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当时国民党来的时候,给一个师长,共产党是给一个团长。当时团长在东北来看也是比较说了算的,因为东北没有几个团在这。面对得来不易的平静生活,在国共两党的利益诱惑面前,出人意料,小白龙的想法显得朴素而真实。他说日本已经亡国了,因为当时我的枪口是冲外的,我打的是日本人,不是我们中国人,知不知道。但是现在来看,国民党和共产党他们俩都是中国人,这个事情就不能用枪来讲话,来敌对,因为啥,不管参加哪边,都是打的是中国人,不管你给什么丰厚的待遇,国民党我也不能干,共产党我也不能干,就是这样,老老实实在家种地。
凤凰卫视6月10日《凤凰大视野》节目播出“林海雪原:东北剿匪记(九)”,以下为文字实录:
曹保明探访中国最后的响马“小白龙”
陈晓楠:时过境迁,虽然60多年前,国共两党那场政治纠葛已经随风飘逝,当年那些神出鬼没的东北土匪,早已经消亡在了新旧时代的更迭当中。但是他们当年真实的传奇经历,以及独特的生存方式仍然为世人所关注,曹保明呢,就是冲着这个来的。
曹保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还有离三里多地,我就打听,我说这个屯子有没有一个土匪叫小白龙,有一个孩子,这么高,看那样也就四、五岁,他说有,我这些年形成一个什么习惯呢?就是在一个地区要了解一种情况,大人小孩都知道的,那么肯定他是出名的,而且东北农村也有这个特点,就是一个村子有一个出名人物的话,大人小孩都知道。所以我当时心里非常高兴,你看连这么小的孩子都知道。
解说:顾不上长途跋涉的劳顿和饥饿,曹保明顺着老乡指点的方向终于进了村子,各家的狗此起彼伏的叫声,打破了村子的安静。似乎是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在欢迎陌生人的到来。而这时一个老人从屋里走了出来,进入了曹保明的视线。
曹保明:打门就出来一个老头,我打眼一看,这老头秃头,能有一米八的大个子。那时候是初冬,他穿一个小棉袄,一个旧棉袄,没戴帽子,开口就喊,皮子喘了,谁到了?我一听,因为从前我了解的时候,土匪我了解了大量的黑话,我一听他说皮子喘,就是狗叫,他的话都非常有趣。
解说:老人的黑话吸引了曹保明,也许是曹保明的诚意和执着感动了这位老人,简短、热情的寒喧之后,老人便把曹保明让进了屋里,没想到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是曹保明要找的小白龙。
曹保明:他说,到屋,台上拐子,火炕他叫台上拐子。我一听更高兴了,他这个话吧,他有很多的话非常奇特,和咱们不一样,但我也知道台上拐子是炕头,我进屋,他对着老伴说,兄弟来了,那时候他比我大,他那时候有七十多岁,已经比我都大四、五十岁,他竟然还叫兄弟,告诉他老伴,兄弟来了,你上北炕坐着去,他对他老伴就像训斥小孩一样,一股子杀气,一股子东北的骠悍的这种男子汉气,就充分的张扬出来。我说别,赶快捡豆腐,做饭,捡豆腐就是买豆腐,因为农村最好吃的就是豆腐跟鸡蛋,告诉老伴马上捡豆腐给兄弟做饭。
“小白龙”骁勇抗击日寇 内战爆发卸甲归田
解说:小白龙以这样的方式,与曹保明展开了彻夜长谈,从深夜一直讲到了天亮,又从日出讲到日落,整整讲了两天,曹保明边听边记,整整写出了厚厚两大本笔记。70多年前,小白龙那段往事又浮现在世人面前。小白龙,原名叫王正坤,山西省太原府徐守县白石村人。9岁时随父亲逃荒来到东北,日本人占领磐石不久,他就被抓去做劳工,血气方刚的王正坤,深受日本人的压榨和屈辱,复仇的心理从此埋下。
王先富(小白龙四子):后来我父亲就有这么个想法,就非得跟日本人打,讲话来干一仗嘛,就这么的,后来他们遇着了“交人好”,完了他就参加他们队伍。
