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走弱考验中国:向左走或向右转?


由希腊债务危机扩展到整个欧元区的债务危机成为最近半年来全球经济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中评社香港6月17日电/法国《欧洲时报》6月17日载文《欧元走弱考验中国:向左走或向右转?》,文章说,受困于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欧元区的拯救行动效果究竟如何目前似乎仍未明朗,而国际舆论对于欧元继续削弱的走势日益担忧,以至于英国《金融时报》今日再刊出文章呼吁警惕全球失衡即将再次加剧。

  这个持续了数月且日益发酵的议题如今更将中国牵扯进来: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在此一欧元低位时期动用庞大外汇储备果断出手“抄底欧洲”,另一种舆论则要求中国的外汇当局检讨去年夏天以来的外汇多元化结构之政策,并对近三个月来逾三千三百亿欧元外汇储备的损失进行清算……尽管这类议题涉及到国家外汇安全和全球交易策略,但中国官方如何应对欧元经济走势和全球失衡危局,还是不可避免地成了国际财经界的头号选题。

  在过去,展开一幅中国版本的世界地图,美国在右(东侧),欧洲在左(西侧)。中国经济要追赶的目标始终锁定在右侧的美国——后者不仅是全球经济的老大,更是在政治、军事、文化上对中国改革开放极具影响力的超级大国。而欧洲经济在欧元诞生后虽然得到中南海高度重视,但总体上未能形成足以抗衡中美经济联系机制的力量。

  美国次贷危机卷起的金融风暴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紧盯美元的政策共识,直接导致去年以来中国对欧元资产的战略性增持,也令中国这个“百姓并不富裕,政府实在有钱”的发展中国家成了连接美欧“资本跷跷板”的新支点。甚至这种效应也引起了不同学术专长和背景的国际财经专家陷入争论: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教授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即欧元走势与中国股市(包括香港恒生指数)存在明显因果统计关系;中国内地经济学界已普遍担心美国“阴谋做空欧元并间接套牢中国”;美国多位经济学者则响应国会山的议题建议中国应继续升值人民币以支持全球经济复苏并保证中国经济的健康运行……

  理性分析,欧元诞生以来对中国经济利弊影响的基本态势没有出现大的改变:由于货币交易费用下降而导致对中国初级产品的出口抑制;由于资本市场之一体化而有利于欧洲企业进一步投资中国;因加快了欧洲各行业的内部调整而促进了中国加快金融业改革与开放……换言之,这些基本面意味着眼下北京对欧元及其区域经济的态度不会大变。

  应当说,中国经济从来就没有过所谓向左走或向右走的选择,因为欧洲或美国经济对于中国来说从来不是二选一的非此即彼式选择题。当然,这丝毫不妨碍中国在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的体系中充分利用两个区域市场作出权宜的战术变化——不只是政治上的博弈,更关系到美中之间、欧中之间的不同时期或政策环境的经济联系。

  由欧元之父蒙代尔与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引发的有关欧元的争论曾持续了多年,不论他们当年的预测为何,眼下欧元区要想摆脱危机的影响,就必须调整“消费明天”的标尺,撤除以邻为壑的促狭政策——欧洲的拯救本质上要靠自己而不是中国。

  现在也可以再看看中国,是左右逢源还是举棋不定?中国高层尚未对欧元政策作出及时表态,既意味着危机尚处于观察期而“不便言”,也意味着政策底定且大局未变的“不必言”。人们能记得的,仍是两会前夕中国总理温家宝谈到的“外汇内用”(温氏对英国《金融时报》说“正研究如何用外汇储备刺激经济,保持金融的稳健以支撑经济”)。

  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来说,“抄底论”和“阴谋论”目前看来都尚未左右中国经济的发展选项。保持冷静和理性,“消除贪婪和恐惧”这句华尔街圣经应该警示中国“多看少动”。特别是当下中国自身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的重大变革,五月份中国出口大增48.6%,万万不可刺激执政当局冲动而为。斯为减少风险的唯一正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