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完三锐课程的孩子们具有什么样的中文水平?

自从希林中文学校三年多前开始进行三锐韵语游戏课程试验以来,所有的人都在拭目以待,都想看看通过这种另类教学方法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都想看看是否这样的教学方法会在北美行得通。是呀,毕竟集中识字的学习方法在中国随着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中文的进化早已逐渐放弃,而且现今是在地球的另一边--北美这块土地上把它再拾起来,行吗?对于我们为什么要试验此类教学方法,在以前诸多的文章里(http://www.xilin.org/xluic),或者全美中文学校协会各届的年会中都已有了足够的论述或表述。说归说,但总要付诸行动来解决或者实践解决这个问题吧,即真的要解决在业余的北美华文教学中如何突破学习2500常用字瓶颈的问题。

以前大家也许或多或少听说、了解些三锐韵语游戏教程,其全部课程要学习大约3600生字,原因是全部生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字表)一字不重地要编成韵文,既要做到合辙押韵,又要有文有义,而不是单纯的生字排列,而且还要涵盖2500最基本的常用字。教学安排是一节课学16字,三次习字课要安排一节复习课,根据我们实际情况,我们安排一周上三节课,两节习字课,一节复习课,大约总共用了360学时,即三年的时间全部学完([1学期16周x2学期+8周暑期]x3年x3学时=360学时)。如果在中国学前班按此进度教学,一年即可学完(一天2节课,180天[36星期]即可学完),但在北美,只能这样用3年来完成教学。此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而不是咿咿呀呀地背诵韵文。识字只是为阅读理解打下识字量的基础,在习字一学期之后(学习500+生字后)就要并行地加入阅读课,开始训练阅读的基本技巧。由于这里的教学周期长,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在最后一年安排了写字的基础内容,这时孩子们听、说、读的能力已经足够能明白和理解笔划的名称和对字体结构的讲解,完全有能力按正规写字教案来学习写字,而不再出现“画”字的现象了。在三锐全部课程结束前,我们还加入了汉语拼音和查字典的教学,使孩子们掌握自学汉语的工具,而拼音不再是学汉语的“捷径”了。

考虑到现时没有任何成套教材是给学完三锐的孩子用的,经反复讨论,我们决定该班从暨南大学《中文》的第六册开始学习,如果大家仔细一点的话,就会发现课本里的课文只有生字是注上拼音的,说明孩子们通畅地朗读课文确实就是认识那些字。此班教学进度是一学期学一册,三年后就可学到第十二册的水平。因为暨南大学《中文》整套教材设计是学习2000常用字的,所以三年后还是有空间更深入地学习。是不是可以用国内的小学教材呢?理论上讲应该是行的,但考虑到孩子们的文化背景、取得教材的途径和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还是胆小了一把,终归能把第十二册的《中文》学完已是掉眼珠的成功了。为什么学完三锐的孩子们能一学期学一册呢?最主要的的是他们上课不用下极大的努力学理解课文,并且不用在学生字上花大量的时间,这就预留了大部分时间集中在组词、造句、写作以及补习语法和复习生字、加强大量阅读理解这些方面上来,这也就回答了大家对集中识字的教学理念最主要的疑问:

一、孩子们的对汉语文章的理解力问题:经过三年对3600汉字的认读及课文和文章阅读的训练,他们的理解能力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得到加强,通过对韵语(生字表)大量的认读、掌握,以及课上对阅读课文的训练,自然而然就形成对所学中文的理解能力。大家也许都知道,我们小时候往往都是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或者小说,对课堂所学有进一步的理解和升华,加强了作文水平的提高。这都是借助于字汇量的掌握才能做到。如果像一年学一册《中文》课本的进度,即多说了每年一百五、六十左右生字的学习速度,字汇量的掌握的程度远远赶不上孩子们生理生长的速度,也就根本谈不上大量阅读了,越往后面学,学生字往往成了孩子们学习中文的最大障碍,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请想一想,只有掌握2500常用字才能较通畅地读懂一篇现代汉语的文章,但如果用一年学习200常用字的速度,要多少年才能学完2500常用字呢?

二、汉语拼音与识字的关系:在我们的概念里,汉语拼音的掌握会对学习中文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是绝对正确的;但可惜不是在北美的孩子们初学中文的时候。英文字母对我们的孩子们来讲,恰恰是他们的长项,就像我们现在看日文先看汉字一样,他们学了汉语拼音,就把学习注意力从识认生字转移到拼音上了,最后形成没有拼音就读不了课文的现象,更降低了学习生字的效率。至于图解,因文化、生活的差异,教起来还有很大的困难。本人就看过一张画着蒸汽火车写着“轰隆”的字卡,虽然已经教过孩子这两字念“轰隆”,但复习时孩子还是念“火车”。在三锐的教学理念中,这两种学习捷径都认为是孩子们识认生字的干扰信息。那什么时候学拼音呢?我们放在孩子们学习三锐课程的最后,就是说在孩子们没有大量的生字要学的时候,或者说在孩子们掌握一定的生字量的时候,再把此工具交给他们。

