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军入朝作战起,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和志愿军领导就十分注意研究抗美援朝战争的新特点,本着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地方打什么仗的辩证唯物主义精神,在运动战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作战指导原则。其中最主要的,是强调打小歼灭战,将夜战发展为战役规模,适时决定战役进止,保持战线的稳定和连续,周密地组织撤出战场和实行轮番作战等。
强调打小歼灭战,这是毛泽东等领导人总结了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的作战经验,并正确地估价了敌人优势的装备技术的作用后,提出新的歼敌原则。我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就已能够成师、成军建制地歼灭敌人,解放战争期间更发展为一次战役能歼敌数十万。我军入朝初期,仍然多次想以战役性的迂回包围,一次歼灭美军几个师。可是由于作战时间空间的限制,我军没有制海权便无法对敌达成战略上的包围,我军没有制空权又难以昼夜连续作战,无法达成战役上对敌的包围歼灭。由于这些客观条件,我军设想的成建制大量歼敌的计划一直未能完成。在第一次战役中,我军原计划歼灭南朝鲜军3个师,结果因其一打即散,在异国条件下又搜剿不易,结果只不成建制地歼灭了南朝鲜军一些营级单位。第二次战役期间,我军曾计划歼灭美军5个师,最后只是利用东线的特殊条件一次成建制地歼灭过美军一个团,而且这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成团建制歼灭美军的唯一战例。第五次战役开始前,我军企图在第一阶段就歼灭敌军5个师(其中美军3个师),结果战役中我军只是成团、成营建制地包围了部分美军,可是却几乎无一歼灭。由于敌军在火力上和技术装备上占绝对优势,我军每次进攻在一夜间只能包围美军营、团级的集团,当夜一般又无法解决战斗,而到了第二天白天敌人就能在大量飞机坦克的掩护下突围逃走。第五次战役后期,毛泽东曾认真向志愿军参谋长和几位军长询问,了解我军为什么一次难于歼灭美军一个团。通过了解,1951年5月26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指出:历次战役证明,我军实行战略或战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围美军几个师,或一个整师,甚至一个整团,都难达到歼灭任务。这是因为美军在现时还有颇强的战斗意志和自信心。为了打落敌人的这种自信心以达最后大围歼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土军一个整营至多两个整营也就够了。打美、英军和打伪军不同。打伪军可以实行战略或战役的大包围,打美、英军则在几个月内还不要实行这种大包围,只实行战术的小包围,即每军每次只精心选择敌军一个营或略多一点为对象而全部地包围歼灭之。从此,志愿军确定了被称之为零敲牛皮糖的打小歼灭战的原则,通过积小胜为大胜,逐步削弱了敌人,最后迫使敌人妥协。实践证明,在现代战争中,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比以往更突出地影响着战略战役计划的实施和成败,仅有兵力优势而无火力优势,就难以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因而,我军必须正视因技术条件造成的作战手段的变化,适当地确定歼敌的规模。
将夜战发展为战役规模,这是我军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军事原则,根据朝鲜战场的特点,在敌人炮火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克敌制胜的重要战法。国内战争期间,我军实行的夜战一般只应用于战术范围,在朝鲜战场上却逐步发展为战役规模,并且在实战中摸索出一整套实施夜间运动进攻战役的作战原则。其主要内容是,战役一般要在黄昏或夜间发起,取胜的关键在于集中兵力于第一个夜间突破敌人的防御,深人到敌人的纵深断其退路。动摇其布势,以利于从战术上分割包围,各个歼敌。彭德怀曾强调指出:在敌我装备悬殊的条件下,我军应力求夜战(但在渗人敌人纵深,或迂回敌后,或疏散的追击溃敌的条件下,白日作战仍是可能和必要的)。在夜战已将敌布势打乱,敌我交错,敌航空兵不易支援或天候不利于敌航空兵活动时,我军仍可以坚持白天作战,以保持攻击的连续性,这样才能较好地扩大战果,发展胜利。
