这些并没有因大选有所改变,新政府也不会有灵丹妙药,能迅速解决问题。这既是对新政府的挑战,也是新战略的难题。

简而言之,卡尔扎伊连任可以了却美国新战略最迫切的当务之急,新战略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对新战略来说,这是一个还算顺利的开端,虽然踉踉跄跄,但还差强人意。但大选没有改变阿富汗的基本形势和状况,它预示着更困难的事情还在后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