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张枣--我曾经的朋友》
--回忆我与当代著名诗人张枣在德国的一段往事
偶然在网上看到,中国第三代代表诗人张枣辞世,蓦然一惊,难道是二十三年前在德国与我同住一学生宿舍的张枣?立即上Google查找,果然是他,那个面容清矍、经常带着微笑的张枣。
网载张枣生平:生于1962年,湖南长沙人,当代著名诗人,是中国先锋诗歌的代表人之一。于湖南师范大学英语系本科毕业,考入四川外语学院念硕士。1986年出国,常年旅居德国,曾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文哲博士,后在图宾根大学任教,归国后曾任教于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国内出版的诗集有《春秋来信》,代表作包括《镜中》、《边缘》等。张枣的诗是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完美结合,他从诗歌的抒情源头上继承了“风、骚”传统,并将这一传统完美地展现在当代的语境中。 2010年3月8日凌晨,因肺癌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医院去世,享年48岁。
1987年,我正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攻读博士。一日中午,在学校餐厅偶遇一位中国留学生,我与他打招呼:“你从哪儿来?”“长沙。”“啊?我也是。”“我们是同乡?”“是的。”就这样我认识了张枣。那时他在学校的语言中心学德语,和我一样都住在紧邻校园的Hubland学生宿舍。他当时是续租一个台湾女生的房间,那台湾女生转学去了外地。此后我们便经常来往,一起散步、聊天和打球。
留学生中午一般在学校餐厅吃饭,晚餐则需自己对付。张枣不大会做饭,他说他最会做的就是蛋炒饭。他招待我的也就是蛋炒饭,不过他的葱花鸡蛋炒饭确实不错,很香,咸淡合宜。我当时已跟几位年长些的留学生朋友学会几道拿手菜,因此经常实践并邀请张枣品尝,他也乐于鉴赏,吃得非常惬意。
维尔茨堡大学校园是在一片高地上,附近有大片的葡萄园和农田,万绿丛中点缀有三两小别墅和工具房舍。我和张枣经常顺着坡上小道散步,看着旖旎的田园风光,张枣几次感慨,真想在绿野里有自己的一幢小木屋,自己耕作,宁静、散漫,终老一生。
张枣的感情生活很浪漫,但并不赞同情爱泛滥。一段时间里,张枣情绪极其低落。原因有一些,德国妻子要跟他离婚亦是原因之一。他整晚不能入睡,疯狂地抽烟。他跟我说“很想自杀”。我很忧虑他的颓废状态,于是每天下班后去陪他聊天,打乒乓球。他的乒乓球打得不错,像是受过训练,我也曾经在中学时培训过,因此“棋逢对手”,每次都会酣战到大汗淋漓。几周以后他心境逐渐好转,走出了低谷,我为此非常欣慰。后来我们离别时他还送我一个“红双喜”乒乓球拍,我很珍惜,保存至今。
张枣从未提及他已是小有名气的诗人,也许因为不期望他的晦涩难读的诗作能被常人理解,也许因为他当时的失意,也许因为谦卑。并且,也许因为我与他的诚挚交往,也许因为他将我视为与他的诗坛及社交圈毫无关联之局外人,他陆续坦诚地向我披露他的一些故事、隐私乃至风流趣事。
几个月后我搬到学校的一幢公寓楼,我们的来往便少了。再后来他去了特利尔,马克思的故乡,德国西部的一座小城。我一次驾车去那边旅游,曾给他打电话,可惜未通。
和张枣的交往时间不长,可没有想到我会是他一段鲜为人知的生命历程的见证者。他的生命短暂,可是才华所铸就的诗篇却长驻人间。
我怀念张枣,并非因其是一位著名诗人,而是缘于我们坦诚相待、相互关照的一段患难情谊。
谨作七律一首以表怀念:
《七律-怀念故友张枣》
维城旧谊廿年前,岂料故人竟逝仙。
坎坷漂泊多励志,古今中外苦钻研。
风骚传统今重现,镜中边缘堪领衔。
春秋来信情万古,不俗诗墨馈人间。
附张枣照片:(北岛等人悼念文字见另篇)
张枣1986年刚抵德国不久,四或五个月之后。 柏桦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