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想做尼姑 zt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一直对佛门抱有幻想。有过一些设想和憧憬,甚至在精神迷途的时候,会有冲动,想一走了之,走入这个精神圣地。我想过,真的铁了心去做这个事情,父母、亲友谁都肯定是拦不住的。我打听过关于佛学院的事情,比如作息,规矩,以及要不要学费,学费贵不贵这些具体事宜。就跟想再修一门专业一样,你得考虑到你的经济状况,你的时间条件以及身体状况,知识接受能力等等。对,我一直认为内心的安静、淡泊和寡欲,才是人类的精神圣地。所以,佛门对我来说,笃定是一个好的去处,好的归宿。从这一点来讲,像曾国藩那样以文人之躯立行伍之间未免做作,他太有权力欲望,对人对己,都要求苛刻,他一直是在以一个僧侣的虔诚面孔和生活规律摸爬滚打在权利场、名利场里。他是一个严重的伪圣人。

    我认为能称得上漂亮僧侣的人,近代史上不多,李叔同算一个。从读过的资料上得知,李叔同初入佛门时,做过一系列苦行工作,比如禁食,禁欲那是肯定的了。从对他禁食的描述中得知,禁食后口干唇枯,神形消瘦,眼皮陷下去,坚持了很多天。瘦下来以后,每天12点之后不再进食。李叔同曾经也是名流,曾经嫖娼携妓,曾经东渡日本学习美术音乐,曾经为人夫为人父。最初出家,他的妻子带着孩子去找他,眼泪滂沱,他不为所动,铁了心。进入佛门后的李叔同长年只是一身僧衣,修修补补,从不更换。他爱干净,每天自己打扫房间,不让小和尚代劳,那时候他已算得上一个高僧,相当于领导了。最难以忘记的是弘一法师即李叔同圆寂后侧躺在简陋的僧塌上的图片。他很消瘦,单眼皮,微微笑,从无疾言厉色。八个字可以总结他:芒鞋藜杖,遁世埋名。

    因为对佛门一直抱有幻想。我曾试图去读《释迦牟尼传》。得知释迦牟尼原来是皇室后裔,结过婚,最初是为了躲避美色,躲闪他本来应该享有的美女、美食和权利才走了一条逃遁之路。《释迦牟尼传》里说最初小王子逃遁在途,与他有过夫妻之实的娇妻曾经送饭给他。而他在路上把一顿饭分成若干顿,吃一点留一点,到最后没有了,就开始绝食,试探自己的忍受饥饿力。逃遁之路的艰辛,让小王子起了绝食的念头,以此来修行,有一个训练意志力的意思。而小王子对自我的试探成功了。他的试探性质的苦修竟然成为佛门甚至任何一种门类宗教的入门训练,跟进入大学都要参加军训一样。小王子也曾偷偷在一个夜晚回来探望过他的娇妻和孩子,不动声色就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头。后来他创立的佛学我就看不懂了,像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的分类,瑜伽论等研究的内容,有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我没有心智搞这些了。

    也曾对佛学的真正意义表示过怀疑,认为它是要求人们禁欲的,是对低能的生产力的妥协,是对远古人类低劣的生存环境的退让,因此它提出了轮回,业报,前世今生,因果报应以及灵魂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字眼。它们以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字眼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从一个朝代持续到另一个朝代,从一个世纪持续到另一个世纪的辩论。它的信徒试图以慈悲的面孔去靠近皇室,拉拢权利层,来支持他们的信仰,来为他们提供奉承信仰的经济赞助。它利用人类对小概率事件总会抱有幻想的心理,来教化人类要能自我安慰,自我劝诱,自我消解任何矛盾。因为这些怀疑,我也曾硬着头皮去读佛教起源,佛教教义,佛学研究的内容,但是终于没有结果。进不去这个门类。佛学到底有什么价值,一直都是困惑我的事情。它为什么没有实际意义却会源远流长,从印度到中东再到中国再席卷亚洲,生生不息,影响深远?