三、集中识字的理念:在孩子们形成成人的“理解记忆”生理生长阶段前,他们是以“形象记忆”来认识、学习世界的。我们只记得我们小时候,或我们的孩子(们)小时候记忆力特好,背背唐诗宋词一套一套的。但这不全是必然成为天才的原因,而是孩子们生长时期的生理特点。背唐诗宋词一套一套的是让人印象深刻,但你非要他们像成人一样学习中文,在他们没有什么逻辑思维、没有什么生活阅历、没有什么中华文化的背景时,跟他们讲字义,非要他们在还拿不好笔的时候,跟成人一样会写才会记住地学生字,不是有点强人所难吗?在中国,这样的教学是天经地义的,因为社会大环境及其它课程都在复习、巩固、提高、预习他们在语文课上的学习,这才保证了孩子们在六年全日制小学学习期间来突破这2500常用字的瓶颈。而在北美不行,我们没有条件在业余时间里用六年时间“听说读写”地学完这2500常用字,甚至12年都不够用,何不像三锐课程这样,利用孩子们的生理特点,先用三年“听说读”(不是完全没有“写”)来突破这2500常用字呢?这里想再强调一遍:三锐课程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们像背唐诗宋词那样展示他们的生理特点,而是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真功夫是利用孩子们生理特点识认韵语中的单字。

四、“写”:我们的三锐课程在第三年开始加入写字内容,按教程教他们笔划名称、字体结构、下笔顺序,孩子们基本上完全听的懂,理解了,写起字来一笔一划,规规矩矩,再也没有通常所见的“画字”现象,谁说北美的孩子写不好中文?

五、“读”:今年三月,有幸听到三锐班的郭凯昊同学读《中文》第六册的《屈原》。印象中,二十多年来我从来没在中文学校里听过孩子这样字正腔圆地读这样的课文。此文对北美的孩子来讲难字挺多,偏字也有,像“粽子”这样的词,更主要的是中国历史的内涵多了点。经验告诉我,一般的北美孩子都觉得这类课文难学。郭凯昊同学是被随机点到来读这篇没有学过的课文,试想,如果他还没学到这篇课文就已经能够轻松、顺溜地全读了下来,那么在正式学这篇课文时,还有什么可难得住他呢?他们可是刚学了三年半的中文,年龄可还不到十一岁、在北美土生土长的孩子们呀。

六、学习成本:多数家长担心是否一开始学习三锐成本较高的问题,但平心而论,如果孩子在十年或更多的岁月里苦读中文却最终因各种原因离开学校而又没学会(没有突破2500常用字的瓶颈口),由于“听说读写”的学习方法负担特重,在学习中很难加入人文、历史的内容,就像单纯学语言(二外)一样,一旦孩子们决意不再学习,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会忘得精光,十多年来家长们为孩子们在这方面付出的心血、精力和金钱就会血本无归,甚至将来还落了埋怨,到时就会后悔莫及。孩子们的形象记忆阶段是有限的,过了这村就没这店,到时只能望洋兴叹,亡羊补牢地努力能学多少就学多少吧。

多年来,我们习惯用成人的观念、理念、思维或我们学语文的经验与体会来看待、指导北美孩子们的华文业余教育,而没有想起来当我们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是怎么认识和学习世界的。在北美多年来从事华文教育,没成想在中国学习就不成问题的2500常用字,在北美大地上却难倒了大家这样的“人尖子”,苦坏了掉进蜜罐子里的孩子们了。如果不解决此难题,每年还是一批一批孩子放弃了中文的学习,离开了我们的学校,给我们的校长、老师和家长们留下无尽的失落感和遗憾。实际上集中识字学习方法和“听说读写”的学习方法都有充足的、已经证明了的科学性,对北美的孩子们业余学习中文来讲,我认为由于课时短、人文社会大环境的实际问题,集中识字的学习方法恐怕比我们成人习惯的“听说读写”的学习方法要更有适应性。也许有人质疑,三锐课程里3600字是不是太难、太多了,根据我们的体会和经验,对在形象记忆生理生长阶段的孩子来讲并不是如此。“难”只是具有逻辑思维、理解记忆的成人们的“概念”,而在小孩子的眼中,任何字只是一幅“图”,这就是为什么有时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反而对笔划少的字容易弄混的原因所在吧。三锐课程把“听说读写”拆开,科学地利用孩子们的特定生理特点,尽快突破识认2500常用字,尽快掌握自主阅读的能力,最多也不过花费孩子们三年的业余时间。比起花费十多年的业余时间学习中文(可以算一下,这时的孩子总共学了多少常用字了呢?),拿起文章一看还是满篇生字的孩子来讲,究竟是什么“难”了,又是什么“多”了呢?欲想了解我校更多的体会和经验,请参阅http://www.xilin.org/xluic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