保持战线的稳定和连续,是我军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军事原则,朝鲜战场上运动战的新特点而实行的新战法。在长期的国内战争中,我军以流动性作为组织运动战的重要手段,通过机动地调动敌人来创造战机,因而战线经常很不固定。可是在朝鲜战场上,美军不像蒋介石那样笨拙地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在第二次战役中因战线出现空隙遭志愿军迂回穿插后,便吸取教训,经常不惜舍弃某些地区甚至包括放弃汉城,也要保持战线的连续完整,并保障其机动性的发挥。朝鲜战区的地形狭窄,也使我军缺少回旋余地,无法在敌人腹地开辟战场。同时我军主要靠徒步运动,道路机动能力远不及全付机械化装备的敌人。早在志愿军入朝前夕,彭德怀即考虑到这种情况,指出:根据敌情和地形的条件,过去我们在国内所采用的运动战,大踏步地前进和大踏步地后退,不一定适合于朝鲜战场。因为朝鲜地面狭小,敌人暂时还占某些优势,所以要采取阵地战与运动战相配合。从第三次战役起,我军就改变了国内战争中那种没有固定战线,大踏步进退的方式,进行运动战时也保持一条战线。我军在进攻时,依托这条战线进行准备;我军在防御时,依托这条战线节节抗击。在兵力火力配备和战勤保障等方面,我军也迅速适应了这种敌我双方呈一线水平进退的新情况。事实证明,实行这种战法虽然难以成建制地大量歼敌,但是对于保持我方战场的稳定,对于我军调整力量和加强部队建设也是有利的。
实行运动防御(或称机动防御),这是根据朝鲜战场的新特点,灵活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原则而在运动战期间摸索出的新战法。我军进入朝鲜战场后,面对火力强大的敌人,还沿用国内战争中那种构筑野战工事实行坚守防御的方式,往往要招致人地皆失的结果。1951年1月上旬,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总结前一段防御作战的经验,提出了运动防御这一作战原则。要求:在一地防御时间不很久(一两天),敌对我配置也没有搞清楚,因此,敌人的炮兵、空军和坦克对我危害也有限。第四次战役开始后,志愿军广泛采用了这种防御方式,通过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志愿军司令部在1951年3月上旬的指示中强调积极防御,纵深设防,利用良好地形(山区、河流)节节阻击,迟滞和杀伤敌人,赢得时间,在现代作战中,尤其在敌空军、炮火占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积极防御作战的原则,必须是控制要点要道、隐蔽疏散、宽大纵深、前轻后重的配备。这一作战方式,马上得到了中央军委的赞同。在第四次战役期间,志愿军前线防御部队在兵力不占优势而火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实行运动防御,使敌人付出了大于我军的伤亡,平均每天也只能前进1-2公里,达到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目的。这种运动防御的战法,为我军以劣势装备抗击拥有绝对优势装备之敌的进攻,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适时决定战役进止,胜利后不作深远追击,这也是根据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的特点总结出的新的作战原则。在国内战争期间,因敌我双方基本上都是徒步运动,我军在取得战役战斗的胜利后实行长距离的猛追,有利于进一步加剧敌人的混乱和扩大胜利。可是在朝鲜战场上,我军徒步很难追上有摩托化装备的敌人,过远的追击反而会造成供应困难,同时使后方海岸线更加暴露。第二次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即同意志愿军领导关于不追击敌人意见,表示:如不顺利则适时收兵,到适当地点休整再战。第三次战役胜利后,志愿军又停止追击转入休整。彭德怀总结说事实证明,以徒步追击现代化装备的敌人,不能取得大的战果。鉴于解决交通运输、补给问题、恢复部队体力、巩固海岸防务和巩固后方安全的迫切需要,我们没有采取猛追和连续进攻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事实证明,志愿军每次取得胜利后只作相机追击,不过远前进,这对于保持主动、避免过度疲劳和消耗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密地组织撤出战场和实行轮番作战,也是根据朝鲜战场的新特点提出的新战法。在国内战场上,敌我双方作战时主要靠徒步运动,我军有高于敌人的机动力,并有群众掩护,能够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可是在朝鲜同拥有现代化装备的敌人作战,撤出战斗就变得极为困难。第三次战役结束后和第五次战役后期,志愿军原定的休整计划都因敌人迅速反扑而未能实现。志愿军吸取了经验教训后,在转移时注意了以运动防御的方式掩护主力后撤。为了解决部队休整问题,1951年3月l日毛泽东还提出:为粉碎敌人意图、坚持长期作战,达到逐步歼灭敌人之目的,我中国志愿军拟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同时,毛泽东还具体制定了将已入朝和准备入朝的21个军编组为三番,轮番到第一线作战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