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的播出,使我对青年毛泽东有了特别的兴趣。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我才知道在第一师范求学的毛泽东,虽然毛泽东本人胸怀天下,对儿女之情一时没有兴趣,但毛泽东却因自己的才华深得老师喜爱。众所周知,毛泽东最终成了恩师杨昌济的乘龙快婿,娶了杨开慧为妻。其实,他也被恩师袁仲谦看中,差一点成了袁仲谦老师的女婿----假如真是这样,也就不可能有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故事了----毛泽东的历史恐怕又是另一番景象。
袁仲谦先生,在他的家乡又叫袁吉六。他的胡子有半尺多长,所以有人称他为大胡子。袁仲谦先生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国文教师,对毛泽东的影响很深。毛泽东一贯喜读国文,酷爱国学,袁先生非常器重毛泽东,对他要求严格。毛泽东初入学期间,模仿的是梁启超的文风,操的是新闻记者的手笔,袁吉六发现后作了认真的纠正,并要他以唐期著名散文家韩愈为楷模。毛泽东遵师教导,开始转变文风,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体。在课余时间,袁吉六经常邀约毛泽东在他宿舍单授读书法则,介绍他必读的古典文学作品,要多写、多记、多想、多问。毛泽东对袁吉六学识博大精深及其对自己的影响感触颇深。
毛泽东在一师读书时,于1915年发动学生驱赶校长张干,张干挂牌要开除毛泽东在内的十七位“闹事”学生,在这关键时刻,袁仲谦先生极力反对,并多次在人前高度评价毛泽东,说:“挽天下于危亡者,必斯人也”,尽力为毛泽东等人说情,才使毛泽东等人免于开除。此后,袁先生对毛泽东更为器重,经常找他谈话,介绍他读一些古典文学,指教他“文章妙来无过熟”,要多读多想多写多问;并关注其革命活动。据罗元鲲先生的学生和邻居说,袁先生曾经还打算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毛泽东,后因其女儿病故才没成事。
1936 年,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埃得加·斯诺采访时还特别提到袁仲谦、杨昌济等教员,其中第一个就是袁仲谦先生,毛泽东说:“学校里有一个国文教员,学生给他起了个‘袁大胡子’的绰号,他嘲笑我的作文,说它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启超,认为他半通不通。我只得改变文风,我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文体。所以,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够写出一遍过得去的文言文。”
毛泽东在《自传》中说:“予这得窥古文涯诶者,袁胡之教为多。”一次他与周世钊交谈时说:“我能写古文,颇得力于袁吉六先生。”1965年,他在中南海邀请郭沫若、章士钊、王季范、周世钊等同志作客,以湖南家乡菜招待各人,席间回忆到一师读生活,言及喜吉六先生学识时,章士钊说:“此老通古今文史。”郭沫若说:“斯人教天下英才。”毛泽东微笑而谦虚地说:“英才过誉,但‘教天下’则符合袁老身份。”
袁仲谦先生于1932年去世,享年64岁,遗体葬于今隆回县罗洪乡孟公村。毛泽东于1952年特为他亲自题写墓文:袁吉六先生之墓。并于1950年给湖南省政府主席王首道同志写信要求省政府给袁妻予以接济,后又安排袁妻去北京、上海等地观光居住,还于 1965年从北京托章士钊先生为袁妻送来400元钱为袁先生修坟墓。在袁先生的墓侧还刻着章士钊先生和郭沫若先生在1965年赴毛泽东家宴时对袁的评论:此老通古今文史,斯人育天下英才。
(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