解说:不久,王正坤结识了父亲的拜把兄弟陶喜山,俩人一商量,决定拉起队伍成立绿林帮打鬼子。陶喜山报号“交人好”为大柜,年轻气盛的王正坤报号“小白龙”,成为陶喜山手下的“炮头”(带人上阵的枪手),那是1932年,小白龙20岁。
小白龙:我是中国人就应该跟他们干,如果不是抗日我也活不到这么大的岁数,所以这一生呢,是,我以前在满洲国打官司,上大褂灌凉水,那我觉得也没啥,我不还是我吗。
解说:就这样,20岁的“小白龙”和“交人好”,在自己生长、熟悉的土地上,带着家乡的父老兄弟们一起打击日本侵略者。血雨腥风的戎马生活,两人患难与共,结成了生死之交。
周景芳(村民):他们还到过桦甸呢,杨靖宇整编他们,那阵老百姓都管什么不是兵就是土匪,就这么回事。
解说:1934年春,在杨靖宇将军的召集下,小白龙所在的绿林帮,在磐石红石砬子被东北抗日救国军收编,成为磐石境内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
王先富:我父亲等到后期杨靖宇来了,后来他们就授了东北抗日义勇救国军,第八路第四分区第一营,他是曹团独立营。第一营我父亲是副营长,第一营的营长就是陶喜山。
曹保明:一九三九年《磐石县志》中,就明确记载小白龙部攻打日本守备队,磐石守备队,天上的飞机都配合来打小白龙。
解说:小白龙骁勇善战、枪法精准,率领部队毙伤日伪军上百名,并缴获日军大量的武器弹药,日本关东军驻磐石的守备队,对小白龙恨之入骨。想方设法追剿他,大难不死的小白龙与日军顽强抵抗,终于坚持到了日本投降的那一刻。1945年8月,东北光复后,磐石境内恢复了平静,小白龙和其他兄弟们商量决定下山回家,卸甲归田。然而,他们并没有如愿,国民党和共产党对东北的争夺旋即展开。由于小白龙的抗日武装颇有影响,不久,国民党和共产党先后派人与小白龙秘密接触,想让他继续带兵打仗。
王先富:当时国民党来的时候,就是给我父亲一个师长,共产党就说是给一个团长。当时团长在东北来看也是比较说了算的,因为东北没有几个团在这。
解说:面对得来不易的平静生活,在国共两党的利益诱惑面前,出人意料,小白龙的想法显得朴素而真实。
王先富:他说日本已经亡国了,因为当时我的枪口是冲外的,我打的是日本人,不是我们中国人,知不知道,但是现在来看,是中国,是国民党和共产党他们俩因为都是中国人,这个事情就不能用枪来讲话,来敌对,因为啥,不管参加哪边,都是打的是中国人,所以我父亲就说,那我就不能参加你这个队伍,你给我什么丰厚的待遇,你国民党我也不能干,共产党我也不能干,就是这样,老老实实的我父亲就是在家种地,从打日本鬼子亡国以后,我父亲,共产党也好,国民党也好,一天没干,一天没打,就在家种地。
解说:小白龙的土匪生涯,随着他卸甲归田并没有戛然而止。没过多久,八路军的工作组进村开展土改运动,有一天,一名干部的驳壳枪意外卡壳了,正当所有人一筹莫展时,村民把小白龙找来帮忙,不料,正是小白龙的这次救急引来了他的杀身之祸。
周景芳:他们的枪卡壳了,卡壳了找他,因为他那阵他摆弄那玩意儿的,完了或者他去给整开的,整开了,别人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他说原先是干什么的,后来说这个人你要不把他逮起来,那他是够你们呛啊,就这么着把他抓起来了,抓起来要枪毙他,后来他跑了。
解说:久经历练的小白龙毕竟身手敏捷,他离开了八路军工作组后,小白龙便逃进深山老林,躲过一劫。据村子里的老人后来回忆,1954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小白龙下山住进了他姐姐的那个村子里,隐姓埋名,以放羊为生。
