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华战略需求看美国台海政策的趋势


中评社香港1月15日电/中评社评论员余永胜在《中国评论》月刊二零一零年一月号发表专文《从对华战略需求看美国台海政策的趋势》。作者认为:“只要中国崛起的宏观态势不改变,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需求就会有增无减,台海政策也就将朝有利于中国大陆的方向位移。奥巴马访华期间,在台海问题上表现出的积极姿态,实际上是这一背景下的必然结果。事实上,不惟台海问题,在人权、人民币汇率等所有重要涉华问题上,美国新政府都在放软身段。此次访华回国后,美国媒体纷纷批评奥巴马在中国面前挺不直腰杆,对中国让步太多,也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文章内容如下:

  奥巴马访华掀波澜

  近来,美国的台海政策成为华人世界热议的话题。这主要缘于奥巴马访华时,在涉台问题上的“异常”表现,一是在胡奥会、上海青年对话会以及中美联合声明中,美方都重申“奉行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却只字未提《与台湾关系法》;二是美国声明“尊重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并“欢迎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期待两岸加强经济、政治及其他领域的对话与互动。”以这样积极的态度对待两岸互动,这在过去是没有的。

  这样的变化,当然引起了台湾的紧张与不安。美国也心知肚明。奥巴马回国后,即派遣美国在台协会主席薄瑞光前往台湾予以安抚,演出了一场被台媒称为“摸头外交”的好戏。薄瑞光给台湾的说法是,美国所说的“尊重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主要是指在西藏、新疆问题上,并不包括台湾问题;薄瑞光还表示,美国将继续对台售武,并在近期有说法。
这样的话似乎与奥巴马的调子不吻合,结果又引起了新的议论。其实,薄瑞光此言只是道出了美国台海政策的另一面。多年来,美国的台海政策一直在“满足大陆”与“补偿台湾”之间搞平衡。如果说奥巴马访华为了推动中美关系,因而侧重于前一方面的话,那么访华后派人到台湾说明情况,则体现了后一方面。美国的台海政策就是在这两方面之间来回游移,一会儿往前挪,一会儿向后转。不过,具体向哪个方向位移,却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制于深层因素的。搞清现象背后的支配因素,对于把握美国台海政策的现状及趋势,无疑非常关键。

  两岸在美国利益天平上不对等

  毫无疑问,美国制定台海政策的出发和归宿点都是国家利益。在台海政策上,美国的国家利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台湾对美国来说的直接利益,二是中美关系对美国来说的战略利益。就前者而言,台湾被美国视为太平洋上的“不沉的航空母舰”,与台湾保持良好关系,对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非常重要;此外,台湾还被美国用作牵制中国的一颗棋子,美国很清楚,只要台湾问题不解决,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及战略资源,就将源源不断地投入其中;另外,美国还可以从对台军售中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

  就后者而言,自上世纪70年代中美互设联络处起,两国关系对美国来说就具有支柱性的战略意义。到了今天,这种“支柱性的战略意义”已经不限于当初的安全领域,而是延伸到每一个重要领域。可以说,中美关系对美国来说的重要价值,怎么形容都不过分。别的不说,单是中国减持美国国债或美元外储,美国经济就承受不起,更不要说中国大量抛售二者了。其他如气候、反恐、防核扩散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哪一个离开了中国都难以解决。正因为如此,奥巴马上台后多次强调“中美关系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

  显然,在美国的利益天平上,两岸呈绝对的此重彼轻之势。由此导致美国制定台海政策时,选择的平衡点倾向于大陆。当初“出卖”台湾与中国大陆建交,如今只维持与台湾的非官方关系,就是有力证明。
政策摇摆取决于战略需求变化

  不过,说美国台海政策的平衡点倾向中国大陆,只是就宏观层面而言的。就微观层面而言,这个平衡点还是会有一定的游移摆动的。由于各任总统的政治理念不同,特别是不同时期中美间的相互战略需求差异很大,导致美国处理台海问题时,在大陆与台湾之间的侧重程度也有相当差异。而相关法律和文件的模糊性,又为总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可能。

  美国在处理中美关系与台海事务时,主要依据两类文件,一是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二是《与台湾关系法》。多年来,美国官员只要一提两岸事务,必然同时重申这两方面文件。问题是,上述文件和法律只是规定了基本原则,对于处理问题时的分寸把握,还是预留下了相当大的空间。比如,《与台湾关系法》对台湾受到武力攻击时,美国是否出手协防未给予明确规定,只说“总统和国会应依照宪法程式,决定美国应付任何这类危险的适当行动”。但什么是“适当行动”,那就是各届政府自由发挥的空间了。

  从历史上看,除了小布什之外,历任总统都对此持模糊态度。但2001年4月小布什上任不久就明确表态,如若中国武力实施统一,美国将“用一切手段保卫台湾”。小布什之所以这么莽撞,固然与其粗鲁霸道的政治作风有关,但最根本原因还在于,“9.11”事件前的美国综合国力达到了颠峰状态,中美间的相互战略需求明显失衡,彼少我多。结果,小布什政府台海政策的平衡点,明显向台湾一方位移。实际上,小布什的台海政策也是置于其对华政策的整体框架下的,在中美关系由克林顿时期的“战略伙伴关系”改为“战略竞争关系”的背景下,小布什的台海政策不可能朝有利于中国大陆的方向摆动。

  不过,小布什第二任期就有明显改变,再也没提“防卫台湾”的话,转而采取模糊态度。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美国经历了“9.11”事件及两场反恐战争后,元气大伤,中美间的相互战略需求有了明显变化,彼增我减。

