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几个年轻人一起成立中星微电子公司,立志造出“中国芯”。10年之间,从无到有,从研制出第一颗“中国芯”到占据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60%的市场份额,“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邓中翰和他的创业团队一起,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星光中
国芯工程’结束了我国信息产业无‘芯’的历史,改变了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上的地位和话语权。”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在最近一次报告会上评价说。
国家意志、国情与市场规律相结合
芯片又称集成电路,其设计和生产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长期以来,“空芯化”严重制约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非常希望能推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周光召院士找到了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的邓中翰。1999年,“星光中国芯工程”正式启动,邓中翰和他的创业团队成立中星微电子公司,负责承担这一工程。原信息产业部与财政部联合启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为中星微电子注资1000万元人民币,而创业团队则以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入股。对于国家风险投资成立企业的运作模式,邓中翰认为,这是“国家意志、国情与市场规律相结合”。
2001年3月,“星光中国芯工程”推出第一枚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码图像处理芯片“星光一号”,与市场上的主导者飞利浦的同类芯片相比,功耗不到1/3,有效运算速度提高约8倍,产品上市当年就销售100万枚。
找准市场的切入点,技术领先成市场领先
在硅谷创业的经历,让邓中翰和他的团队明白,芯片研制属于应用技术的范畴,必须经受市场的考验:“只有市场才能告诉我们问题是什么,而问题为我们确定了工作方向。”
“星光中国芯工程”项目启动伊始,创业团队就明确,该项目不仅是科学研究,而是要向生产力转化。基于前瞻性的理念和充分的市场调研,邓中翰和他的团队把市场切入点定位于数字多媒体领域。“当时,多媒体芯片市场刚刚起步,还没出现垄断,技术也在发展,这是我们的机会。”邓中翰说。
中星微抓住了机会,自工程实施以来,形成了广泛应用于“微机及宽带多媒体通信”和“手机及移动多媒体通信”的两大系列芯片产品,率先将“中国芯”大规模打入国际市场。2006年,“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累计销售量突破1亿枚,占据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60%以上的市场。
“找准了市场这个切入点,星光的技术领先便转化成了市场领先。”两院院士王选对中星微“先技术,后市场”的发展战略给出颇高评价。
自主知识产权是核心竞争力
中星微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了自主知识产权是核心竞争力的目标,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国家和企业能否拥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邓中翰这样解释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为了加强员工申请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中星微专门设立专利委员会和知识产权部等相关部门,负责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为调动工程师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中星微设立“专利奖励月”等激励机制。公司还于2007年成立中星微科学技术协会,设立“优秀发明人奖”。
“只要有好的想法报上来,都可以获得不同额度的奖励基金,如果被授予国家专利,还有几千元不等的奖励,”邓中翰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创新明星成为员工榜样,营造公司的创新氛围。”
10年之间,“星光中国芯工程”凭借着在多媒体芯片设计领域的技术创新,先后取得多媒体数据驱动并行计算技术、多核异构低功耗多媒体处理器架构技术等八大核心技术突破,申请了1500项国内外专利。截至目前,在海内外市场从未遭遇任何知识产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