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换太子》传奇情节大致如此,其中上节所述也就是京剧《探寒窑》、《审郭槐》的本事,还有一出《打皇袍(銮驾)》,说的是李太后回皇宫之前,亲赐龙头拐,让包公打几下皇帝,以示惩戒,皇帝当然是不能打的,于是用皇袍(銮驾)代替。这几出折子戏连在一起就叫做《断太后》,和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不同,是一出以包公为主角的单本京剧。
现在来看看史书上宋仁宗初年宫廷里发生的事件。在《宋史》中除宋仁宗外,刘太后和李宸妃都实有其人,并且还有李宸妃其人其事的专门记载。《宋史》里说李氏原来是刘妃的侍女,杭州人氏,生得美丽小巧。在怀上赵祯时,刘妃就已被立为皇后,掌控后宫。大中祥符三年(1010)在李氏生下后来的仁宗之后,刘德妃立刻就把孩子从李氏怀里夺走,说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并将真相隐瞒了二十几年。李氏在宫中地位很低,不要说不是妃子,连低一等的“嫔”都不是,生下仁宗后,由“顺容”进为“才人”,后升为“婉仪”。史称李氏庄重寡言,大概缺乏交流能力,所以刘后把孩子交杨淑妃抚育。真宗只有这一个儿子,天禧二年(1018),赵祯被立为太子,乾兴元年(1022)即位,由于仁宗年幼,刘太后垂帘听政。
从真宗刘后、仁宗曹后、英宗高后到神宗向后,这几个皇后都曾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而且都干得不错,特别是英宗高后被誉为女中尧舜,所以史称宋代多贤后(包括后来南宋高宗吴后)。刘太后罢免了陷害寇准的奸相丁谓,后来任命吕夷简为宰相,政治比较清明,社会还算稳定。刘后并不是像《狸猫换太子》传奇中说的那样一个恶毒的女人,而是一个有几分政治才能的人物。刘太后,临朝辅政,又掌权后宫,李氏始终很低调,默默无闻过日子,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她是仁宗生母,即使是真宗唯一在世的弟弟赵元俨也不敢冒险挑明这个真相。
天圣九年(1031),仁宗生母李氏病危,刘太后晋升她为宸妃。次年,李宸妃去世。刘太后本想只以妃子之礼下葬李宸妃,可是宰相吕夷简却对刘太后说这样做万万不可。刘太后很不高兴说,相公未免事情管得太宽了,宫里死了个人也要管。吕夷简答道,宫里死了别人,我都不管,唯独这位李宸妃的事,作为宰相我不能不管。皇帝现在虽然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可是在太后百年之后,一定会有人向皇帝禀告实情的,如果皇帝因此怪罪太后家人,那就不是谁可以控制的了,所以应当以一品礼安葬李宸妃,那时即便谁要说什么坏话,皇帝也不会拿刘家怎么样的。刘太后认为吕夷简言之有理,于是就下令以一品礼安葬李宸妃。吕夷简又暗中吩咐内侍押班给李宸妃穿皇后装入敛,并使用水银宝箱,刘太后也一一默许了,李宸妃的丧礼因此举行得极为隆重。
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去世,一直不管事的仁宗没了主意,想让从小抚养他的杨淑妃以皇太妃名义继续垂帘听政。这时唯一还活着的叔叔赵元俨出来说话了,赵元俨告诉皇帝,二十多岁了,应该亲政,何况他的生母其实是李宸妃。仁宗十分悲痛,他号啕大哭,甚至下了哀痛诏自责。他十分愤怒自己身为天子却不能保护自己的母亲,不能孝敬自己的母亲,还让母亲含恨而死,至死母子不能相认。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刘太后的错,是刘太后让自己不能尽孝,不能享天伦之乐。于是,他下令包围了刘太后娘家的府第。这时宰相吕夷简急忙觐见,劝说仁宗,太后虽然不义,可是以皇后礼仪厚葬宸妃,就表明她已有自悔之心;虽然刘、杨不是陛下的生母,可是对陛下仍有抚育之情,这种恩情陛下又怎能忘呢?这一番话使仁宗冷静下来,仁宗命李宸妃的弟弟李用和检查了李宸妃的下葬,一看到生母没有鸩杀、残害或者虐待的迹象,还穿了皇后服下葬,这才下令解除对刘姓亲属的包围。仁宗下旨尊李宸妃为皇后,谥号章懿,亲临殡仪地方祭告。并且为了弥补他对生母的愧疚之情,他还把李太后的弟弟李用和一再擢升,并把妹妹福康公主下嫁给李用和的儿子李玮。