  因之,虽然美国的台海政策总是在大陆与台湾之间寻找平衡点,但由于美国对华战略需求在不同时期各不相同,不同政府的平衡点选择还是有明显差异的。
 台海政策平衡点向中国大陆位移

  如果以此来看的话,奥巴马及以后美国政府的台海政策走向,是非常容易预测的。可以肯定地说,只要中国崛起的宏观态势不改变,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需求就会有增无减,台海政策也就将朝有利于中国大陆的方向位移。奥巴马访华期间,在台海问题上表现出的积极姿态,实际上是这一背景下的必然结果。事实上,不惟台海问题,在人权、人民币汇率等所有重要涉华问题上,美国新政府都在放软身段。此次访华回国后,美国媒体纷纷批评奥巴马在中国面前挺不直腰杆,对中国让步太多,也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奥巴马又如何不想硬起来,但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在事事有求于中国的背景下,谁当总统都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对中国颐指气使。这一点,从国务卿希拉里的态度转变中也可以得到旁证。2005年,希拉里以第一夫人的身份来华出席世界妇女大会时,激烈地抨击中国的人权记录。如今四年过去了,这位“人权卫士”2009年2月又以国务卿的身份再度来华。然而,彼时的“人权情结”却一去不复返,希拉里这次来华对人权问题一语带过,淡化到不能再淡的地步。其中的原因正如希拉里自己所说,“人权无法改变现如今的全球经济危机、环境危机以及安全危机。”显然,在对华政策上,国家利益才是美国的首要考量点。

  在此情况下,美国台海政策的发展趋势,有几点是很明确的,一是其在大陆与台湾之间设置的平衡点,正朝着大陆这边位移;二是这一动向源于中美相互战略需求的此消彼长;三是在这种相互战略需求出现颠覆性变化之前,美国的台海政策仍将延续过去的基本原则和框架,不会做根本性调整。
对台售武仍将困扰中美关系

  可以预测,鉴于中美实力的此长彼消,今后美国在涉台问题上将尽量避免刺激中国。政治上,诸如台湾领导人访美、台湾加入国际组织之类的问题,美国将会进一步降低姿态;军事上,由于两岸的良好互动,更由于中国军事现代水准的提高,美国卷入台海冲突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虽然这一问题仍将潜伏于两国关系的深处,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不会成为紧迫问题。

  剩下来的就是对台售武了。鉴于《与台湾关系法》以及国会、民意、军工集团的交互作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国对台售武并不会完全终止。这个问题仍将成为困扰中美关系的最突出问题。不过,即便是这个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冲击力度也将减弱。

  奥巴马上台后,在对台军售问题上采取了克制态度。因为经济危机需要中国帮助,同时也需要为访华制造友好气氛,奥巴马政府一再延迟对台售武。在历任美国总统中,上任近一年还未宣布对台军售的,奥巴马是第一个。当然,双方心照不宣的是,对台军售并不会就此告终。就在12月9日,多家西方权威媒体报导说,美国即将批准一项新的对台军售案,包括柴电潜艇的设计工作和“黑鹰”直升机等。虽然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不愿对此评论,但一般认为,美国售台武器“只是时间问题”。

  与此同时,舆论也注意到,美国此次售武有两个特点,一是没有台湾最想要的F—16系列战机,二是拟售武器均为防御性的。显然,这份售武清单是折中调和的产物。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12月10日表明了中方“坚决反对”的态度。但一般认为,鉴于此次售武的规模和性能,中国将不会做出过激反应,此事给中美关系造成的冲击有限。可以预见,今后美国的对台售武还将沿用此模式。

  不过,对于中国大陆来说,台湾拥有防御性武器与进攻性武器的区别并不大,因为即便是最激进的“台独”分子,也不敢以率先进攻大陆的方式实现“台独”。大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来自台湾的军事威胁,而是“台独”分子的“以武保独”。在此情况下,“防御性武器”对于两岸统一造成的后果,与进攻性武器并无本质区别。有鉴于此,中国对美国售台武器仍要保持足够的压力。
台湾问题“边缘化”有积极意义

  多年来,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中的最核心议题。白宫官员曾私下表达不解与不满,认为中美高层只要一接触,中方必然会先提台湾问题。显然,这是未能充分理解台湾问题重要性和敏感性的表现。不过,从近来的情况看,台湾问题在中美元首会谈中的比重已明显下降。这一点,在布什执政后期就已经有所体现,此次奥巴马访华时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当然不意味着台湾问题的重要性有所下降,而是美国已不敢轻易踩踏中方的“红线”,双方在此问题上形成了一定的默契,由此出现中美元首会谈“冷落”台湾话题的现象。当然,这是个具有积极意义的现象。

  这次奥巴马访华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似乎透露出奥巴马在台湾问题上的个人态度。在上海与中国青年的对话会上,回答关于美国对两岸关系的态度时,奥巴马的英文表述是这样的:“we will continue to see great improvement between Taiwan and the rest of……”,从上下文来看,后面接着的显然应是“China”或“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即“我们将继续看到台湾和中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地区关系的改善。”但如此一来,就等于认为台湾是中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这与美国官方的正式口径是不一致的,所以又立即改口说,“愿意看到台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的改善。”这个插曲似乎表明,在潜意识,奥巴马已经将台湾看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了。这是奥巴马总统个人理念的原因,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那就只有看今后美国台海政策的发展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