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道德经》---第4章

四 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简评:

这一章是老子在《道德经》中第一次对什么是道进行文字上的探索。老子不象很多读者以为的那样在开篇第一章来讨论什么是道,而是在提出了他的相对真理观,相对价值观,相对自然观,以及圣人应该如何教导他人及不贪欲,并如何可以不让他人贪欲之后来进行他对道是什么的第一次的探讨是有深意的。第一,他自知他对道本身的描述是不可能全面的;第二,他对读者们迷信权威,喜欢定义式思维的懒惰很了解;第三,他不想误导读者。基于这三点,所以他想在他对道进行描述之前,先让读者有“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准备。可是他没想到,读者们比他设想的还要刻板,居然把他对于“道可道,非常道”的论述当作了对道本身的描述,而且一错就是两千多年。除了前面这三点之外,还有第四点,那就是他对自己对道的抽象认识还是很欣赏很得意,不想因为读者的误解而破坏了自己的心得。

逐句解读:

原文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读 :

道是无处不在,充满世间的,但是当人们使用道的时候,它也会表现出象实物那样地少许减少一点。道很深远,万物都好像是从它那里来的,做任何事都离不开道,而且道也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原文: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解读:

虽然道那么厉害,人们却感觉不到道的锐利,世间的复杂在道那里都消失了,道也不发出令人目眩的光芒,就如同尘土那样地平凡。

原文:

湛兮,似或存。

解读:

道如清纯的深水一样清澈透明,人们既看不到它,但又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原文: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读:

我不知道由何而生,但是我相信道比我们所能看到的万象中的最早的景象存在得还要早。

全章白话直译:

道是无处不在,充满世间的,但是当人们使用道的时候,它也会表现出象实物那样地少许减少一点。道很深远,万物都好像是从它那里来的,做任何事都离不开道,而且道也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虽然道那么厉害,人们却感觉不到道的锐利,世间的复杂在道那里都消失了,道也不发出令人目眩的光芒,就如同尘土那样地平凡。道如清纯的深水一样清澈透明,人们既看不到它,但又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我不知道由何而生,但是我相信道比我们所能看到的万象中的最早的景象存在得还要早。

 

讨论:

本章对道是什么的讨论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而用之或不盈”这句话。对这句话的解译有很多版本,但都是带有译者自己先入为主的认为道应该是取之不绝的看法, 而不是细心地去揣摩老子当时的心境,不是想与作者的思路达到默契,而是简单地用作者的文章来凑自己的论据。其实,这里的“而用之或不盈”的意思应该是它的字面直译的意思,即“用了之后就会少一点”,这与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所说的“弱者道之用”的意思是一致的。那么既然老子把道看作是天地之始,天地在他看来都不会死,道怎么会用了就少了呢?老子在这点上自有他的逻辑解释,虽然道用了就少,但是并不等于道会被用完,因为老子认为有无本来就可以相生的。其实,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来看,既然老子心目中的道除了有规律的意思之外还有物质的特性,那么“而用之或不盈”这句话的字面直译的“道用一点少一点”的说法更接近近代科学的认识,因为近代热力学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有用的能量是用一点少一点。不过老子对自然界是不可能象了解现在的科学家那么地深刻,只不过形而上的思维有时会与科学有些巧合而已,在老子的心目中所想的应该是他的有无相生的逻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