    出于对形式的留恋,怪异,诡秘,是我对佛学的最初印象。我迷恋佛门人的服饰,生活做派,乃至形态举止,小到睡觉的姿势。类似于白莲教,红巾军的行止,特立独行的装束,令人刮目的戒律,一批又一批体健貌美的男人,一世又一世更替,念经打坐,一日三餐,终了一生。一群又一群偷懒的男人,为了偷懒,他们遁入佛门,丢下父母,丢下妻女,在佛门里流浪。他们选择忍受怪诞的戒律束缚,而不去参与生活,参与生产,参与进步。他们不愿意享受爱情,享受亲情,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回报爱情,回报亲情。在佛学面前,追求和梦想这些积极的字眼是不能谈及的。在佛面前,微笑一次可能都会有难度。

    说这些是因为和马老师聊天,马老师说喜欢听凤凰世纪大讲堂里那些和尚讲课,他都想去做和尚。我说我也曾想过去尼姑院做尼姑。马老师道你去做尼姑了我去给你们挑水。因为每一个和尚庙旁边大概都会有一个尼姑院。只有俗人才有如此大胆,敢拿佛门来开玩笑。

    晚上逛凤凰网,在《鲁豫有约》里看到一个八零后僧人的节目,五味杂陈的感觉侵袭而来。精美的写真照引起了我情绪的极大骚动和震颤。时尚的僧袍披在一个色相还算帅气的男孩身上,更多的是性感,精致的脸和脖子在宽敞的僧袍领子上春光乍泄,妩媚极了,再手执一片绿叶,美!我不奇怪僧人坐公交车,我不奇怪僧人用电脑,我不奇怪僧人写博客,我不奇怪僧人吃肯德基。可是我惊奇于僧人要进军娱乐界。这个释道心师傅已经出专辑了。我想,娱乐界里的流行音乐对于他来说肯定有难度啊,起码不能破戒啊,而流行音乐的歌词大都关乎爱情,你僧人要唱歌,剔除爱情题材,你还能选什么题材?纯梵文歌曲类似于萨顶顶之流,从他的《四季歌》里看不出他有这倾向。再去看他的新浪博客,哇,他的写真集那个耀眼啊。的确像谢霆锋,也参加了很多媒体节目。可是,没有看到他关于佛学的文字。我不知道要是玄奘还在,以玄奘强健的辩论才能,要怎么样去评价这个像谢霆锋一样的小徒弟呢?

    曾经,因为自己在雁塔区读书,特意去感受大雁塔所给人们带来的神秘感,去读古文版的玄奘传,想了解真正的玄奘是什么样的。玄奘的传奇历史暂且不说,玄奘西游的过程和学习佛学的精神和毅力深深的触动到我的每一根神经。玄奘曾经拖着已经发黄的僧袍一层一层的清扫每一处塔身。玄奘经过十七年印度留学生涯,俨然一个佛学博士了。而归来后在慈恩寺里,玄奘翻译了大部分经文著作,他拒绝唐王赐予他“还俗入仕”的恩典,拒绝荣华富贵,与“位列封疆”、“官居显耀”背道而驰,青灯作伴,与梵文生死与共。且不去设想步行东渡过程中的艰辛,就玄奘最初去印度要面对无法沟通的语言障碍这个问题,玄奘要花费多少时间去攻克?也许玄奘语言才能超群。他的探险精神又是一个足以震撼世界的事情。就是这么一位被号称“中国佛学界第一人”的玄奘,他是著名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的第一号男主人公,小说说他俊美,而真实的玄奘也真的是俊美,美眉明目。

    而今释道心师傅的行止多少有些颠覆我对佛门的幻想。也许是时代在进步,戒律还考虑不到网络这个范畴。也许是戒律真的太苛刻了,以至于现代人有足够的宽容去理解释道心师傅的行为。有趣归有趣,看客心理也没错。总之,佛门是一个讲究修行的地方,不管佛学到底有多大实际意义,能不能促进生产力,选择了,就得名副其实。从这一点来看,“人活着,能够超越一下铁的现实,去进入失重,能为一个事情去赴死,是幸福的”这句话应该能够得到印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