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演变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个演变,不仅包括字音的变化,字的使用频率的变化,也包括字义的扩充等等。《史记》里对类似于“邂逅、”“轶”、“注”等音是有注音注解的,想来当年的饱学之士也有不识如何读这些音的,放到现在,不成问题。反之,因为语言的意义越来越细化,原来一个字能表达的含义,现在必须扩大成许多词汇。所以有时候,一个字或词的古代用法,现在读起来,会引起自以为是的解释。虽然这些解释多半并不正确,然而它带来的奇妙的联想,却使人迷惑不已。我极爱读这样的词汇,比如小狗名“花鹊从”,萤火虫曰“耀夜”,蚯蚓善于在地下歌咏,江东称为“歌女”,蝴蝶又名“鬼车”等等。这些名词中,其中有一个是今天想要写的,就是蜜面。
读到“蜜面”还是在《安禄山事迹》里,说到玄宗仓皇幸蜀,走到咸阳的时候,当地官员百姓没一个来看热闹的。明皇饿了,过了很久,才有一个村里的老家伙来献“蜜面”。“上对之惨然”。
盖因我喜欢吃,这“蜜面”二字使看书看得打瞌睡的我一下惊醒了——难道这世界上还有甜面条吗?转念一想,唐代的饮食和现在大有不同,茶里都可以加盐巴,那面条里加糖也未尝不可罢!眼珠子一转,就想做蜜面,抓老公来当试验品。后来上网查蜜面二字,才知道原来蜜面指的大约就是甜面食,如麻花,萨其马,芝士蛋糕之类大约在唐代就可称为蜜面了。不禁哑然失笑。然而心里不是没有埋怨的,对字词的正解,又使世界上丧失了一种奇妙的可能性。
关于明皇幸蜀的这个段落有一个很悲伤的结局。不久之后,“素有肉体”的杨贵妃便在马嵬坡自缢了。古人视死,总觉比现代人从容,也许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早觞,他们把死后的世界看得如生时一样精彩——无非没有天光罢了。贵妃说“今日之事,实所甘心,容礼佛”。我想象她在说这段话的时候,美丽的脸庞上那沉静的神态。从女人的角度出发,我一点也不反感明皇让自己的爱人死去。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死亡让他们的爱升华,也忘却了过去恋人之间的龌龊与争吵。种种记载表明,明皇在未来,每当他闻到过去的香味,看到过去的乐器,听到过去的音乐,见到过去的美食,总是会回想起与爱人在一起的片段。古人写文章真是漂亮,寥寥数语,极传神地刻画出当时主人公的神态——但是他们从来不说心态,因为写出那些表达心情的形容词,是一种爱上层楼。你能通过他们的步履,他们的神情想象他们心中的惨然,伤感,悲痛,或者欢乐,兴奋,得意,或者狷介,偏执,疏狂,或者高洁,典雅,刚直……
当年明皇筑“花萼相辉之楼”,采飞禽之声做“阿滥堆”曲,游广寒之宫,观谢阿蛮之舞,听念奴裂天之歌,进幸宫人时在她们手臂上盖“风月常新”的印戳,种种欢愉与得意,他可曾想到有一天,他会在秦岭的一个古木参天的驿站里,听凄雨霖铃?
好像说远了,嗯,其实我想说的是面食和字词的另一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