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豁牙老】伯辽兹和浪漫主义音乐 (下)
上集提到,浪漫主义的特征就是:情感丰富,嬉笑怒骂,近于言表,丰富多彩。一般来说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和音乐受普通菜鸟音乐爱好者的欢迎。
现在明白艺术家为啥都是蓬头垢面的了吧。伯辽兹和2百年他的传人。
1802年,嘉庆七年,Hector Berlioz出生在法国中南部靠近里昂的一个小村庄。他爸爸老伯是个医生,赤脚医生。在当地小有名气。家里不是大富,不是那种能在波尔多买个酒庄的富人。但是也不穷。算中康吧。有几亩地。因此,小伯辽兹诞生的时候,他老爸给他起个名字叫Hector,意思是一亩地(Hectare)。就跟张大夫的儿子叫“张一亩”一个意思。
这不是农民的儿子,啥是?
伯辽兹家还跟中国源远流长。他老爸当时努力引进外国先进医疗技术,成为法国第一个使用中国针灸的医生。
小伯在这种家庭长大。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很多课外活动,琴棋书画啥的。但有一点特逗,他不会弹钢琴。也不是一点儿都不会。就是跟我差不多啦。估计他从小比较任性,浪漫主义者的特征!啥黑管长笛吉它都会,就是不学钢琴。气死钢琴老师。以至于后来他碰到大才子门德尔松,被小门奚落挤兑不会弹钢琴。这是后话。
等他长大以后,该上大学了。那时候中国的月亮比法国的圆。老伯比较崇尚老中的思维,命令他儿子小伯一定要学医。如果不学医,赶出家门,断绝经济来往。小伯没办法,中学毕业就考上了巴黎医学院。上了二年,开始学习人体解刨课。小伯,浪漫主义者,经常心不在焉的。学习做阑尾炎手术,他没找到阑尾,把边上一个比较大,比较命根子的部位给切割掉了。
咣当!这下麻烦了!
哈哈。嘴里的火车跑出来了。实际上他是被解刨室里面那支离破碎,血肉模糊的尸体给吓出来的。呕吐了好几天。发誓再也不学医了。反正他本来对学医就不感兴趣。喜爱课外业余活动的音乐。于是他跟老爸摊牌,要求转学去巴黎音乐学院(Paris Conservatoire)。老伯,跟莫扎特爸爸那样,极力劝阻了一年,最后终于同意,学音乐OK啦。可是伯辽兹的妈妈是个儿硬性女郎。学音乐?放G屁。放着荣华富贵的阳光大道你不走,偏走歪门邪道?伯妈妈是个儿推妈!推妈发话,如果不学医,家里就一分钱都不给你,不认你这个儿子!
她真的说到做到。伯辽兹从不愁吃不愁穿的中康生活一落千丈到贫困潦倒的音乐家。浪漫主义者的又一特征!
伯辽兹和他指挥的乐团
他不顾爹妈反对,考进了巴黎音乐学院。考试那天还出了一档子事。大家都去室内体育馆锻炼过吧?进去有二条路。一条走男更衣室,一条路通过女更衣室。伯辽兹去考试的考场也有这么二个门。
咱们小伯,浪漫主义,不拘一格,见着一个门,绿色的,推开就走了进去。刚进去,哇,春光明媚。可眼福还没有饱到呢,耳边就充满了意大利语的咆哮。那时候的欧洲,贵族,文化人都必须会说法语,就跟现在上海小学生都会说英文一样。音乐教育呢,流行用意大利语。冲他大叫的是巴黎音乐学院院长,意大利人,叫Luigi Cherubini。
Cherubini怒吼着把他赶出来。可是为啥切院长他自己却躲在女更衣室里呢?伯辽兹不明白。他这一辈子遇上了很多像切院长这种“爱管闲事”,老管着他,对他评头论足,说三道四的人。充满反叛的伯辽兹因此非常厌烦自己同胞法国人。他写了很多作品,啥莎士比亚的,歌德的浮士德(Faust),哈罗尔德在意大利(Harold in Italy)等等,都是跟法国无关的。
浪漫主义者经常失意。当年有一个相当于朗郎这样的大虾叫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伯辽兹特崇拜。专门写了一首小提琴协奏曲给帕格尼尼。写好了立马给帕大虾寄去。没过几天,帕格尼尼把这乐谱给退回来了,并写了评语说“你这是什么烂玩艺儿?小提琴演奏的部分这么少?你让我站在台上当花瓶,当摆设,当电线杆子吗?”也难怪,朗朗这样“演技”出众的换到帕格尼尼的那时代,属于呆板榆木的。伯辽兹特失意,咋自己欣赏的东西,别人都不喜欢呢?
