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耐劳、培养勤奋 书摘6

个人随感,评论,笔记,回忆,思绪,点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让孩子自己去打拼》书摘
    温室中的花朵不能经历风雨,遑论成功?
    少年艰苦能生出恒心和忍耐;
    中青年遇到困难能抵抗;
    否则,中老年遇到挫折易生绝望。

    我们某个人的经历有可能迄今为止是一帆风顺的,可是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他的一生总是风和日丽,波澜不惊。
    人的一生难免有波折坎坷,生活不仅是灿烂的,同时也是很辛苦的;工作也一样。温室中培育的花朵,如何能经风历雨?所以父母必须从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怕苦恶劳是人的本性,吃苦耐劳的培养犹如逆水行舟。加上父母爱子的本能和如今较好的生活条件,多数父母都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反过来,好言好语、好吃好喝、好穿好戴是父母们对待孩子的“主旋律”。我自己经历过一段相对现在而言比较艰苦的时光,我当然反思过去,但是我也思考从吃苦中得到的益处。我和同时代的朋友们在一起谈论过去的时候,有朋友说:我决不会让我的孩子再受我们曾经受过的苦!惜子之心可见。
    但我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正好相反,我认为必须要给孩子找“苦”吃。我的观点是:孩子在自己跟前,我可以不让他(她)吃苦;可是我不能保证孩子将来不会遇到风浪。孩子将来遇到风浪,以我力衰的臂膀如何还能庇护他(她)?如果他(她)自己吃过苦,受过管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他(她)就会有能力对付困难。所以,我不愁孩子在我身边吃点儿事实上微不足道的“苦”,我忧的是将来孩子不在我身边时没有对付困难的意志。孩子没有吃苦的经历,就会把生活理想化。就像吃完西瓜后马上吃水蜜桃,水蜜桃就显得不甜,不好吃。孩子在蜜罐里长大,将来在某些很正常的环境下生活都很可能感到“受不了”。试想,那时候孩子将如何面对?父母去照顾行吗?父母能照顾他(她)一辈子吗?就算父母的余荫能照顾他(她)一辈子,那么孩子的孩子呢?因此,无论对孩子将来的工作还是生活,具备吃苦耐劳的基本素质将使孩子受益终生。把孩子保护在怀中,表面上是爱孩子但其实是害孩子。如果孩子小时候的哭让父母心疼,那么孩子长大以后的哭将让父母更心疼,但却无能为力。所以父母们在授孩子予“鱼”的同时也要授他们予“渔”。这个“渔”不仅包括本领和手段,同时也包括“毅志”。吃苦和困难的环境对于培养“毅志”是有益的。
    中国有句古话说:家无三代富。就是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败家的意思。创业艰苦、守业辛苦、不吃苦败家已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不过“例外”却可以出现在传统和教育好的家庭。有不少晋商家族,其兴旺发达可至10代人以上。原因何在?严格而良好的、注重长远的家庭教育是制胜法宝。以色列人有来自《圣经》中的智慧,他们是这样对待“吃苦”的:由于以色列人当年由上帝经摩西的带领出了埃及,为避免后人有可能忘记上帝的恩惠,上帝就让他们过7日的“驻棚节” (见《圣经》 利未记23:33),用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话说就是要警钟长鸣,借由“驻棚”来回忆祖先的苦以及上帝拯救的恩惠。

    年轻时吃苦的经历能使人产生毅力和忍耐。反之,幼年养尊处优,成人后一旦遇到挫折或困境将很可能使其产生绝望。
    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和父母住在不同的城市,周末我们要回榆次去看父母。一般我们先坐市内公交车,然后在火车站转长途汽车去榆次。为了锻炼洁良,我经常不乘市内公交车,带她一起步行好几公里到火车站去乘长途汽车。夏天走过,冬天走过,刮风下雪的时候也走过,无论她有无怨言。
    我们还经常让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那些小活儿在我们看来再平常不过,然而对当今普遍受到宠爱的一代来说就算是“受苦”了。干家务活不仅让孩子吃了一点儿“苦”,而且还让孩子懂得了她在家里不仅仅只是享受和被照顾,而且必须承担他(她)所应尽的义务。
    比如说,对四五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可以让孩子饭前为每个人往桌上摆放餐具;让孩子剥蛋皮、剥葱蒜等。之后可以逐渐增加孩子做家务的数和(或)量,比如倒垃圾、浇花;出门时可以让孩子把自己的包背上;父母送孩子学习音乐、绘画时,乐器和画板都可以让孩子自己背;上街购物,要让孩子帮父母拿东西;有的活儿可以固定给孩子,比如清理地板、整理床铺等;对十几岁的孩子,父母可以让孩子为客人和父母沏茶;等等。
    我家老二会在我们回家的路上在车上睡着。到家后,我会把孩子抱回家放在床上让她继续睡。在孩子四五岁的一天,我们发现了问题:因为她不想自己走路,就在快到家前假装睡着了,我们事前当然不知道她在假装睡觉。在我抱着她进家时,妻子努努嘴让我看孩子。我低头一看:老二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果不其然,当我把她放到床上后,没有一分钟她就“醒”了。就是从车上到家里那么几步路,她都会开始耍诡计,偷懒不愿自己走路了。我弟弟的儿子也有类似的故事:有一次他晚上写作业“辛苦”地趴在写字台前睡着了。他妈妈心疼地想:“今天就别洗了,我给他擦擦脸上床睡吧。”结果这一次不打紧,以后儿子经常偷懒装睡,让妈妈擦脸躲避洗漱。也是偶然让我弟弟看到了他的笑容而漏了馅儿。所以,对孩子不仅要严格,有时还需要用心机。
    有一次,不知洁良是真的忘了还是有意逃避,反正是当我临睡前发现她那天没有洗碗。虽然她已经熟睡,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把她叫醒,让她去把该完成而没有完成的家务做完。现在我依然记得当时的情景:看着睡眼惺忪爬起来的孩子,妻子有点儿不忍心,拉着我的衣服悄悄说:“算了算了,今天就我洗吧。”我没有同意,坚持了我的决定,让洁良把碗洗了。这并不是说我就完全不近人情,当孩子身体不适或者学校的事情的确太多等特殊情况,父母当然是要通融的。
    不少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与其婆婆妈妈地让孩子干点儿活还要看孩子撅嘴找不痛快,不如自己干,不就是举手之劳嘛。是啊,这个方法是痛快,不过将来可别抱怨孩子“懒”。所以,依然如我前面所言,父母宜及早、坚定地让孩子干点儿活。请记住:父母让孩子干点儿家务活,其主要目的不仅是“干活”本身;因为人人都知道,那点儿活对父母而言只是微不足道的。让孩子干活的目的是在培养孩子的“勤奋”。人们常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因为孩子亲自品尝了当年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因此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让孩子干点儿家务也能同时让孩子体会父母的劳动,让孩子学会付出,这也是让孩子分担家务的另一个好处。
    干家务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它能使孩子锻炼得心灵手巧。“心灵手巧”不仅对将来孩子离家在外的独立生活和他们自己的家庭有帮助,同时对孩子将来工作后做项目、搞科研、组织管理都有裨益。在家做事的孩子,离开父母后办事多比较麻利。在家由父母宠着的孩子,离开父母后多显得较不利索、较不精干。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