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C小调 作品第68号)
《第一交响曲》从构思到最后完成,先后几近十五年的时间。是在1862年,勃拉姆斯已经写出这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只是没有开头那段引子),同时还在进行后面几个乐章的构思。由于作者自我要求特别严格,担心自己无力完成这一艰重任务,于是,就此把这个工作搁置下来。一直到1874年他的管弦乐作品《海顿主题变奏曲》演出成功后,他才又回过头来,用了两年的时间在1876 年最后写成,同年十一月在卡尔施鲁厄首次演出,后又先后在曼海姆、维也纳和莱比锡由作者亲自指挥演出,但由于这部作品内容本身比较复杂,最初的几次演出,并没能获得正确的评价。
《第一交响曲》留有作者“狂飘时期”的一些印迹,象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那样情绪不稳定和充满内心的斗争。在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中,这部交响曲无论在思想构思、结构原则,或是在主题形象和风格等方面,都更接近于贝多芬的交响曲,它创造性地体现了克服障碍而底得巨大欢乐的思想,无怪乎德国钢琴家兼指挥家封•彪罗曾经故意夸张地把他的这部作品称为“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借此强调他对新浪漫乐派、即标题交响乐派创作经验的摒弃和对贝多芬传统的继承。但是,这部作品除了具备上述特点外,其中感情的紧张度在很多方面同浪漫乐派作曲家的观点还是有关联的。有人认为他构思这部交响曲时,仿佛看到拜伦的曼弗雷德的形象,因为他天才地体现了这个具有炽烈的热情和强大的意志,但内心慌乱不安、充满绝望的神伤这一矛盾形象;也有人把这部作品比作“浮士德”。总的说来,这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情绪的增涨和减退十分显着,它用一些主题的对比、交织和变化,以揭示这出戏剧的矛盾内.容和深刻而多方面的内心体验;最后乐章可以明显感到贝多芬巨人般的步伐;至于中间两个乐章则更抒情、亲切、感人,同舒曼和舒柏特又较接近。当然,这部作品主要的还是属于勃拉姆斯自己的笔法:它是戏剧性的,但比较阴暗而集中;它的感情强烈,但又有所抑制;它的情绪发作碎然,但没有达到那种心醉神迷的程度。(http://www.verycd.com/topics/80282/)
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C 小调, 作品68号)
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勃拉姆斯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号交响曲》被世人称为《第十号交响曲》。所谓“第十号”乃是指本曲续接于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响曲”之后,成为第十首著名交响曲之意。乐曲中充满了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有趣的是,勃拉姆斯故意在本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引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
本曲的作曲一共花了二十一年的时间(1855-1876),完成时,勃拉姆斯已经四十三岁。本交响曲的写作之所以耗时长久,并不是因为作曲者忙于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态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来就很严谨,在交响曲创作方面更是如此。他立志:要写便写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响曲”并驾齐驱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风范。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写出了这首能和贝多芬交响曲相提并论的,登峰造极、光芒万丈的巨作。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近似如歌的行板,快板,c小调,6/8拍子。序 奏以强音开始,表现出恐怖紧张的气氛。给人以悲剧序幕的感觉。其主题贯穿于整个乐章。而主部主题始终以一种胜利昂扬的姿态凌驾于乐队阴沉的背景之上。
第二乐章 持续的行板,E大调,3/4拍子,带有类似第一乐章的寂寥阴暗的悲剧色彩。但它并不流于感伤,反而给人以高雅、与众不同的 脱俗之感。
第三乐章 温雅而略快的快板,降A大调,2/4拍子。根据 贝多芬以来的传统,一般交响曲的第三乐章都是活泼的诙谐曲,而勃拉姆斯却不采用此种手法,并且避免袭用古老而传统的小步舞曲,自创新风格写成了典雅的乐曲。在本乐章中,可以深深体会到勃拉姆斯那淳朴心灵的寄托所在,然而旋律间同样荡漾着淡逸的寂寞感。
第四乐章 不快而灿烂的快板,C大调,4/4拍子。勃拉姆斯在最后的乐章中,终于唱出了胜利的凯歌。但它不像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英雄性"的终乐章那样,直率地表现出沸腾的欢呼,而是在欣喜之余,还沉湎于回顾与冥想之中。
( 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2020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