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和牺牲最大的杀戮,新装备、新技术和新战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进程,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奠定了它陆战王牌的地位。闪电战和大纵深作战是德国和苏联在二战期间执行战略突击作战的基础手段,坦克则成为了闪电战和大纵深作战的基本战斗力与冲击力的核心,坦克战的胜负可以说是决定东线战争进程和结果的关键,德国和苏联装甲兵在东线战场上也进行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钢铁碰撞。
冷战的开始使曾经在二战中并肩作战的西方和苏联反目为仇,而德国的分裂和政治倾向性的影响使西方军事学者在谈到苏、德坦克战时,很多都采取了对德国装甲兵赞扬、推崇甚至是崇拜的观点,纳粹德国将领们的回忆录又在印象上与西方军事学家互相呼应。对德国持同情态度的评论者从德国军事力量被西线和被非分散、苏联军队所拥有的优势人员和装备到苏联恶劣的气候和地形条件,甚至是希特勒个人的无能和战略指挥的错误等方面上找出理由来解释德国装甲兵的失败。德国坦克和装甲兵在西方很多书籍和资料上的被套上了一个虚拟的光环,德国军队在东线的战斗也被宣传成了荷马史诗式的悲剧,而德国装甲兵则经常被描绘成条顿骑士或温泉关前的斯巴达战士。兵力分散、装备不足、地形气候这些因素确实对德国装甲兵的作战造成了影响,但是如果细致的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却可以看到与印象不同的结果。德国在东线战争中丧失战略优势是以1942年底的斯大林格勒为转折点,德国在1943年前在北非和西线部署的军事力量,在整个军事力量的比例上并不比苏联被牵制在远东的部队更多,盟军对德国军事工业的战略轰炸还没有对德国的战争体系造成明显的破坏,而斯大林格勒战败之前的德国陆军后备力量补充和整体规模上仍然比较稳定。苏联恶劣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确实对德国军队的作战行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应该看到的是苏联军人也并不是冻不死和饿不死的,来自大自然的考验对任何一支军队都是公平的,能够对德国带来影响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同样会对苏联军队产生作用。德国军队在兵员补充和工业生产能力上并不低于苏联的情况下,在1942年秋季就已经在东线达到了战斗力伸展的极限,而苏联军队在1942年底就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逐渐扭转战争初期的被动局面,是战争期间由技术、后勤和战略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后的结果,德国和苏联在坦克技术发展上所采取的不同方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德国和苏联装甲兵是整个东线战场地面作战的核心战斗力,而作为机动打击力量的坦克则是执行地面作战的基础。德国和苏联在坦克发展上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思想和手段直接体现到了装备技术上,德国坦克在整个战争期间始终重视单一性能指标和技术上的先进性(战争末期的非正常情况除外),而苏联坦克则在各方面性能相对平衡的情况下得到了极大的产量。东线战场可以说是对这两种设计思想所发展出动产品的检验,而通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看出德国在这两种坦克思想的碰撞中成为了失败者。如果对德国在整个战争期间的坦克技术发展进行分阶段的分析和了解,可以看出德国坦克在技术条件和装备思想上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于德国坦克在战争中表现所能够起到的作用。
初创和战前调整时期
德国坦克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进行了初期的技术发展,但是德国与苏联合作中建立起来的坦克设计能力却与苏联相关联。德国坦克技术的发展虽然比起英国和法国属于缺乏经验的后来者,但是缺乏一战使用坦克经验的德国却没有历史遗留的固有经验所造成的限制。德国军队重建中对于装甲兵的重视主要是吸收了一战中战壕战的惨痛教训,重点利用战术上的革命性优势来弥补德国在国力和战争潜力不足的问题。
