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第一绯闻--子见南子分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第一绯闻--子见南子分析

玄野

 

子见南子一事记载在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经典又超浓缩的论语中。孔子形象被毁掉之后,在这道德沦丧的年代,人们也就事事都往绯闻上靠拢,因为这一记载,孔子也就难逃被娱乐的命运了。原文很简约: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白话文以来的国人多从绯闻的角度去看这个典故,而子路不说更为大家增添了证据。但是,论语的成书过程中将这样一个模棱两可的典故辑进来,相信不是儒门弟子想给后人留点思考题,更不可能为了给圣人来个污点。其本意十分明确:教导人们学习圣道正心的功夫。子路可以因为对至圣孔子有不合礼教行为的猜测而当面发脾气,孔子的答复也肯定了子路的质问并没有僭越犯上的错误。在天道面前,师徒完全平等,为弟子们尊从备至的孔子,也没有隐讳个人不规行为的权利。我们所追随的是夫子所宣扬的道,而不单纯是夫子本身。至于孔子与南子在精神上和世俗上的交流到底在哪个层次,相信不是论语编辑者要让后人追求的东西。后世一直在纠缠这个问题,以愚人之见,实在没有必要考证孔子和南子在当时确切做了什么。

 

性是永远的新闻热点。只要沾上边儿,大家就往那里想,其他微言大义都抛掷不顾。在谈论道的时候我们必须纠正这一方面的的误导。这种误导最典型的案例当数卫灵公与弥子瑕的分桃典故。韩非子当年详细叙述,目的在于论述如下理念,同样的事实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贤能或罪恶的结论,关键要看掌权者的感情取向。如今,分桃断袖沦为世人的戏谑谈资,弥子瑕董贤败亡的教训,已经无人感兴趣了。

 

论道的过程中,人应该超越于情感和欲望的控制之上,否则无法驶入正规。这是八条目中的正心功夫。人应该有对亲人师长和领导的敬重。但是在讨论天地正道的时候,这些感情就必须放在后面了。在天道面前的凛然正气,当充丹田而贯全身。耶稣教诲门徒时只提天父,从不谈父母。这与儒家的天地君亲师的排序相合。所谓天 道之路,大同小异。荀子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也是同样的意思。古代中国将君放在亲与师的前面,有其道理。因为君是造福现实世界的最重要位置,社稷之重,关乎天命。如今西方社会将君放在了亲的后面,对于看不上眼的领导还要骂他是卑鄙政客。原因在于西方社会在制度上的成熟。社会的运作更多地依靠制度,每个人对制度的崇敬可比中国古代对君王的崇敬来得高。

 

当代中国物欲横流,因口腹之需而颠倒黑白,附和权贵,流毒社会,荼害少年,误人子弟,已司空见惯。于儒道之场必须杜绝。而由于政体淫威太盛,导致同道论道时潜意识中的自我保护现象,也是我们亟待超越的障碍。至于为了个人前途考量,枉顾理性,阿谀上级,以求名利双收。即亏欠了大道,也助长了师长人性中的自满,害人害己。大道无形无象,当代人就以为祂永远不会君临。于是,在大道面前畅所欲言,甚至满嘴跑火车。而在威权面前,却诚惶诚恐,谨小慎微,如恐哪里惹得权贵生气,影响了自己的收入和前程。殊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所有人的一切行为都在天道之内。而世俗威权却須臾即逝,一切努力都成水中捞月。

 

无论儒道佛,抑或基督教,其中奥义既不能做文字游戏对待,也不可做智力游戏来用。给人兜个圈子,或来个脑筋急转弯,证明自己的高雅与智慧,实在愧对圣贤。圣人传教,唯恐你不明白,用各种方法,从各种角度,用合适的语言开启,绝不会用智力游戏来取笑别人,以显示个人的智慧或高雅。孔子论仁,对不同的人是完全不同的定义。这不是因为仁的涵义可以变更,实在是圣人的一片苦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