宋太宗共有九个儿子,真宗第三,元俨在诸皇子中排行第八,年龄偏小。在中国的帝制时代,赵元俨是被封为王的次数最多的人,在真宗朝封了六次王,仁宗朝封了四次,死后又被仁宗和后来的皇帝追封三次,一共被封为王十三次,可见他在皇室中地位之崇高。赵元俨封号众多,大家搞不清楚,因为排行第八,索性叫他八大王。史载赵元俨“生而颖悟,广颡丰颐”,深得当皇帝的父兄喜爱,待至仁宗朝,太宗诸子中,唯独赵元俨仍活在世,所以他更是“以皇叔之亲,特见尊礼”。赵元俨不但位至三公和三省长官,做了大宋的宰相——同平章事,而且享受到了古代个别超级勋臣(如萧何、曹操等)所能享受到的殊遇——赞拜不名、诏书不名、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只是仁宗在位初期,刘太后垂帘听政,为避免太后疑忌,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出现矛盾,赵元俨很少对国家大事予以评说。
赵元俨还是当时闻名于国内国外的刚毅之士。《宋史》说他“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不但朝廷大臣都对他心存敬畏,就连北面的契丹人,“亦畏其名”。元俨不苟言笑,不惧权贵,唯以江山社稷为己任,所以一般趋炎附势之人,都对他畏惧三分。八王刚毅庄严之名广为流传,甚至民间小孩哭闹,家长都要以“八大王来也”来止息。另外,赵元俨作为皇室贵胄,竟然“平生寡嗜欲”,唯独喜爱读书藏书、文词创作和书法。他的书法多摹仿二王,并且取得相当高深的造诣。《狸猫换太子》、《杨家将》等小说故事中的八贤王,是参照赵元俨创造出来的人物。
在历史上,包拯是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踏上仕途,开始做建昌知县、天长知县、端州知州等地方官,自然无从参与真宗朝和仁宗初年的宫廷斗争。当他进人中央政府的时候,仁宗已经亲政很久了,所以元杂剧和明传奇中,都没有包拯出现。直到《龙图公案》中才开始有包拯故事,《狸猫换太子》的后半截和《断太后》中,包公更是作为主角出现。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有个名叫冷青的人,其母王氏曾在皇宫中担任过杂役,出宫后嫁给医生冷绪。及冷青长大,飘泊到庐山,竟多次声称他是皇子,是其母在皇宫中有孕出宫而生。有个好事的和尚,名叫全火道,把冷青带到京城。冷青于是在大众场合传播,多次被人围观。当时任开封尹的钱明逸听到此事,出动警力将其捕捉归案。但冷青言之凿凿,还喝令钱大尹起坐,钱也为之起坐。为了不使事态扩大,钱明逸以冷青是狂人为口实,准备把他发配汝州。推官韩绛认为事实不明确,冷青还会是个糊涂不明真象的人。于是,宋仁宗把这宗案子交给知谏院的包拯审理。经过包拯调查,王氏确实在宫中打过杂,嫁给冷绪后,是先生女而后生男,所以冷青和皇宫毫无瓜葛。包拯以冒充皇子罪处死冷青。而一审的开封尹钱明逸也被降为蔡州知府。这件事大概就是把狸猫皇太子的故事按在宋仁宗身上并出现包公的原因,那末这场宫廷斗争的原型又发生在何时呢?对应的人物又是谁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