德国在二战初期大规模装备的Ⅰ、Ⅱ型坦克是以训练为基础的轻型坦克,只装备机枪和小口径火炮的Ⅰ、Ⅱ型坦克严格来说只是类似坦克的装甲车而已。Ⅰ、Ⅱ型坦克对德国军队的价值主要是训练出了大量的乘员和完善了战术,但是这些火力不足的薄皮坦克在战斗中的作用并不会比装甲汽车好多少。过时的Ⅰ、Ⅱ型坦克在进攻苏联之前是德国装甲兵的主要装备,德国军队大量装备和在作战中使用这些轻型坦克,并不是因为Ⅰ、Ⅱ型坦克的战斗力有什么值得夸耀之处,而是Ⅲ、Ⅳ型坦克的生产数量无法赶上战争进度时的无奈。Ⅰ、Ⅱ型坦克在作战能力上很难满足德国军队所面对的军事环境要求,也是德国在吞并了捷克之后大规模生产和装备38T坦克的原因,虽然38T坦克在德国装甲兵中只能作为Ⅲ型坦克的补充力量,但是装有37毫米炮的38T在整体上却要明显的超过Ⅱ型坦克。
Ⅲ、Ⅳ型坦克是德国装甲兵真正用来实施闪电战的主力作战装备,处于探索时期的德国坦克发展思想不可避免的要受到英国和法国坦克发展的影响,Ⅲ型坦克被设计成以反坦克和快速突击为重点的中型坦克,而装备短管75毫米炮的Ⅳ型坦克则用来直接支援步兵作战。Ⅲ、Ⅳ型坦克虽然都是德国军队为了满足闪电战的要求所开发的作战坦克,德国本身缺乏坦克设计的经验与对坦克战术思想上存在的局限性,导致早期的Ⅲ、Ⅳ型坦克在火力和防护上都存在有一定的缺陷,但是良好的通讯手段和战术应用却使德国坦克兵用战术弥补了技术,德国装甲兵在战场上获得的巨大的成功使德国坦克也一度建立起了不可战胜的声望。
Ⅲ、Ⅳ型坦克在整个大战期间始终是德国装甲兵的主要作战装备,以Ⅲ、Ⅳ型坦克底盘为基础也改进了很多型号的突击炮和自行火炮,Ⅲ、Ⅳ型坦克和各种改进型号在大战中期之前几乎支撑起了整个的德国装甲兵。Ⅲ、Ⅳ型坦克是德国军队真正为了战争的需要所发展的坦克,但是基本在同样的时间里发展规格类似却用途不同的两种坦克,对于资源和生产能力都有所不足的德国军事工业却是个浪费。坦克底盘和行动部分是整个坦克结构中最复杂、生产难度最大的部分,重量、体积基本相同的Ⅲ、Ⅳ型坦克虽然符合当时传统的坦克技术发展思想,但是同时装备大体类似的不同型号坦克对于生产和装备保障却存在一定的困难。英国在战争期间装备的坦克分别为快速的巡洋坦克和强防护的步兵坦克,苏联坦克早期装备发展的T-26和BT快速坦克在类型上也基本相同,德国作为坦克技术的后来者在早期装备发展中借鉴其他国家的方法是正常的,但是当德国在战争开始前已经建立起闪电战的基本战术思想后,是否值得将有限的资源分散在两种不同的坦克底盘上却值得商榷。虽然说不能强求德国装甲兵在战争开始前就超前的掌握主战坦克的概念(当时也只有苏联的T-34基本符合主战坦克的要求),但是Ⅲ、Ⅳ型装备发展计划在设计思想上还是有些偏于保守。
闪电战时期的成功和隐忧
闪电战的巨大成功使德国军队不可战胜的声望几乎达到了顶点,巨大的成功却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德国坦克在战役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德国主力的Ⅲ、Ⅳ型坦克在战场上与英、法坦克对抗中暴露出了火力和防护不足的缺陷,而法国坦克部队短暂又最终失败的反突击也表明了德国装甲兵在战术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德国坦克在进攻苏联之前所进行的战斗是以一系列攻势作战作为基础,这些战斗中所得到的教训却基本上被胜利的光环所掩盖。
德国坦克在对法国和西欧的闪电战中虽然表现出了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但是真正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德国装甲兵的数量难以满足大规模战争的需要。德国装甲兵在战斗中表现出的最大问题就是持续作战能力不强,战场补充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德国装甲兵在突袭西线的过程中战场消耗过大,被战斗明显削弱的装甲兵使德国军事指挥机关在战役后期不得不对装甲兵的使用更加谨慎,德国装甲兵力量的削弱直接导致了英国远征军在敦克尔克的逃脱。德国装甲兵在对西欧的闪电战中发挥了突击先锋的作用,德国坦克在战斗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被最后的光辉胜利所掩盖。