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博瓜皮游


世博的热闹在朋友得知我这次回国要在上海停留就开始逐渐地给我加温。好友纯从加州打电话过来,说一定得带孩子看世博,必须的!横跨黄浦江的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得让孩子看看,必须的!电话这边我就差脚跟一碰,行个军礼给她表上刀山下火海也得办到的决心了。

还没回国,已在网上看到世博人多的盛况。各种游世博攻略看了一圈,庆幸自己即将回国的时间还好,在高考、暑假前,在世博开幕新鲜后,不属于高峰时期。

人在上海,妈妈从北京打来电话,说这个、那个馆一定要去看 (我掐指数数有5-6个,都是国家馆)。然后,就是担心我一个人带两个孩子在人群里挤丢了怎么办。我大大咧咧地说:“别担心,我带俩孩子走南闯北的多了,不怕。再说了,这么多人的话,我也没耐心去排队,走哪儿看哪儿,能看多少算多少吧。”那边妈妈一听,笑说:“你这是准备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啊。”

一句话,妈妈道出了我游世博的攻略:瓜皮游!

下边是我的瓜皮游体会 (5颗星是我的最高评价)。

浦西企业馆:总体-3颗半星
个别馆-5颗星

这儿人不太多,各个馆将自然和人类的理想“和谐共存”这个主题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高科技展示的美奂美轮,还可以让游客互动触摸,大人和孩子都受益。

孩子对国家电网馆的“魔盒”印象深刻,我则最喜欢城市未来馆。这个利用中国最早的发电厂旧址“上海南市发电厂”建造的展馆,里边布置的象现代派的艺术博物馆,既废址利用又寓教于乐,将历史与发展和谐地结合,独具匠心,太棒了!

船舶馆我期望很大,外观也气势磅礴,但里边的展览很一般。失望。


日本企业馆外的攀爬机器人

城市未来馆(5颗星)-美丽的家园

城市未来馆-安居
(安居和豪宅是两码事)

城市未来馆-基本需求
(厕所的干净应该是基本需求,其它什么豪华、星级厕所都是胡扯!)

城市未来馆-怎么处理垃圾?
(分类和回收是个好的开头,过简单的生活减少浪费和垃圾是长远目标)

城市未来馆-机会
(要用双手抓住并呵护)

城市未来馆-未来的畅想
(绿色应该是未来的一部分,否则我们没有未来)

城市未来馆-想象中的未来(海底)

城市未来馆-想象中的未来(太空)

城市未来馆-未来就在这里
(这个斩钉截铁的结论下得有点主观:未来在这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不敢苟同。)

浦东国家馆:1颗星

这里可能很壮观、很精彩,但我做为游客很无奈。受欢迎的馆动辄要排5个小时以上的队,再好也不值得烈日炎炎下和人挤着挨着浪费这么多的时间,进去看个30分钟。我们一共去了3个国家馆-北朝鲜、伊朗和巴西馆。前两个几乎不排队,巴西馆排了40分钟,是我们的极限了,全因为两个孩子都踢足球,才有这个耐心。

中国馆我们当然想看,但有限的名额和预约的困难,早早让我们打了退堂鼓。陪去的老同学家就在世博园边上,自告奋勇要早起替我和孩子去排中国馆的预约,一心想让我们玩的圆满。后来听说排只能排一个人的,就说让我们也早起和他一起排。我一听,渡假还得这么紧张,赶紧谢过说算了。好在中国馆会留着,以后还有机会。

园区服务:5颗星

志愿者非常专业和尽职。大热天,穿长袖衣裤的统一服装,礼貌热心,解答帮助完,还给你鞠个标准的90度的躬,让你有些受宠若惊。中午吃饭,人多,服务员快速而且有礼,印象深刻。但饭是老同学买的单,不知道价格。后来女儿吃了个冰激凌,发现很贵。大约饭不便宜。

大道上的覆盖式遮阳棚,随处可见的长条凳和间隔在休息处喷出的冷雾设计的很体贴,很人性。但我还是觉得到了7月份的高温天气,老人、孩子还是不要去的好,酷热中排长队中暑的几率太大了!

卫生和厕所:5颗星

园区非常干净。儿子去上完厕所,大呼小叫地跑过来告诉我们很干净,一点儿味都没有。对国外回来的孩子,这点儿太重要了!其实,对我们每个人这点不是也重要吗?在每天客流量都在30万以上的情况下,做到这点非常不容易。

交通:3颗星

从旅馆叫去世博的出租,等了足足40分钟!平心而论,堵车也是一个因素,不能全算世博的问题。但出来时,在鲁班路吧(?),好多看似黑车的出租车混在那儿,我急着赶饭局差点上当,还好陪我去的同学一把拉住。定定神,才看出那些司机象打劫的,有些怕怕。这些完全可以通过管理而不存在。

在浦西园区等摆渡到浦东园区,人很多,都拥挤在码头边上,还算有序。我表面上镇静自若,心里很紧张。在我读大学时,上海的陆家嘴码头是出过踩死人的惨剧的。所以,人群稍稍有些躁动都让我很害怕。也可以由此想见世博的组织者压力有多大!

单位硬性组织参观:5个大拇指朝下

非常地不理解已经每天这么多人排队,很难让大家轻松愉快地享受这难得的国际展览了,为什么还硬性地要求各单位某日必须有多少人进园参观?难道某领导一句夸下的海口就值得这么多人做假来实现?!我们大跃进的还不够吗?当一个国家都能够这么坦然或是无奈地做假时,我们还能期待在国际社会上让人尊重和信任吗?


壮观是可以举国之力突击实现的,尊重和信任却是要滴水穿石、润物无声地慢慢培养的。我们做到了前者,是不是该考虑后者了?

第二天,拿着家里人给买的票问孩子再去世博吗?俩孩子坚决地说:“人太多了,不去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