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喜剧作家博马舍(Pierre-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及其三部曲

File:Beaumarchais.jpg

博马舍(Pierre-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1732年1月24日1799年5月18日),出生于巴黎钟表匠家庭。13岁时就辍学在家,但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终于成为知识渊博,才气横溢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博马舍是法國莫里哀之后又一杰出的喜剧作家,他的优秀剧作起着从古典主义向近代戏剧过渡的桥梁作用。

费加罗三部曲》:

1772年完成了以费加罗为主人公的第一部戏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又名《防不胜防》);

1778年
完成了《费加罗的婚礼》(又名《狂欢的一日》),于1784年法兰西剧院首次公演,取得惊人成功。
1792年完成《费加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有罪的母亲》,思想性艺术性都不如前两部,反映了剧作家革命精神的衰退。



法国
剧作家。 1732年1月24日生于巴黎钟表匠的儿子。1753年完善了钟表的构造,获得国王钟表师的头衔。1756年与一寡妇结婚,以妻子领地“博马舍”作为自己的姓氏。他改善了竖琴,还曾结识了金融家巴利士-杜威奈,经营致富。1761年买下国王书记官一职,成为贵族。
  1767年上演了处女作《欧也妮》。1768年第二次结婚。1770年《两个朋友》问世,同年,博马舍被人指控篡改遗嘱,败诉后愤然写出《回忆录》(1773~1774),以犀利的笔触披露了法庭营私舞弊的黑幕。随后,博马舍到英国和德国等地执行刚登基的路易十六委托给他的秘密使命。在此期间,他写出了《塞维勒的理发师》(又名《防不胜防》),于1775年演出。1777年他创建剧作家协会,该会一直存在至今。
  约在1778年,开始构思《费加罗的婚姻》,1781年写成,却被路易十六斥为“可憎可恶,不准上演”。经过近4年的斗争,剧本才于1784年4月27日上演,轰动了整个巴黎。1787年上演了他写作多年的歌剧《达拉尔》,主人公是绝对君权的拥护者,1790年的修改稿改为君主立宪的拥护者,1795年则改成共和派。歌剧缺乏强烈的揭露意义。大革命前夕,1792年上演博马舍的最后一部剧本《有罪的母亲》。
  博马舍1792年被诬控为革命的敌人匿藏枪支。他在国外知悉财产被查封,只得蛰居汉堡,直至1796年才回到巴黎。1799年5月18日因中风去世。
  《欧也妮》是一出“流泪喜剧”,立意平庸,唯序言《论严肃戏剧》颇有价值,是文学史上一篇重要的戏剧文论。它提出创作“正剧”,主张表现普通人,内容取材于日常生活,用日常语言去描写社会现实。是对狄德罗提倡市民戏剧的理论的进一步阐发。
  《塞维勒的理发师》初为 5幕剧,观众反应冷淡,博马舍将喜剧压缩为4幕,终于获得成功。此剧描写阿勒玛维瓦伯爵和罗希娜相爱而冲破女方监护人巴多洛的防范,获得爱情结合的故事。剧中仆人费加罗的形象尤为生动,这是司卡潘等仆人形象的发展。他敢于指责贵族阶级同平民的不平等关系,富有顽强抗争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又沾染了营私逐利的思想。
  《费加罗的婚姻》是反对封建既存秩序的一篇檄文。博马舍通过费加罗,要求思想言论自由,反对社会不平等和封建特权等等,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阿勒玛维瓦伯爵在剧中成了封建势力的代表。聪明机智的费加罗与之论争,并发动群众起来斗争,终于击败了色厉内荏的伯爵,实现了自己的婚姻愿望。但作为第三等级代表的费加罗具有相当浓厚的资产阶级意识,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费加罗的婚姻》标志着博马舍的戏剧创作达到了顶峰。他的喜剧具有强烈的政治性,鲜明地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群众的革命情绪。同时,博马舍善于组织较为复杂的情节,逐层展开,导向高潮,脉络清楚,气势磅礴而又色彩斑斓。

  《有罪的母亲》是一出正剧,属于费加罗三部曲的第三部。博马舍把阿勒玛维瓦伯爵写成开明贵族,原谅了自己不贞的妻子。而费加罗也成为伯爵忠心耿耿的仆人。这部剧本失去了对封建贵族的批判精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