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洛阳长漂队,永远的丰碑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zt 洛阳长漂队,永远的丰碑

洛阳长江漂流队20周年祭(转载于大河网)

  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有太多的事值得大书特书,“长江漂流”无疑是其中之一。

  催生“长江漂流”的起因很简单,1985年,一个美国人买下了我国长江首漂权。但美国人的这一举动被认为“伤害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1985年,四川大学学生尧茂书独自一人开始长江漂流探险。但刚进入金沙江,尧茂书便不幸遇难。

  当得知中美联合漂流队将于1986年6月到达长江源头开始漂流时,我省洛阳青年郎保洛、王茂军、雷建生、张军、杨红林、孙志岭、李勤建和霍学义8人发起组织的“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于1986年5月27日加入到漂流行列,他们想抢在外国人之前先行下水。后来这支扩充到17人的队伍成为当年长江漂流探险活动中最耀眼的一支。

  涉沱沱河,闯金沙江,飞越虎跳峡……王茂军和队友们终于成功漂流长江,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4条鲜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滚滚长江中。有人说,他们完成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用无动力漂浮器材征服虎跳峡全程的壮举,那是一代洛阳青年用生命写就的民间史诗。

  20年过去了,今天的人们如何看待当年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的壮举呢?当年的队员们又是如何审视自己曾经的决定呢?


  岁月之祭 一个长漂队长的轻描淡写

  20年前的9月21日下午,新华社向全国播发消息:“今天下午1时10分,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队长王茂军、队员李维民闯过了虎跳峡最后一道险关下虎跳。至此,世界上最深、最险的虎跳峡被中国人彻底征服了。”

  20年后的9月21日下午1时10分,无精打采的王茂军在家看着电视。头天晚上到当日凌晨4时30分,王茂军一直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如果不是有媒体采访,王茂军已经记不起20年前的这一天是什么日子。

  “我们能征服什么啊?我们征服不了大自然。当然,20年前不可能有这个想法。”王茂军说,虽然漂流长江已经过去了20年,但他们不准备搞任何纪念活动。今年7月,当年的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以下简称洛阳长漂队)队长王茂军应某网站的邀请,在网上首次公布了20年前的漂流日记,同意公布日记的唯一原因是,“给死去的兄弟有个交代”。但云南一个网友看后却给王茂军当头泼了一盆冷水:“我对你们当年的漂流是感兴趣的,但对你们非人性、非理性的方式是不赞同的。”几天前,有人告诉王茂军,1986年曾与他们一起漂流的四川漂流队准备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重漂长江再寻长江正源。但王茂军的评价是:“这样的纪念活动看上去很刺激,其实华而不实,愚弄局外人而已。没必要,时间可以抹平一切。”

  9月21日晚,王茂军和洛阳长漂队部分队员李维民、安小波、杨宝聚餐,王茂军给队友们通报了网站报道后的情形,并一再向参加聚餐的记者解释,这次聚会与洛阳长漂队20周年没有任何关系。


  青春之祭 一种特定年代的人生激情

  据王茂军回忆,1986年2月,朗保洛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介绍长江漂流第一人——尧茂书的文章后,便深夜来访:“茂军,我们当首漂长江第一队怎么样?长江是世界上唯一尚未被人类征服的大河,征服它,是一次壮举。”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使全民族焕发最大的热情,使人们有强烈的进取心。”后来在1987年漂流黄河时遇难的原洛阳长漂队副队长雷建生生前曾这样感慨。

  “我曾认真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人,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怎样度过一生?‘十年动乱’过多地消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热情和锐气。漂流长江,需要的最根本的东西,仍然是热情和锐气,我决心以行动来实践自己由来已久的信念:宁为事业献身,决不碌碌无为一生!”这是20年前雷建生留下的文字,现在读来仍令人感慨。

  孙志岭,洛阳机务段工人,是父母唯一的儿子,在漂流虎跳峡时不幸遇难,年仅35岁。为支持漂流队,他两次瞒着父母去上海设计和购买密封船,并且悄悄地找姐夫的好友借了8000元钱。在当年争“闯中虎跳”任务时,他曾向队长王茂军请缨:“杨红林、张军都为漂流长江献身了,我下了决心,不行就找他俩去。要是我死了,你们要给我儿子讲,我为什么要漂流长江。骨灰一定分3份,一份投入金沙江,让我继续漂流;一份埋在遇难处,看长江滚滚东去;一份送回故乡洛阳,葬于生养我的土地……”在漂流长江时,24岁的云南籍青年雷志是洛阳长漂队遇难的唯一非洛阳籍队员,生前是金沙江木材水运局工人。雷志瞒着单位,跟着洛阳长漂队出发了,但22天后,漂过1300多公里激流险滩的雷志献出了生命。


  “从洛阳漂流队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奋进精神,因此我决定跟随这样的队伍去为祖国探险,我愿为这一事业献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雷志生前说。