周景芳:知道也没人提,我们这屯,除了亲属都是亲属,没人提他,你说你一人在这放羊得还好。与大多数的农民一样,小白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过得平淡而充实,生儿育女,养家糊口,不同的是,小白龙少了常人眼里抽烟、喝酒的习惯,唯一的嗜好就是打枪。战争年代练就了小白龙精准的枪法,他常常带着孩子们上山打猎,来改善全家的伙食,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王先贵(小白龙五子):他打得可准了,他用七九枪打家雀那是一枪一个。
王先富:他讲话,把枪往出去一拿,就用早前说的快枪或者手枪,那打完以后不带给你家雀打碎的。
解说:据家人回忆,当年家里有一幅老家谱,是小白龙从山西老家祖辈传过来的,历经磨难一直保留下来,每到过年的前几天,小白龙都和家人上香、祭拜。自从大柜陶喜山被日本鬼子打死后,他的牌位也供奉在老家堂的旁边,与小白龙一起度过了半个多世纪。
曹保明:在他家的家谱旁边供着“交人好”的香,所以我觉得他有一股中华民族,这种绿林好汉的这种美德,他把“交人好”的家谱放在他家的家谱旁边,这该是多么伟大的一种精神和力量,一般的东北人,不把自己的,一般外姓的放到家谱旁边,所以我特别钦佩他。
解说:除了每年一次祭拜之外,小白龙每年还在年节,总是要到大柜陶喜山的坟上去看一看,大柜的坟是在村子30里以外,一个叫“黄瓜架”的半山腰上。这里是大柜出生的地方,也是当年被日本人打死的地方,他死的地方就是埋他的地方,也是小白龙牵挂最多的地方。
曹保明:有一年冬天,我记得我是三十去的,到初二了,他说我要去给大柜上坟,我说大爷咱俩一块去,套上爬犁,冒着大风雪,那时候长白山区零下四十度,我扶着他,拉着爬犁,我们俩上了路了,一路上村里的老人,各个人见着他都给他跪下磕头,尽管他是土匪,但实际上在屯子里边是个老人,上岁数的老人。东北很尊重老人,都磕头,东北讲究磕头,正月里都磕头,见面磕头。所以在我心里感到,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老人,到了坟前,他点上纸,他“噗通”跪下就哭。
小白龙:我给你上坟来了,给你送点钱先花着,我到这看看你,带着我的儿子还有孙子,儿子媳妇,这也是你的福分,反正就这样吧,一晃也是五十多年了,你也知道,咱们年年聚,没有一年落了你,你也不能挑,我也就是坐着跟你谈一谈,要是再见,就是下晚睡觉做梦再见吧。不但你个把兄弟,趁着有钱都让他分钱花,都让来喝酒,这么个事,因为有我就有你,有你就有我,所以就是这样来的,反正就是这样了。咱俩以后,我死了,咱俩再重新相会吧。
“小白龙”病逝留给世人荡气回肠的历史
解说:1998年正月初六,小白龙病逝,享年85岁,他终于可以和大掌柜“交人好”相见了,天堂里又平添了侠肝义胆的铁血柔情。小白龙不仅留给世人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而且他那鲜活,极富性格的生命迹象,也引发了世人的兴趣。包括学者曹保明在内的一些人,在多年的采风考察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土匪肆虐的动乱时代早已过去,但当年土匪们在飞马快枪之间创造的大量黑话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杨锡春(原中共牡丹江市委副书记):土匪的黑话从他们拉杆子起来的时候,他们内部就制定下了黑话,就它这个绺子,它这个山头内部应该有一些黑话。另外,各个山头之间,他们还有些共同的黑话,哪个绺子的?哪个部分的都有一些黑话。
