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合同”及后续的“父子合同执行顺利”两文在海外文学城子女教育版引发了不少讨论。总起来讲有两大方面的争论:1。孩子作家务,是义务,是不该以“雇佣”的方式来处理的。这个争论在“资本主义”的西方其实也一直存在,看看这个网站就知道了:http://www.kidsmoney.org/allart.htm。这是“主义”或“信仰”级别的争论,是很难让人接受反方思维的。所以不在我讨论的范围之内。2。让孩子过早的接触金钱,会不会造成孩子斤斤计较的性格,导致孩子在今后考虑问题时的格局偏小。这是技术层次的争论。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供父母参考。因讨论的原帖作者要删除她自己的帖子,特请我将我的跟帖收录到博客。下面是我整理后的回帖。)
1。个人性格。这个天生的成分多,父母能作的不多。但个人性格往往是反映在待人接物的方式上,在这个上面父母是可以引导的。中国文化里有“钱上分明大丈夫”的说法,但实际生活里其实许多人不喜欢算得太清的人,尤其是朋友之间。所以,这个“钱上分明大丈夫”该是大钱。朋友间小钱上不清不楚问题不大。但记得感谢人家。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孩子在大学里相互帮助的事情。大学生许多远离父母,来回学校,有车的同学会从机场接没车的同学。许多时候是说好价钱的,一车接几个同学,每人分摊一点,比出租车便宜不少,而有车的同学其实养车的负担也大,这样可以减少负担,双方都有利的事。但女儿就碰到好朋友接,不收钱。我就告诉女儿不是一定要靠钱来解决。周末和朋友约好,去餐馆吃一顿,你请客,可能比钱解决更好呢。
2。见识。这个和父母本身的经济情况有太大关系。所谓“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的差别就是这个家庭环境造成的。父母能改变一些,多让孩子开眼界,但有限。
这个方面我发现孩子早点接触钱其实有好处,也是“见识”的一部分。随数目的越大,孩子越不在乎小钱,从开始的分分必争到后面的几百上千也知道取舍。记得当年女儿在我手里有几千块,上大学前还常常算计着她的钱呢。等她看到大学账单,再不提她的钱了。我后来开她玩笑,她说那是“Nothing comparing with what you paid for me.”
另外,对见识有影响的还有孩子将来的机遇。象我这样的“博士后”怎么也只能接触点“小钱”了。到百万级的机会就寥寥无几,当然无法和那些在华尔街拿别人的钱来炒股票的人比了。但这也是孩子的命,不是父母有多少控制的。
3。知识。这个也是对我自己有很大影响的方面,也是我教育孩子的重点。我希望孩子在走出家门之前能学会:挣-花-存-计划-投资-risk management。除了risk management外,其他是教孩子一个框架。具体的内容,我自己也不是全部都了解(象投资的许多方式,我自己都没有玩过呢。),所以,很大程度上是孩子以后学,但我给他们打好了一个基本概念的基础,大致知道这些所涉及的具体内容。Risk management是对孩子将来格局影响最大的一个东西。在高中之前教这个有不少困难。我给女儿教过的就是一个词“Take Calculated Risk”。当年我把她的几千块钱借过来,答应给她每年5%的利息,然后自己去买股票基金(mutual fund),每年的回报是13%,让她知道risk和回报有有关联的。适当地承担一定的风险是生活的一个部分。但真正领会这个还得靠孩子自己去体会。
对儿子,我在和他一起玩lottery ticket(六合彩)。我每次买了,我会给他看,让他知道老爸这些钱是白花,但有fun。我把它当成risk management教育的一个部分。他每次看我的ticket,都会说老爸你中了,分我多少多少。当然让他看没中,这钱就打水漂了。我就是告诉他赌博能赢的机会太少,You can bet for fun, but never spend too much so you can feel the pain if you lose. 看了太多的老中栽在赌博上面,我想让儿子早点懂得这个道理。
培养孩子是下一盘棋,难免顾此失彼。俺是普通人,过的是普通人的生活,自己的见识也有限,所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女儿上大学后,我是每个学期给一次零花钱,具体怎么安排,我不过问。从她的表现来看,在个人钱财管理上,我是不用操心了。但她今后的格局多大,我这个当爹的可真不敢说,也不担心。“尽人事,听天命”是我对待子女的原则。
(二0一0年十一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