  据洛阳长漂队队员李维民回忆,当他们漂流到云南香波县时,家家户户都到江边欢迎。一位老太太说,场面就像解放初欢迎红军。1986年11月 16日,洛阳长漂队队员乘火车凯旋,成千上万的群众从四面八方拥到洛阳火车站,把花环和彩带套在队员们身上。洛阳市还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原洛阳长漂队队员、现任河南黄河漂流队队长的袁世俊说,20年过去了,那场面至今难忘。

  王茂军说,漂流前,他们都不知道漂流为何物。当时漂流长江的主要原因是与美国人争夺长江首漂权。另外,那时候的人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后,他们需要一个发泄情绪的渠道,如果当年不去漂流长江,也会去登山或干别的。


  家庭之祭 一个妻子的二十年孤独守望

  与王茂军的想法不同,队员杨红林的妻子张彩秀希望洛阳长漂队队员能组织一个纪念活动。

  二十年前,张彩秀的丈夫杨红林在漂流金沙江时失踪,那时候张彩秀结婚才三年。“二十年了,我连个发泄的地方都没有啊。受了委屈也没个人商量,等孩子睡了就一个人哭。我不哭不行啊,没有知心人。”9月22日上午,在办公室里,张彩秀泪如雨下。

  张彩秀认为,从国家荣誉的角度看,红林的漂流是有意义的,但从一个妻子、一个母亲的角度看,二十年前的漂流给这个家庭带来的灾难难以言说。

  当年杨红林失踪时,女儿旋旋年仅两岁。如今,旋旋已是天津师范大学大四学生。但是,父亲这个概念在女儿脑海里是一片虚无。

  前不久,旋旋在“父亲长江漂流探险遇难二十周年祭”中这样写道:“7月27日是我和母亲一生永远难忘的日子,当时我才两周岁,灾难就无情地降临到我和母亲的头上,金沙江的浪涛夺去了父亲年轻的生命,从此,我与母亲相依为命。”

  “让我说他们死得值不值?我咋说呢?”王茂军说,“我觉得我这四个兄弟死得其所。干他们自己愿意干的事,付出啥他们都不在乎。去漂流之 前,大家都看到了尧茂书的死亡结局,这一点他们是有思想准备的。”

  “嫂子改嫁了,我们不想再回忆那些伤心的往事了!”孙志岭的妹妹孙女士婉言谢绝了记者的采访。据王茂军介绍,当年洛阳漂流队17名队员中除洛阳市公交公司职工杨红林失踪外,还有一人失踪、两人遇难,他们分别是洛阳五三七厂职工张军、洛阳机务段职工孙志岭和云南人雷志。

  对于失去亲人的四个家庭来说,痛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名誉之祭 一种逃离光环之后的反思

  二十年过去了,洛阳长漂队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在洛阳街头随便问一问,很少有人还记得那段往事。

  “这不正常吗?历史上比我们显赫得多的事不都抹平了吗?”洛阳长漂队队长王茂军心态很平和。

  但在洛阳市民模糊的记忆里,洛阳长漂队当年的举动仍然是震撼全国的壮举。洛阳网友喊山认为,流逝的岁月也许会冲淡长漂人的足迹,但长漂人的精神永存。

“其实,当时我们是清醒的,主要是媒体把漂流拔得太高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当时59岁的美国肯沃伦来漂流长江考虑过为美国争光了吗?人家的目的是为了给中国增添奇耻大辱吗?人家体验的是自然。只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人们爱国主义色彩太浓,考虑更多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王茂军说。


  【历史细节】

  1986年5月27日,“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从洛阳火车站登车出发。途中,又有一些洛阳人和外地人加入。

  6月18日,长漂队18时(夏时制)在长江姜古迪入冰川下四五公里处正式开始漂流探险。

  7月27日,在四川白玉县境内发生翻船,霍学义、雷建生、杨红林、张军落水,杨红林、张军失踪。

  9月10日,雷建生、李勤建冲击虎跳峡上段成功。

  9月12日,郎保洛、孙志岭冲击虎跳峡中段,两人被强大的水压从密封船中挤出,孙志岭落水后遇难。郎保洛困于右岸悬崖之下,16日傍晚获救。

  9月21日,王茂军、李维民冲击虎跳峡下段成功。

  10月14日,雷建生、雷志、龚林、李维民、袁世俊冒雨从云南巧家县出发漂往四川金阳县,经过白鹤滩时翻船落水,雷志(云南籍)遇难。

  11月2日,长漂队部分队员抵达宜昌。

  11月12日,长漂队主队抵达长江漂流的终点——上海吴淞口海面,长江漂流探险活动结束。队员们唱着国歌,把写有杨红林、张军、孙志岭、雷志4人名字的红旗缓缓投入大海。当天上海黄浦江码头,数万人迎接。

  11月16日,长漂队员乘火车回到洛阳。
1987年4月30日前后,长漂队员又踏上了征服黄河的行程.


雷建生:河南洛阳人,1987年6月19日在拉加峡遇难。
郎保洛:河南洛阳人,1987年6月19日在拉加峡遇难。
张宁生:河南洛阳人,1987年6月19日在拉加峡遇难。
朱红军:河南洛阳人,1987年6月19日在拉加峡遇难。

英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后天就是这几位英雄的忌日了,愿他们在天堂过的都好.愿他们的家人健康平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