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的人都知道,在大街上、马路上、公路上,在任何你出入的地方,都要时刻留意周围的各种交通工具和行人甚至畜生,车上配备了灯光信号和喇叭,马路上也充斥着各种交通标志。在行车的时候,要知道别人的动向和目的,还要让别人知道你的动向和目的。开车的时候,时时刻刻都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实际上是个高度精神紧张很累人的活。信息交换充分了,大家各得其所,就都安全了。如果产生误会了,或者没按照公认的规矩开车,或者不顾别人动向我行我素,或者没注意到别人的动向,甚至没看到别人,或者精神溜号应对晚了,就容易出交通事故。
所以要考驾照、要培训,目的就是让大家on the same page,都采用和遵守同一套信号系统,做到知此知彼。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驾照不能等同认可,就有交通规则不一致的原因在里面,尽管你知道如何开车,可你要不熟悉当地的交通规则,没法跟别人交流,就不敢上道开车。
工作单位也一样,跟大家交流好了,你的日子就好过,否则就难过。所谓处关系,就是一种交流。交流的方式太多,不仅限于文字、语言。很多出国的人都觉得自己的语言能力不行,所以总觉得自己communication skills有待改进,而没有意识到除了外语之外还有其他的沟通技巧,还有我们不熟知的异域文化,还有我们自身除外语以外的沟通能力。外语再好也好不过本地人,外语好也只是说你“回开车”,你还得了解“交通规则”。
比方说,如何在工作场合使用email?在国内大家一般不会写信告状吧?即便写了,也可能是匿名信,不大会真名实姓去告自己的顶头上司或者同事,而我们出国这些人有时候就觉得自己占理谁都不怕似的,动不动就写个email抱怨自己的老板和同事,或者总想把自己“摘”出去,遇事就想撇清自己。
还有,在国内我们都知道有一些心照不宣的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情,谁也不会写个东西然后给大家传看。可在国外,我们却写个email,发给一堆人去征求意见或者FYI。
在国内,如果你是上司,或者你会发现你的上司,在遇到某些不好回答的问题时,就不吭声了,或者顾左右而不言他。或者只用电话通通气,或者私下议论议论,谁也不会拿笔写下来落下个“字据”。在国外,我们有时就不管那一套,不管什么事,都写个email去请示去汇报去留下个“记录在案”!有多少次,你盼望老板能给你回个email而不见回音?有多少次老板可以电话答应你的请求,却就是不给你回email?为什么?
中国的很多头头儿不愿意上电视,怕被某些“娱乐场所”的人指认出来。外国的头头儿不愿意给你留下“呈堂供证”,给你留下“把柄”。很多时候,跟领导配合默契,也是对领导的一种支持,也是一种communication skill,你得跟领导“穿一条腿裤子”,要成为领导的“心腹”,而不是“心腹大患”。
送礼也是一种communication,是一种尊重、尊敬、臣服、投靠、效忠。沈阳下台市长穆绥新有次住院,有个别局长没来看他,穆就曾放言:他这个局长还想不想干了?其实,穆市长看重的不是礼品,而是效忠。当然礼品轻重和是否投其所好也很重要,但态度是最重要的。
所以女人喜欢一些小礼物,不在小礼物自身,而在乎送的人的心思。
沉默也是一种沟通方式。两个人生气了,不说话了,就是告诉对方我不高兴,你什么地方得罪我了。可能是一时误会,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沉默也可以是一种态度,相当于投弃权票。还有很多body languages,都在时时刻刻进行着交流。语言可以说谎,body却不会说谎。
甚至有的时候poor communication skills可以成为解雇人的理由。电影《Insider》里的男主人公本来是大烟草公司的副总,遭遇解雇时,公司给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这个。其实并不是他的语言方面有问题,而是与老板产生重大分歧。很多时候,poor communication skills都只是开人的借口,或者并不直接是你的语言问题,多在其他方面找找原因。
要改善communication skills,就要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交通规则”甚至“潜规则”。出国的人,甚至多想想这事要是发生在国内我们会如何处置,或者如果你是老板或者对方的话,你会如何处理?
人心都是相通的,就看你怎么沟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