解说:研究者发现,为了自己和家庭以及亲友的安全,从当土匪的那一天起,他们就隐姓埋名,尤其是姓氏是万万不可直接询问的,这是土匪的大忌讳。于是,他们对姓氏进行了加密,把姓氏叫做“蔓”,以此来证明自己是有根本的。
曹保明:两个人见面打招呼,然后问,你报报迎头,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同志你贵姓?他叫报报迎头?迎风顶水蔓,于掌柜的,虎头蔓,王掌柜的,灯笼蔓,赵掌柜的。就这样,它是一种行话。
杨锡春:蘑菇溜哪路,第一句话,就是见面礼,然后就问你是哪来的?是属于哪个山头的,还有说你是哪个绺子的?也是哪个山,这样的语言,就是见面礼,他不能说这个普通的话,普通的话问的太直接,如果对方能答上,说明他是土匪里边的人,如果答不上,可能就不是他们山头的人,就要严格审查了。
响马为防外界侵袭自创行内“黑话”
解说:由于东北各绺帮,都生活在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带,因此各行帮,普遍都有防止泄密和外界侵袭的心理,为了增加行动的隐秘性,除了内部规定的对话之外,有时他们还采用秘密手势,口令等约定俗成的行帮隐语。土匪的“黑话”覆盖面很大,包括动作行为、日常生活、交际联络、匪事活动、人体器官、物品武器,社会关系、行业名称、三教九流、军警宪特、官场政界、家禽野兽等方方面面,有“第二汉语”之称,是江湖行业中使用最多的行话。
孟中会(海林市文化局创编室主任):“正当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是一个寓意,什么寓意呢?“午”,就是中午的午,完了以后一个言子旁,中午的时候说话,搁一个言字旁就是中午的时候说话,那不念“许”吗?就是意思我是许大马棒的人,就是许大马棒的意思。
曹保明:看皮子、掌亮子,备上海沙混水子,看着狗,点着灯,预备好咸盐和豆油,小孩去遛马去,这时候人家就问,你渴了还是饿了。渴了给你烧水,饿了给你做饭,不渴不饿给你颗烟,拿着到炕上抽去。这一系列的黑话,你如果不懂他就视你为外码人,懂为里码,不懂为外码,一听你是外码,差了,就是马上把他拉出去处理他。
杨锡春:大概地对十句八句以上,如果没有错误才能证实你是正绺子的,如果对不上说明你不是正道来的,很可能是哪个部分派来的奸细什么的。
解说:土匪深谙“黑话”至关重要,在关键时刻事关个人生死和绺子存亡,只要说错一句就会丧命,所以老胡子们都反复叮嘱新入伙的胡子,要用功学习,熟记在心。特立独行的黑话,再加上凶猛,彪悍的形象,这些绺帮的诡异行踪,被东北人俗称为“胡子”或“胡匪”,也许是因为东北土匪的祖师爷们,当年抢劫掠夺时,为了起到恐吓威胁或者避免被他人认出,身穿奇装异服,挂着红色的假胡须来迷惑百姓,所以又被称作“红胡子”。
曹保明:但是后来就引申到外国人,包括俄国人,俄国人也是红胡子啊,那么他们就是侵占中国土地,打中国人的时候,他们往往爬到树上,爬到树上之后,拿着枪瞄准,敌人来了,“咣”一枪之后,然后摸一把各种毛,把这个枪塞堵住,再拿第二个子弹,所以大伙叫红胡子,就指他的这个动作,一个是外夷人的这样的形象,但是我们称为红胡子,东北的红胡子,就指的是俄罗斯一带的这样一些人。
解说:山东出响马,东北出土匪,在长期的民间考察中,学者曹保明还注意到人们,对东北土匪的称谓也有不同的叫法。在明末清初浩浩荡荡的闯关东时代,大批山东移民来到东北,也使得人们对土匪又多了许多新的称谓,比如响马,响马一词最早出自于山东。自东汉以后,山东的土匪把马脖子上挂满铃铛,马跑起来,铃铛很响,故称土匪为响马。山东历史上曾有多次农民起义。因此,后来也有人,把响马视为英雄好汉的代名词。
