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YHK老师“简体诗词”的跟帖,提上来供讨论。

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前两天看到YHK老师的简体诗词论述,也想说两句,文辞不通或看法不客观处还请见谅。
首先谢谢YHK老师的专文论述,希望有多些这方面的讨论。老师所说的简体诗词,其实在文学城的诗坛里就有不少诗友在这方面做过探索,比如安静,海上云,梦江南等人,以前本人初学时也写过几首类似的,只因水平不高,大多没有保存下来。
自五四以来,中国诗词的传统格式被打破,衍生出现代诗歌的自由形式,在初期也产生不少象徐自摩,闻一多这样优秀的先行者。但近观三四十年来,总感觉现代诗已越来越走入歧途,特别是国内的诗歌界,或意象晦涩难懂,故作高深;或废话连篇,味同嚼蜡......实在病得不轻。这样下去,现代诗歌被边缘化是迟早的事。而倒是海外诗坛的业余诗人大多不受污染,本文学城诗坛的现代诗作者中就产生不少耐读耐品的好诗作。
那么说到传统的格律诗词,据我所知,还是有许多人喜欢的。毕竟汉语读音上本身自有的韵律,以及简约数字便可表现深远意境的魅力,再配合五言、七言、或长短句形式写成的诗句。无论是读、听、感觉、都不是松散形式写成的诗可以比的。
但问题在于,我们以前在学校读书时,从来没有人教我们这些平仄格律,诗词规范,以至于现在许多现代诗写得非常好的朋友都不敢尝试,或有些是不按平仄写的七言古诗却标题为“七绝”,从而也间接影响到传统诗词的发展。
前几天读到YHK老师论简体诗词,其实也说出我心里想说的话。有争议,有讨论才有发展进步,我们都在吸取好的东西,诗词歌赋本没有固定的形式,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唐诗宋词也是在一定得历史条件下慢慢形成的,到现在不能说已经过时,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是常开不败的花。但也不能“食古不化”,任何事物都要“师古而造化”
“简体诗词”这个名词我是最近才从YHK老师的文章里看到,但简体诗词应是一直都有不少人在尝试了,李叔同的《送别》应该也算经典的例子。很赞赏老师在这个方向的研究,这方面大家可以一起探索。希望在以后若干时期里也渐渐形成独特体裁,长成诗坛的又一朵奇葩。

另外两处想和老师商酌一下,今天见《红梅花语》一文,下列对诗友“小二嫂”点评六条,就是觉得第五条是否可免,这是考虑到对平仄没有研究的朋友见此要求会不会“望而生畏”。不应该推倒一道墙,又给修一圈篱笆呀。(一己之见,或者是我过虑了)。其次是“没下雨”同学跟帖两首,个人觉得都应该是符合简体诗词,没看出来哪里分别。能否下次给个详细说明?

个人观点,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指教。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