7 ~ 谁让他是浪漫主义者呢。
大虾帕格尼尼接见伯辽兹。既想荣华富贵又怕人瞧不起,典型的浪漫主义知识分子。
伯辽兹就把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改名换姓叫《哈罗德在意大利》,为中提琴和乐队的交响曲。伯同学这也太不守规矩了!居然是中提琴,还是交响曲。难怪银家帕格尼尼不高兴呢。
反叛,不守规矩,这就是浪漫主义!
小伯不光作曲经常失意,老挨批评,而且情场上也老失意。比如说,他连续努力参赛了四年,终于赢得了一个大奖,叫《罗马奖》(Prix de Rome),相当于现在国内谁谁赢得奥林匹克数理化金牌并得到出国深造,哈佛耶鲁MIT普林斯顿斯坦福牛津剑桥等一百多所名校录取全额奖学金的这么一个奖。很牛B的说。钢琴美女莫克(Camille Moke)无比崇拜大才子,大奖得主,小伯辽兹。立马以身相许。郎才女貌。
可惜好事不长。没过多久,莫美女发觉伯才子咋这么穷呢?咋总是靠着那么点奖学金过日子。经过一分钟的长考,莫美女毅然决然放弃伯辽兹,嫁给了当时的一位制造钢琴的百万富翁。
美女看不上浪漫主义者。为啥?谁能给讲讲?看看咱们的贝多芬,伯辽兹,勃拉姆斯,柴可夫司机。多惨啊。
被抛弃的伯辽兹从此没心思学习。前面说他喜欢英国的莎士比亚(容易被忽悠,浪漫主义者的又一个特征),没事儿老去剧院看莎老头的戏。得,一下子迷上了《哈姆雷特》里的女主角,叫Harriet Smithson。天天看戏,天天写情书。非常罗曼蒂克。咱们刚才讲了,果树定律:你越罗曼蒂克,美女越看不上你。史美女也不例外。经常严厉训斥小伯“别老跟着我!走开!讨厌!”啥啥的。
小伯从此寝食不安,精神恍惚,神神道道,开始吸毒,并成为靠毒品(鸦片)产生的幻觉写出不朽音乐之作的第一人。
这首作品就是大名鼎鼎的《幻想交响曲》(Symphonie Fantastique)。伯辽兹本人和这首交响曲都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这首交响曲有着浪漫主义音乐的很多特征。前面说的,标题音乐。音乐里面大号小号各种吹打乐器多如牛毛。不光标题,伯辽兹还详细注解每一个乐章都是什么故事情景。就跟个叙事曲一样,是programmatic music。讲述一个音乐才子,被爱情无情的抛弃,到处流荡,痛不欲生的“幻觉“。它有五个乐章(比古典规定的多一个)。乐曲有一个主题,小伯管她叫“The Idee Fixe”(The Fixed Idea),就是抛弃他的那些美女们。这个主题贯穿整个交响曲,穿着各种不同马甲,出现在各个乐章,而且一会儿快,一会儿慢,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悲泣,一会儿激昂的。
俺写这些枯燥的音乐东西,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这里了。如果你看到这了,咱们一起来听听这首鸦片作家的浪漫名曲。俺挑了一个短的,第四乐章,四分多钟,题名是“刑场进行曲”(March of the Scaffold)。想象一下,五花大绑,背上插个牌子,从午门出来,奔赴菜市口刑场的路上,鼓乐手吹吹打打,您这即将被斩首的音乐家,当时是啥心情?听听吧。
日本NHK交响乐团,沙尔斯•杜托瓦(Charles Dutoit)指挥。日本人翻译成“断头台进行曲”。听的时候,想想它跟古典主义莫扎特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为啥浪漫主义的同学都混得那么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