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 1750 年动工,历时 15 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 静宜园、玉泉山 静明园、万寿山 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公元 1860 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光绪十四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 1998 年 11 月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 2.97 平方公里,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 20 余处, 3555 古建筑,面积 70000 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 3000 多间。古树名木 1600 余株。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
佛香阁和昆明湖
空气很潮湿, 能见度很差, 坐在湖中小船上狂拍了一 , 两百张, 没有几张满意的, 随便上两张.
苏州街
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乡——苏州而建的买卖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 1860 年被列强焚毁。现在的景观为 1986 年重修。
四大部洲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塔上有十三层环状“相轮”,表示佛经“十三天”。塔型别致,造型端庄美观。
四大部州在万寿山后山中部,是汉藏式的建筑群。占地 2 万平方米,因山顺势,就地起阁。前有须弥灵境(现改为平台),两侧有 3 米高的经幢,后有寺庙群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四周是象征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 --- 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和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间有两个凹凸不平的台殿,一个代表月台,一个代表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谐趣园。
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重要景点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爱山”、“借秋”。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酷似一幅中国山水画。
画中游眺望昆明湖
画中游眺望昆明湖 -2
北京景泰蓝
导游把我们带到北京景泰蓝专卖店, 称景泰蓝镯特适合女士佩带, 可使女士永保芳颜, 使我们在此逗留了大半小时, 口袋里又少了几张美刀.
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 21 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 41 米,阁内有 8 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 1860 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 1891 年)花了 78 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 1894 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佛香阁眺望昆明湖 -1
佛香阁眺望昆明湖 -2
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 3/4, 约 220 公顷。
佛香阁眺望昆明湖 -3
佛香阁眺望昆明湖 -4
十七孔桥
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岛,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
玉带桥
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
夕阳余晖中的佛香阁
部分文字介绍源于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