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的致命诱惑(zt)

来源 :http://www.yayabay.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03743&extra=page%3D1



在各国电视中都普遍热播的“大富豪”节目(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基本规则都一样:参赛者答对了问题就可以获得金钱的奖励。当参赛者根据规定向别人求助时,各国观众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在美国,观众一般乐意提供正确答案;在法国,大约一半人会故意提供错误答案;而俄国人则几乎都会特意提供错误答案。为什么?因为各国文化中对于“公平”这个概念理解有别。美国人相信每人都有权获得第二次机会,法国人觉得如果参赛者那么简单的题目都无法回答,那他活该无法得奖,而俄国人坚信通过电视竞赛这个渠道获得财富“不公平”,而且拥有比普通人超出太多的财富更是罪无可赦。

以上是犹太人布拉夫曼兄弟(Ori Brafman,Rom Brafman)书中提到的案例。他们俩一位是管理学专家,一位是心理学家,在2008年合作出版了一本有趣的书,叫做《动摇:非理性行为无法抗拒的吸引力》(Sway:the Irresistible Pull of Irrational Behavior)。他们探讨的中心问题是:人号称万物之灵、理性动物,为什么常常做出不理智、不合理的事?作者调查分析的多是美国历史上和社会中的著名案例:大至美国前总统林登约翰逊(Linden Johnson)对于越战的态度、小布什(George W. Bush)发动伊拉克战争时全国的表现、美国最高法院的终身法官怎么断案;中到美国大学足球教练和全国职业篮球协会NBA中教练的行为;小至热狗摊小贩怎么促销、雇主招聘面谈时应该提出什么问题、大学新鲜人(freshmen)的约会经历。有的惊心动魄,有的妙趣横生,但都让你一读起来就放不下。

两位作者运用神经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动摇”人类理性的隐藏心理模式:对潜在损失的深刻惧怕、惯性的威力、判断问题时的各种偏见(包括盲从权威、偏执于第一印象、先入为主的价值取向)、群体讨论时的从众心理、不自觉地按照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而改变自己行为的“变色龙”效应、对于所谓社会“公平”的坚持等 。作者认为,因为这些思维定式,我们常会完全无视严重后果,做出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愚蠢行为。

觉得这些都只是洋人才会做的傻事?非也非也。虽然本书重点讨论的是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事例,但作者得出的结论却大多是超越文化和国界的。且不说“从众”和“盲从权威”在中国社会还根深蒂固,以下两个例子也足以成为“警世通言”。

例如,人们对于所谓“排名”的迷信。查尔斯巴克利(Charles Barkley)和麦克乔丹(Michael Jordan)在1984年参加职业篮球队NBA的选秀,波特兰开拓者(Trailblazers)没选他们,而是挑了一个身高七尺一寸的大学篮球队员,因为他当时在种子选手中排名很前、貌似很有潜力,后来却因受伤早早离开球场,根本没有机会成为篮球明星。即使今天,在NBA中选秀中被较早选上的队员也更受教练重视,上场机会更多,虽然教练如果能理性地判断,就应该更看重他们加入球队之后的表现。

又比如,美国热狗小贩特地请附近医院的大夫穿着白大褂在摊前大嚼,销售量立刻大增,因为民众普遍迷信权威。再比方说,路上的交通事故为什么那么多?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交通阻塞耽误时间之后,许多司机急吼吼地要通过违反交通规则的危险手段来弥补损失的时间。书中第一章提到的惊人例子就是荷兰皇家航空公司(KLM)4805号航班当年因为地面突发事故改变航线、耽误时间以后,机长(也是航空行业资深的安全总长),选择性遗忘所有规章制度和本人的训练,无视气候条件,贸然起飞。他想的只是挽回损失,避免误点,结果却与停机坪上的另一架飞机相撞,所有机组成员和旅客全部遇难,那次空难的死者数字高达584名。

那么,怎么抵抗这些潜在的非理性心理模式的影响?作者说我们要学习“禅”的精神,不要偏执于短期的蝇头微利,也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而是要淡定、理智、从多方面多角度考量问题。这恐怕是知易行难了。我想,关键第一步还是要提高自省的能力,发现自己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时不自觉的惯性和偏见。如果自己的“觉悟”不提高,只怕终生都是木知木觉,被非理性的心理模式动摇、左右,吃亏上当被忽悠还在其次,可能还会给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安全带来致命的损害。



登录后才可评论.