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都是乡下人

永远都是乡下人


我这辈子在国人眼里大约永远都摆脱不了“乡下人”这个标签了。

在上海读书时,有天周末和室友在南京路的一家店里逛,恰好这家店刚装了滚动扶梯。人群熙攘中和女友上了扶梯,快到顶时,我一步跨过去了,女友却趔趔趄趄不知如何是好,眼瞅着就有要摔的迹象。我赶忙过去扶了她一把,情急中动作猛了些,稍稍碰了一下我身边的一个上海男人。这个上海男人立在人群中站住,大声地冲我俩说:“香雾您(上海话讲乡下人)!”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至今记得他当时在拥挤的人群中高高在上向下蔑视的眼神和做为上海人的优越感。其实,要说那个滚动扶梯在当时的上海也算新鲜,对北京人来说,靠全国人民的支援是老早在北京火车站就有的。但是,有这些,经历过就值得这样看轻他人吗?年青的我没有反驳,在众目睽睽下涨红了一张脸。

回国度假,在北京的商场逛。看中一套丝的裙装,去问在场的服务员这衣服要干洗吗?穿着时髦的服务员瞥了我一眼不是很客气地说:“手洗就可以!”我看那套衣服质量很好,不放心可以手洗,就又多问了一句。这下可好,服务员劈头盖脸的话就下来了:“告诉你手洗可以就是可以,不是省了你干洗的钱!”那神态一副瞧你也干洗不起的架势。买了衣服,回家告诉妈妈。妈妈一笑,说:“现在商场的服务员都是看人的,就你这穿着短裤、T恤,还趿拉着一双拖鞋的人,谁会瞧得上你。”我低头看看自己那身打扮,确实和乡下进城的民工差别不大。

10年前,出国后带儿子第一次回上海,家里的亲戚朋友是逢我上街就陪着,说我这不讲上海话的人多半会让人宰。想去我一直喜欢的“王开”照相馆给儿子照张像,叔叔、阿姨都跟了去。一进去,先说我们是从美国回来的。那一刻,在自己祖国的店里,真是五味翻陈。我没有说话,一说话,可能又是一句“香雾您”伺候。

去巴黎旅行,在地铁站遇到一个从加拿大来的中国人要我们帮忙买地铁票,赶紧把我们早来几天摸索的经验告诉他,很高兴在异乡见到说中文的同胞。还没高兴几秒钟,这位才到巴黎几小时就一直抱怨巴黎吃的不好、住的不好的老兄想起问我们从美国哪里来。我们还没答,他自己先说了:“加州吧?”我们说不是,告诉他我们住的州。马上就看到他眼里非常失望不屑的眼色,仿佛我们住的这个州让他也掉了份儿。然后,他马上又问:“那儿有什么呢?你们在那个州干什么?”然后,马上又半问半自答地说:“是种地吧?”那会儿,我真想周围有个镜子赶紧照照自己脑门上是不是大书“乡•下•人”三个大字儿。

过了年青气盛的时光,在各个文化中游历,从心里早已不在乎这个“乡下人”的标签了。我健康、我快乐,这就够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