曹保明:他这些人在中原当中,他们骑着马,打着口哨,口哨一响,给你个信号,一听口号响是响马来了,响马来之前先施放响箭,他放一个箭,“嗖”的一个声音,说快跑,响马来了,所以他这么来的叫响马。
解说:当年这些行帮身骑战马,或在崇山峻岭中驰骋,或出没在田野村庄,铃铛响声震天,远远望去狼烟滚滚,惊天动地,平民百姓闻之色变,官府也奈何不了他们,甚至也令入侵的外国人心惊胆战,所以又称土匪为“马贼”。
曹保明:就是他们首先要骑马,骑着马,贼那就是把他们放在土匪、响马和胡子这一类里头去进行统称,就这样叫了。所以这些个人呢?基本上是日本人对中国土匪的称呼,叫马贼。那么这四种土匪、响马、胡子和马贼是近二三百年间,在东北这块土地上普遍存在的现象。
解说:东北土匪在中国有着非常奇异之处,他们有枪有武器且占山为王,称霸一方,颇有势力。特别是那些真正豁出去做土匪的都事出有因,最后成了不顾死活的凶悍之徒,也有为报仇而投身于匪的,凭此可快意恩仇。
孟中会:土匪的这个成分,那是千奇百怪,什么样的人都有,有的赌鬼,把钱都输光了,没有钱的那样的,还有好吃懒做那样的,二流子懒蛋那类的,还有社会上一些渣子、流氓什么的,都凑合到一起,要不是这棒人他肯定凑不到一起,都是臭味相投的那些人。完了以后,也有逼上梁山那种的。家里头没有吃了,养家糊口也养不了了,完了以后自己就跑山上去了,再有就是惹祸的。在哪杀人,把人杀了,这咋整啊,上山吧,上山就拉杆子当土匪去吧,完了以后这样就能逃个活命不是,完了以后混到啥时候就算啥时候,到那块吧,人家收不收还不一定。
解说:东北地域辽阔、民风粗矿。自古是土匪的“多发地”,大股土匪或以固定的营地形成势力范围,或以深山老林为巢,层层设岗布哨,出则快马呼啸,退则死守。小股土匪则上马持枪为匪,下马扶犁为民,官方亦无可奈何。
曹保明:这些组织都非常朴实,他们都没有多少思想,都是这种我方才说到的一个是破产农民,一个是失掉生活能力的这样一些行帮。
张呈文(原海林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他呢,基本上都是季节性的,短时间的,有机会组织起来弄一块就抓一把,然后就可能解散,特别到冬天呢,冷啊,冰天雪地,他们就把枪藏起来就各回各的家了,这是最基本意义上的土匪。
解说:在东北这些绺帮群体中,有一部分人多枪多,兵强马壮的大绺子是老百姓眼中,颇具正义感的侠客义士,他们打出“替天行道,杀富济贫”的口号,专打大户的地主老财。
张呈文:所谓的杀富济贫也都是很难分,反正穷人他抢不着啥,他那队伍大,他抢不着啥,他就不抢穷人呗,是不是啊,他就去抢那个有钱的,而有钱的大户人家也供应这帮土匪。当年那个土匪吧,那个土匪就是靠着大户生存,比如说大地主、大商号,他们也不敢得罪土匪,得罪了就给你端窝了,就给你砸了。他们也供应土匪,土匪来了他们好招待,所以也给拿钱,这样土匪也不一下子连窝端你,还能生存下去。
陈晓楠:提起东北的土匪,那满脸络腮胡子,头戴狗皮帽子,脚穿靰鞡,反穿皮袄,拎着一把盒子枪的胡子形象,可能已经深深的印在很多人的脑海里,在那年月,山林里有胡子,江河里有胡子,闹市里也有胡子,东北的黑土地上,好像是刮起了一场胡子肆虐的狂野旋风。甚至“胡子”这两个字,也成了关东百姓恐吓威胁他人的代名词了,当年要是谁家的小孩调皮不听话,看孩子的老奶奶就会说,再不听话,胡子就来了,而老爷爷一边轻声捋着他那把花白的胡子,可能也会慢声拉语的说,胡子,胡子,可千万别再长出来啦,这让关东人又恨又怕的胡子,他们除了打砸抢烧之外,有没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呢?明天同一时间,我们请您继续关注东北土匪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