西欧和法国国土面积的狭小使德国装甲兵得以在达到力量极限前取胜,但是德国军事指挥机关却忽略了国土面积广大的苏联在作战纵深上与法国的本质区别。德国坦克产量不足所存在的缺陷除了会影响德国装甲兵的整体规模之外,缺乏坦克的问题还导致了德国陆军在装备构成上不够完善,其中德国步兵缺乏直接配属坦克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很多西方军事评论家认为德国军队没有给步兵编制内编入一定数量的坦克,是德国地面部队作战编制中所存在的一个重要缺陷。缺乏坦克支援的德国步兵难以独立抵抗对手装甲兵的突击,如果用坦克部队来支援步兵又要分散本来力量就不够雄厚的装甲突击兵团。德国装甲兵在对西欧的闪电战中利用一系列快速装甲突击打乱了对手的部署,法国军队和英国远征军战术水平的落后和战线的迅速崩溃,使德国步兵在法国的战斗中很少面对装甲兵有组织的攻击,德国陆军步兵部队缺乏坦克支援的问题在战争初期并没有受到改变。德国军事指挥单位在战争过程中采用了尽量集中坦克部队的方法,力图使规模有限的坦克能够集中起来组成突击集群,尽可能利用能够得到的坦克装备组成突击集团以完成速决式的闪电战。集中坦克组成突击集团的战术手段对于纵深有限的国家会造成致命的打击,但是德国军队在进攻苏联后的战线宽度比西欧作战时增加了几倍,数量有限的德国坦克更加难以对德国步兵进行有效的支援和配合。德国步兵缺乏编制内直属坦克的直接支援确实会影响步兵的战斗力,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很早就已经被德国军事机关所认识,德国军队在战争中也曾经组织过几个编有坦克的机械化步兵师,或者将部分独立的装甲单位临时配属给重点地区的步兵部队,不过德国步兵部队在总体上确实很少能够在作战中得到坦克的有效配合。法国坦克部队在西线为数不多的反击虽然没有带给德军多大的损失,但是却已经明显的暴露出德国步兵部队缺乏抗击坦克能力的缺陷。东线作战的德国部队在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之后,步兵缺乏坦克掩护的问题则更加清楚的暴露了出来,德国步兵只能依靠编制内的反坦克炮和突击炮进行防御,对于突破防线的苏联装甲兵部队很难及时进行反冲击。
德国步兵缺乏坦克支援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德国坦克产量不足所致,德国在速决战的观点影响下并没有在战争开始时就将工业生产转入战时经济,这也导致了了德国坦克的生产规模始终无法满足装甲兵本身的要求,即使是在1943年德国整个工业生产开始转入战时经济以后,战争规模和战线的扩大使德国坦克的生产和供应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德国坦克工业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始终没有设计出能够大规模生产的坦克,高性能却低产量的德国坦克在数量上甚至无法满足装甲兵的基本需要,自然也就更不可能在步兵部队的编制内提供坦克。
苏联军队的合成集团军部队中拥有大量队属的坦克作战单位,这样就使苏联军队不但能够利用机械化快速兵团进行战役突击,而且以合成集团军为单位的战役兵团也可以依靠自己本身的装甲部队来实施战役突破。德国步兵师很难依靠自己编制内的火力抵抗苏联部队的冲击,德国装甲兵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抽调坦克部队来支援步兵防御。装甲兵被防御作战分散导致德国机械化兵团的实力受到削弱,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国装甲兵很少进行战略范围的大规模作战,其根本原因就是支援步兵防线的需要分散了原本数量就有限的机械化部队。集中使用坦克的闪电战确实在西欧给分散坦克力量的英国和法国军队以重创,但是德国步兵在东线战场上面对苏联源源不断的坦克部队,却不得不多次依靠坦克部队组成的“救火队”来挽救步兵防线和执行战术反突击。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在1943年之前并不比苏联要差,而英、美盟军在1943年底之前所牵制的德国地面部队也并不很多。德国军队在与苏联军队整体实力差距最小的时候都没有取胜,在苏联几乎被逼到墙角的情况下也没有能够给予最后的一击,坦克生产数量不足导致的装甲部队持续冲击能力不强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