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黎世报》:'中国收购世界'

中国悠久的历史里,战争不论在时间上或在社会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就在这个战斗不断的国家里,克敌制胜的战术研究相当兴盛。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欧洲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表明,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并购活动创造了纪录。中国企业资金雄厚,雄心勃勃地走向世界,并且得到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缺乏人才是妨碍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的主要问题。 

《新苏黎世报》以"中国收购世界"为题,报道了中国公司在海外的收购活动。

该报写道,"对于全球经济的衰退,中国公司表现出最不在意,从2009年夏到2010年之间,在并购方面创下新纪录。根据欧洲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中国公司在中国境外进行了275次交易,几乎全都超过百万数额的3位数。其采购单上有获得原材料的公司以及工业机器制造公司和未来能源技术公司。俄国和印度的并购对象是投资公司、银行以及股值高的化学公司。"

该文分析说,中国企业越来越乐于收购的背景是,首先是外汇储备在增加,加上美元疲软,美国和欧洲公司的相对优惠评估。此外,还加上"黄色巨人的突出的勃勃雄心",不仅要用原油、钢和铜推进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更要采用西方的技能改进自己二级工业创造产值的能力。

中国人喜爱西方品牌

该报说,波士顿咨询集团的亚洲专家达米奇(Peter Damisch)认为,中国增加并购的原因在于,尽管国内市场巨大,对一些企业来说,有机增长还是不够迅速。"此外,投资公司和基金的数字在增长,它们要在西方寻找有利可图的机会。"

该报指出,欧洲经济研究中心上周发表的分析报告最引人注意的是,在中国、俄罗斯和印度这些增长的经济大国的"瞄准器"范围内,西方工业部门的比重越来越大。

该报引用在瑞士圣加仑博士毕业的上海同济大学经济学教授韩铮(Zheng Han音译)的话说,"中国公司5年前还集中于在战略上获取原油、铁矿石和煤,现在则把技术和商标作为核心。"他说,中国人喜爱西方的商标,除此之外,企业家也想节省费时费力的品牌建设。尤其在纺织品领域可以观察到,虽然中国还没有收购Gucci和Prada,但是有了西方的二流和三流品牌。中国买家吉利随着收购沃尔沃"一举两得",即可用沃尔沃商标服务于中国市场,同时也获得最新的汽车技术。

该报称,中国人在北美和南美主要是寻找相应的接收项目,在欧洲则集中于低风险的投资。比如,一个财团承租希腊的比雷埃夫斯(Piräus)港口35年,李嘉诚的长江基建公司钟情于收购英国的电力网。

缺乏人才

该报引用韩教授的话说,到处都可以听到崛起的中国公司老板们在说:"走出去!走向世界!"尽管公司有足够的资金,但是缺乏拥有国际能力的雇员,"聘用有能力也愿意的国外经理还是有限的"。政府在中国企业的扩张中"具有支撑的作用",不仅通过国家基金作为原材料买主,还作为优惠银行贷款的间接支持者。此外,政府还承担了保护作用。"在企业家打算收购美国悍马汽车品牌时,政府马上就予以禁止,理由是风险太大,不合时宜。"

 

编译:林泉

责编:李鱼

(以上内容摘自或节译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