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da are my friends.MS Linda is also an artist.
网瘾是不是一种瘾
作者:林达
来源:[url]www.infzm.com[/url]
美国第一家戒网所在上个月开张,位置差不多就是网络大佬微软的邻居。
来的人都自愿。一些青少年由父母领来,可是在进入计划之前,都必须经过一两天交谈,以确认自愿。计划45天的费用是1.4万美元,加上住宿等,总费用可能高达3万美元,这是一个普通技术员一年的收入。假如他们自己没有感受到生活受到无形威胁,假如他们自己有能力摆脱,他们绝不会来。
也有人争论,说为什么“书虫”、“影迷”就不被看作是有害的瘾,就没有说要戒除;网瘾说法可能只是主流社会偏见,“惧网”才是需要担心的疾病。听上去也很有道理。我看后,心里只冒出一句: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当然,在后面加个网上笑脸:)。
两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警惕网瘾的文章,我们乡村图书馆大妈,被微软奖励免费到华盛顿去开微软普及网络交流大会,口号就是,哪怕冷落乡村,普及网络,“一个都不能少”。同时看到,我朋友去妹妹家,发现两个小孩突然和父母中断亲情互动,分分钟扑在网上,原来其乐融融的家庭关系无以逆转。在香港遇到朋友,她原来工作压力再大,精神状态都好,一问,每天和女儿玩一会儿是最好的放松,女儿开朗活泼可爱。一段时间再遇到,母女二人都判若两人,孩子见人匆匆打个招呼就钻入房间进入网上世界。前不久朋友带孩子来访,9岁女孩几乎一眼都不望窗外,对树林花草大自然没有任何兴趣,她埋头在网上的儿童乐园种“摇钱花 ”。我看她玩,卡通设计得很好,商家显然用过心。记得是迪士尼公司收购的儿童社交网。更不要说,在中国网吧里,几乎百分百在飞速打游戏,没日没夜,黑白不分,顶替了他们原来的人生:学习,工作,和家人互动,和朋友郊游。当然最极端的还有辍学自杀。
这些问题没有答案,因为世界在短短十年经历了科技进步的加速度质变,人类来不及思索,可是千万不要自信得连“问题”都要否定掉。在下面,我只想列出一点点思考方向:
1.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类对“进步”带来的后果,总是乐观在前,对可能的悲剧反应慢一拍。例如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而人最不了解的,就是人本身——人的精神状态、自控能力。而这是家庭、社会的基础。
2.因此,人对仙丹和毒药的判别能力,比自己以为的能力要差。个别自控能力很强的人有福了,但千万不要以为大多数人(尤其是孩子)也和你一样。你是幸运的例外,却不是合适的思考参照基准点。
3.网络和许多东西一样,与人同构:天使和魔鬼集于一身。它可能最大限度地开拓人的视野,也可能最大限度地封闭、异化人。照我朋友的说法,人类已经被自己的技术F了。
4.成人就先自己去弄明白吧,希望关注网络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前不久,美国上市了新一代电脑小本本,粉红外壳的叫“小公主”,还有银白的“小王子”,价格便宜,里面附带的软件针对幼儿园孩子。千万别以为商家对你家的孩子视如己出。
5.想起张海迪,她曾提出一个提案,说是要关网吧。自然,立即被一顿板砖拍死。后来看到她和朋友通信,才知道她没有反言论自由的意思,只是看到无数黑乎乎网吧里打游戏的年轻人,知道里面有陷阱,找不到上策中策,方出此下策。这就引出下面可能的思考,我们的许多问题和政治议题相连。但是这些对象本身可能是复杂的,它有本身跟政治无关的那一部分。我们是否有能力不胡子眉毛一把抓,分别处理?就像“惧网”是胡子,网瘾是眉毛。
最后想说,为什么书虫影迷不被看作要戒的“瘾”,我想是因为网络太强大太迷人。它摸清了人的一切优点和弱点,人人都在它魅力面前缴械投降,只是投降彻底不彻底的问题。就像烟瘾是一回事,毒瘾是另一回事;扔炸弹杀三个人是犯罪,杀三十个是恐怖袭击,杀三千个是恐怖战争,奥巴马宣布现在不用“战争”这个词,可它还是恐怖战争。
(作者为旅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